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受苦者──读《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有感

甜蜜的受苦者──读《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有感 (文/阿信)
 
即使信主多年,也会有些问题搞不明白,比如,义人为什麽受苦,苦难对人到底意味著什麽?使徒保罗在书信中,谈到他的苦难,谈到上帝放在他身上的那根刺。他说,他3次求主把这根刺拿掉,每次主耶稣都告诉他∶“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参《哥林多後书》12∶8-9)

主耶稣放在保罗身上的刺是什麽呢?有些研究家认为是疟疾。疟疾发作起来不仅极其痛苦,而且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不洁”的病。因此,得了疟疾的人,不仅自己感觉羞耻,家人也常常没有颜面。

自信,而且自尊心很强的保罗,一生背负这个“不洁”的疾病,肯定常常感觉生不如死。主耶稣为什麽要把这根刺放在他身上呢?常见的解释是“免得他骄傲”。

但台湾作家杏林子(原名刘侠)的见证《侠风长流──刘侠回忆录》(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一书,却给了苦难一个更完美、更积极的解释∶

当一切都被突然拿走

杏林子本是一个漂亮、野性、喜欢美、喜欢恶作剧的女孩,本来她的一生也会和普通人一样。但在12岁那年,她突然罹患类风湿关节炎,从此,除了病情缓解的那几年,她一直瘫痪在床。

对於一个爱美、爱生活的女孩,这样的灾难无疑是晴天霹雳。杏林子这样回忆∶

“小时的我,得天独厚,长得漂亮、能言善道,是父母的宠儿、学校的风云人物,几乎所有的光环和掌声都给我。我是太阳、是月亮,是天空最灿烂的那颗星星。一场莫名其妙的病,把我从天堂打入地狱。光环褪色、掌声消失,换来一句句同情、怜悯的话语┅┅

“每天,我必须和自己的疾病对抗,眼睁睁地看著关节一个个发病,红肿、疼痛,渐渐僵直变形┅┅慢慢地,我发现手不能举、脚无法踏地,连梳个头、扣个衣钮都困难重重。我不得不依赖别人,除了懊恼,还有深深的无力感与挫折感┅┅

“早在父母死心之前,我早已对自己的病不抱希望。与其自己受苦、拖累父母,不如早早解脱。但人终究是矛盾的,尽管绝望,仍愿给自己最後一丝希望。於是,我跟自己悄悄定了一个3年契约。3年之内,倘若我的病不能痊愈,就用自己的手结束这个残破不堪的生命┅┅”(《侠风长流》页97)

3年後,杏林子没有死。因为耶稣来到了她家。在《井边的声音》一章里,她写道∶

“那天清晨,母亲一路提著水桶,心事重重。女儿的病总不见好转,做父母的心馀力绌,身心交迫,整个家庭似乎临到绝境,再也无路可走。谁能救她的女儿呢?

母亲越想心越烦,越想越难过。突然,有个声音清清楚楚地对她说∶‘你为什麽不去找主耶稣呢?’

“‘怎麽找?我到哪里找主耶稣呢?’

“出於本能,甚至带点负气,母亲回应了一句。说完之後,很自然抬起头,想看看到底是谁跟她讲话。没想到一个人影都没有。四下静寂无声,月亮尚且清清亮亮挂在天空,全村的人沉睡在梦中。

“母亲愕然,不像是有人寻她开心,那麽是她的幻觉吗?可是说话的声音又是那样清楚明白,到底是谁呢?

“第二天傍晚,她在厨房忙著做晚饭,念小学三年级的侃弟放学回来,兴冲冲对她说∶‘妈,我们学校有人要来传耶稣耶!’

“母亲吓了一跳,几乎惊叫出声。昨天不是才有‘人’叫她去找主耶稣,怎麽今天就有结果?┅┅”

牧师的讲道,打动了小刘侠母亲的心。她想,莫非上帝要在她这个重病的女儿身上,彰显什麽作为吗?如果真有上帝,何不把自己女儿交托给他?

1957年10月6日,杏林子的母亲、杏林子,还有她的3个弟妹,同时受洗。

上帝拿走了杏林子的自尊,然後把更大的自尊还给她。刘侠经常向家人笑谈邀功∶“我一人生病,让全家人的灵魂得救,岂不该好好谢我?”(《欢喜赴约》页30,注)

一生承受苦难的意义

受洗只是新生的开始。杏林子开始认真读圣经。她读到这样一段∶“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杏林子想∶我连今生都快过不下去,永生对我有什麽意义?上帝既然爱我,为什麽要我遭受如此大的苦难?

