恩典的低语(1)愿你在被击打之后,仍有柔软的可能 / 阿勒

你是否也曾想过:
也许我们可以不那么坚硬,
也许在某个黄昏的街角、屏幕背后、心房的缝隙中,
我们曾一度相信——敞开心门,会换来一双温柔的手。

但现实往往不这么安排。
温柔成了被嘲笑的前奏,
信任被标注为“天真”,
那被一拳一拳砸下来的,
是你自己过去试图软化的部分——
是那个在夜里流泪的你,
那个想成为“被爱的我”的你。

我们都活在一种自杀性的结构中:
为了不再被伤害,我们先杀死自己。
杀死真诚,杀死期待,杀死那微弱的信念。
于是,我们成为了笑着复仇的人。
我们开始说:“别人都这么对我,我也只能这样。”
“你太傻了,信任有什么用?”
“温柔没有价值,强硬才是生存法则。”

但亲爱的,你可曾察觉?
那不是活下去的智慧,而是活着的麻木。
那不是坚强,而是被摧毁后的一种伪装。

这正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所建构的伦理:
一个规训的伦理,一个“情绪稳定即道德”的伦理,
一个将人的软弱视为资源的伦理,
一个要你自我否定、自我压抑、自我审查的伦理。
于是,我们变得像机器:识时务、懂人情、能扛事,却不会再爱。

而真正的伦理重建,必须从拯救那被打回去的“柔软之人”开始。

不是叫你继续盲目地信任,
不是鼓励你毫无防备地受伤,
而是宣告——

你本就值得被温柔地对待。
你的脆弱不必羞耻,你的情感无需证明。
哪怕这个世界满是误解与背叛,
上帝仍在你流泪的地方说:
“我与你同在。”

这不是宗教的安慰剂,
而是一种存在的肯定,
在所有被毁灭、被讽刺、被拒绝的地方,
有一种永恒的伦理基础被重新唤起——
不是你“够好”才配得恩典,
而是你“本是你”就已经被爱了。

所以啊,
哪怕你曾被敲打得粉碎,
哪怕你从温柔中学会了冷漠,
哪怕你现在正举起拳头准备还击……

愿你有一天,在某个意外的瞬间,
重新相信一次——

敞开心门,也许不是愚蠢,
而是一种从灰烬中长出的盼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