如果说,圣经中的约伯所经受的苦难只是一段时间,杏林子所经历的苦难却是一生一世的∶

“病了整整50年,除去中间少数几年,我从未有一夜睡到天亮的福气。一个晚上痛醒个30次、40次是家常便饭┅┅

“睡不著觉的夜晚,我静坐黑暗中,听著家人香甜的鼾声此起彼落。孤寂感油然而生,你彷佛被整个世界遗弃。夜如此漫漫无尽期,眼泪不由自主潸然而下。

“就在这样一个夜晚,我又在那里自怜自伤,突然,我感觉到有一个‘人’就坐在我身边。虽然看不见他,但我能感受到他的存在,连他的呼吸、体温似乎都能感受到。甚至有一度,我很想用手去触摸他,终究是不敢。

“这是上帝吗?是他陪同你一起受苦、一起流泪吗?原来,你并不孤单,你的苦楚、你的忧伤、你的惶然无助,他全知道。

“原来,信仰是这样单纯的一件事。

“表面看起来,信了耶稣,好像并无什麽改变,病仍持续病著,家中经济照样困窘如故。奇妙的是心境的改变。”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自愿地接受苦难。保罗也不愿意,他自己“招供”∶3次求神拿掉他的苦难。杏林子更是愿意用所有的成就和荣誉,换取哪怕一个晚上的好睡眠。多麽可怜的愿望!

我反观自己的人生,发现并不是上帝愿意让他的孩子们遭受苦难,而是对我们这些蒙恩的罪人来说,苦难是必须的。苦难拓宽了我们的心胸。只是,拓宽的同时,我们必须经受撕心裂肺的疼。

神放在保罗身上的那根刺,既是让他谦卑,也是让他明白他是神拣选的使徒,让他明白自己的位分和职责,督促他视万事如尘土,向著神指示他的标杆直跑。

2003年,杏林子去世之後,台湾灵粮堂周神助牧师纪念她∶“其实她不只是活石、磐石,更是神长期透过苦难所炼成、犹如约伯的精金。10年前,她写信问过我,为何义人约伯遭遇那麽大的苦难,我苦思正确的答案。最近我知答案不在约伯几位朋友的长篇大论中,也不在约伯挖空心思的反驳里,而是在约伯最深的苦难中,对神永不变的信、望、爱里。刘侠在长期苦难中,对人的信、望、爱,也是苦难最明确的答案。”(《欢喜赴约》页161)。

刘侠一生都在读《约伯记》,探问义人为什麽受苦,苦难对人到底意味著什麽?

“当一个人肯面对苦难、坦然接受,苦难就不再是难以承受的重担。固然,我不能改变生病这个事实,但心理上已经超越,越来越游刃有馀,从容自在。

“中国人说∶‘尽人事,听天命’。为我的病,父母想尽办法,医生也尽心尽力医治,而我自己全心全意配合一切疗程。既然大家都已尽心,病还不好,便是天意如此。天意既不可违,只有顺服。”

杏林子用最简单的逻辑,将自己从困厄中解脱,用最真实、最积极的方法,诠释了《约伯记》。

她的笑声比谁都大

读了上面的文章,或许有人以为,杏林子在神那里面得了安慰,生活平静了,不过,也不会有多少快乐。但其实,靠著神,她不仅战胜了苦难,而且从神那里“偷”到了很多欢乐。

林治平牧师回忆∶“只要她一开口,哪怕讲到她被病痛、灾害施虐受苦的情形,她都有本事让你笑出眼泪。”杏林子的妹夫游建国弟兄说∶“认识刘侠二姐的30多年当中,看到许多前去探望她的人,想去安慰她的人,反倒因著她的坚忍与对神的信心,得到鼓励与激发。”

这是一个处处能在生活中寻找到快乐和开心的人。她说∶没有人喜欢生病,包括她自己。但由於生病,她能够专心读书和写作。而写作带给她自立、自信和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时,她又是那个顽皮的、自鸣得意的小女孩∶

“读而後写,写而後投,每日读读写写,其乐无穷。偶有小稿发表,更增信心。特别是有银子进账,零用钱不必向父母伸手,更觉上帝之可爱也!”(《欢喜赴约》页32)

当她病情缓解,“经两次手术矫正,行走自如,欢喜若狂,自认年轻貌美,我见犹怜,故而四处轻狂,风流写意。”(《欢喜赴约》页32)上帝可爱,杏林子同样可爱!

香港恩泉基金的丹雪姊妹和我分享,说许多基督徒愿意和人分享自己嫉妒、自私、说谎,甚至包括情欲等等软弱,却很少有人承认自己爱钱。杏林子却坦然承认,自己是一个特别爱钱的人。当爸爸鼓动她参加“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评选,她第一个反应∶“有没有钞票?”

上帝让她把她的笔奉献出来。她一百个不情愿,因为“写普通稿子,不但容易出名,稿费又多。不像给基督教刊物写,看的人没几个,稿费也少得可怜”。

然而,“有一天,心里忽然感受到圣灵的声音责备我∶‘你不是答应要把笔奉献给我吗?’

“‘等我手边这些写完再说吧!’我回答。

“‘不,现在。’

“‘你放心,有空我一定会帮你写。’”

神有“修理”她的办法。杏林子回忆∶从那天起,上帝把她圈住了。她发出去的稿子,一份接一份被退回来。神告诉她∶想和我“拧”,你算老几?最後,她只能“投降”。

无独有偶,大陆作家施玮也有类似的经历。

基督徒并不需要有意压抑自己的欲望,真正杰出的作家都能真诚地面对自己,诚实地面对读者,能对人、对己、对上帝都敞开心扉。唯其如此,他们的作品才会有那麽多读者。

在主爱中,一个人才能放下自我的自尊,得到来自於神的真正的自尊。

以双福精神,践行爱人如己

靠著神的恩典,杏林子在写作上名利双收,并当选台湾第八届“十大杰出女青年”,赢回了失去的自尊。

“作为基督徒,遇到任何事,好或不好,我都习惯问上帝。”

因为这样的习惯,杏林子在当选之後,问上帝∶“你为什麽要让我得这座奖,莫非有什麽特别的旨意?”

结果,“一段经文很清楚地浮现脑海,那是末底改对以斯帖说的话∶‘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以斯帖记》4∶14)”

她意识到,神要使用她这个残破的器皿。

1982年5月,杏林子和几个基督徒在家里聚会,筹备成立伊甸基金会。同工的共识是∶传福音是我们基本的使命,社会服务则是将上帝的爱具体落实,两者缺一不可。福音与福利并重,这就是“双福”理念。

杏林子说∶“我们回到耶稣当年的模式。在他3年半的传道生涯中,他在圣殿讲道、在山边海边训示众人,同时也医病赶鬼、关心孤儿寡妇、让弟兄姊妹们吃饱喝足、解决人心里的疑难┅┅这是一种身心全备的服务。”

因为上帝放在杏林子身上的那根刺,她深深体会到∶“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

结果,杏林子的“一小步”,帮助许许多多陷入绝望的残障人及其家庭,走出了一大步。

伊甸一流的管理经验

《侠风长流》中详细记录的伊甸基金会的管理和运作机制,非常值得我们这些参与5.12灾区(汶川地震)事工的基督教团队学习和借鉴。我们很有必要从杏林子那里,学习她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事工方法。

最重要的当然是靠神得信心,祷告、祷告、祷告。一次伊甸基金会资金短缺,没有钱交房租,杏林子一时信心软弱,从同工那里借了一笔钱交房租。然而,就在交房租的当天,有一笔奉献送了来。杏林子给妈妈打电话,嘲笑自己∶“真丢脸,连半天的信心都没有!”

除了信心和祷告,做社会事工还需要依靠神给我们的智慧。杏林子总结出机构和基金会的管理、运作经验──

首先是机构目标。神知道我们力量有限,没有让我们大包大揽、什麽事都做。筹备伊甸基金会的时候,杏林子和同工们的目标,是关心残疾人和出狱的人。但在祷告中,神让他们专注於残疾人事工。并不是出狱人员不需要关心,而是人和机构做事,都必须专心於神给自己的目标。

还有管理的艺术。在“主管难为”章节中,她写道∶

“管理,是一种艺术。主管太严,属下反弹;主管太松,一盘散沙。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何针对不同的员工管理,的确需要智慧。

“我不怕同工犯错,但要求同样的错误不能一犯再犯;我也不怕同工能力不够,但我要求他们不断进步。如果一个同工有60分的能力,我希望下一次他能进步到70分、80分。明明有80分能力,却只肯付出60分的努力,我就会生气,绝不宽容。

“管理一个团队,不能一味要求,也要给他们抒发的管道。属下如果认为受到冤屈或损害到权益,有权申诉。

“伊甸特别成立了‘人事评议会’。同工如果到董事会告状,董事长必须召开临时‘人事评议会’。为求公开、公正、公平,所有人事评议委员,都由二级单位自行推选。推选的委员只有2个条件∶服务满1年;不得和当事者有利害关系。评议委员就申诉案件调查证据,访谈原告、被告及相关人士,最後作出评议,由召集人发布结果。”

在招聘同工方面,“每位同工初到伊甸,我都会问几个相同的问题∶你为什麽要到伊甸来?你认为伊甸和别的机构有什麽不一样?我不希望他们只为找一份工作、赚一份薪水来到伊甸。”

伊甸招聘同工不一定是基督徒,但从一成立就有两个不能犯的红线∶一是财务要清白,一是私生活要清白。对於国内刚刚兴起的基督徒社会关怀工作,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验。机构和基金会毕竟不同於教会,需要更严格的目标管理和纪律约束,同时,又需要良好的人际沟通渠道和科学的管理机制。这一切,都要求机构的带领人有更高的管理艺术。

尾语

台湾作家张晓风这样评价杏林子∶

一个健康的病人。
一个甜蜜的受苦者。
一个快乐的忧世人。
一个富有的穷光蛋。
一个小学学历,却练达睿智的人。

杏林子生在陕西,长在台湾。她生於陕西扶风杏林镇,其笔名杏林子即因此而来。这正应了三秦父老的一句俗语∶

陕西出侠女!

注∶《欢喜赴约》是刘侠姊妹安息主怀後的纪念文集。

作者现任四川《育儿周刊》编辑。

原载于 OC105期(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