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集锦∶少年Pi

星光集锦∶少年Pi


编注∶李安的3D电影《Life of Pi》(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上映,各种版本的解读就像潮水一般涌来,李安也在柴静、陈文茜等的专访中自述了他的想法。西格夫里·萨松曾说∶“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著蔷薇,审视我的心灵吧,亲爱的朋友,你应战栗,因为那里才是你本来的面目。

这部电影所表达的究竟是什麽?每一个人都会以自己的心来探问和解读。随著PI的漂流,跟著李安的节奏,请系好安全带,向著茫茫海洋,也向著内心进发吧,你准备好了吗?本刊编此“星光集锦”与您同行。

微言网语∶

@姚晨∶“《少年Pi》中的两个结局,我愿相信第一个,选择跟随神,相信神迹。活著的每一天,都有奇迹在发生。生命,本就是一场早已安排好的奇迹。感谢神,阿门。”

@斯闻_书正∶“前几天我看到在台湾一个媒体的采访中,李安提及这部电影中有他的影子。好像他妈妈是基督徒,从小他和弟弟跟妈妈去过主日学,中学以後就不信了。不过他承认这部电影是探讨灵性问题。”

@拆书帮赵周∶“少年派真的不是福音电影。咱(基督徒)不能只挑其中符合或暗合基督教的思想去欢喜接受,这也太一厢情愿了。你能看到多少基督教的思想,也有比那还多的异教思想。不是说电影不好看,单是几个海上的场景就值回票价了。

@李淼∶宗教感或信仰是李安的第三维度。信仰是不能用逻辑和证据来证明的,信或不信存乎一心。李安想用说故事的方式来告诉你,有一种东西叫信仰。就像逻辑学家曾经证明过的,总有一些命题,你永远不能在既定的科学范围内,通过有限的逻辑步骤来证明它们,真或伪由你自己通过直觉来选择。

@克里斯小星星∶下班漂去看了《Life of Pi》,这部电影昨天入选了美国时代杂2012十大佳片。果然是一场奇幻视觉飨宴,几场海上的场景美得无以复加,光看这些就值回票价了。很欣赏李安用仰角从水里捕捉天空和人物,这是一种很少在电影里看到的创意。

故事反映出导演和原作者(也是时下许多人)对宗教的看法,人们需要上帝,可是又和宗教保持距离,Pi的父亲点出了Pi的迷思“什麽都信就是什麽都不信”。人不可能同时笃信印度教、天主教,又信伊斯兰教的,这正说明了Pi和这些信仰只是维持一种肤浅的关系,他并没有真正进入一个信仰中。可惜,导演和原作者只是利用父亲来呈现一种不同的主张,你可以感受到在这部片子里,他们并不看重父亲的论调。

这个时代反对天启的宗教信仰,结果人为自己的需要量身订做了一个“上帝”。人惧怕organized religion的条条框框和道德束缚,厌弃一位有绝对主权的上帝来辖管自己的自由,於是人造了神,宁可崇尚不可知论、神秘主义和新纪元等等。结果,观众和少年Pi一起,在追寻信仰的大海里永无止境地漂流┅┅

博评片段∶

整部电影,以Pi的心路历程展开,反映人生各种挣扎,和在其中对信仰的寻求。然而,虽然上帝的“普遍启示”是清晰的,但人心灵天然地压抑这种启示。Pi在人生的经验中,仿佛从神明的作为中看到上帝的影子,然而,那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而且是扭曲的。换言之,他所认识到的神明,断乎不是在圣经中自我启示的上帝。

影片对宗教的排他性言之不明,当Pi的父亲劝告Pi说“什麽都信就等於什麽都不信”时,影片要表达的并不是各个宗教之间在大前提上的排他性,而是一种对人本的理性主义的宣告,也是借理性主义之名,正後现代之实∶我来决定什麽是我要信的真理,别人不能将他自己接受的真理强加给我。而这思想的终极目标就是宣告“我就是真理”┅┅总而言之,表面上看作品是新纪元,实际上是以新纪元为题材,强调不可知论。

——摘自Walter《Pi的“言下之意”a href=”n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74385/” title=”n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74385/” rel=”external”>n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74385/

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你会突然感觉到生命的幻灭无常,於是,你发现只拥有此生是远远不够的,你想要追寻永恒,渴慕生命被一苹有力的大手托起。这或许就是信仰的缘起。┅┅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告诉我们,当你被迫陷入一种无助的、孤独的、与庞大力量的抗争中时,你看到了人性中的各种冷漠阴暗,你承受著各种质疑和压力,你不抱任何幻想地软弱前行。这时,你很容易遗忘阳光、雨露、上帝和恩典。然而,你要相信,无论你看见,还是没有看见,美好和暖人的东西一直都在那里,在你的内心当中。这就是派心中的那只老虎的意义。所以,你要睁眼去看,因为我们祈求,就得著;寻找,就寻见;叩门,门就会打开。

——摘自谌洪果的BLOG 《别忘了你心中的那只老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71e6c4101017w7k.html

有意思的是∶关於两个故事的选择,网上的发言情况显示,大多数中国观众尽管希望相信第一个,可是实际上大都认为第二个是真的。这说明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比较现实的,还是根据已知来推测未知,按照经验来设计未来,而缺乏足够的信心去接受那最美妙的安排,也就是说没有信心的飞跃。

就如派所言∶“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他们很有力,你必须依靠!

——摘自麦克《没见过的就不是真的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0a234010184zf.html

电影最後,李安没有提供任何答案。有人说结尾是开放式的,让你选你自己的路。就像坐在木船上的Pi面朝大海,注定面对一个世界,背对一个世界。我却认为结尾是绝望式的,开放是因为自己也在未知中,没有办法提供而已。这种深深的失落和独孤,就像Pi在说那只老虎,步入森林时,我们总希望它有一个回头,最後却连告别都没有。Pi的放声哭泣,其实是整个人类的哭泣,他借助Pi告诉我们,我们一厢情愿的宗教情愫中,在某种暧昧中,我们最後却什麽都没有。正如CS路易士说∶“寻找真理,你或许可以找到安慰。寻找安慰,你既得不到安慰,也得不到真理,开始时你得到的是甜言蜜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所得的是绝望。“因为真理不在那里。因为真理的位格决定,是他找到我们。”

——摘自天堂村第七路《他已经胜了世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3b8050102e4qr.html

李安自语∶

(李安) (我)对信仰有一种好奇,还有一种渴望。有一种想要去受苦受难的感觉,想要找点罪受吧,希望精神能够提升。┅┅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 你想传达的是什麽?

(李安) 一种情怀吧,我这个人比较多愁善感,所以说我觉得成长,本身有痛苦在里面,也就是纯真的丧失,小时候觉得很纯洁,受到保护,像他的家里,动物园一样,可是他一出来到海上以後,不是动物园,是那种野性的东西,是一种抽象的一个世界,在精神上面是抽象的,在物质上面是一种野性的东西。

(柴静) 好像你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讲纯真的丧失。

(李安) 对,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在心里面的内心深处,还有你最珍惜的这种友情啊,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处子之心。我希望不管你生存环境怎麽样,那个纯洁的心一定要有一份,我觉得是挺宝贵的。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纯真对我来讲很重要。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我永远不要长大。

——选自柴静专访李安《心中的卧虎》

(李安)宗教其实是一个人为的东西,它是一个组织,宗教本身就有社会性的意义在里面。可是他丧失一切以後,到了海上,他就受到试炼,他是面对GOD(上帝),面对他自己。这个才是试炼他信仰力量的这种场所。

所以我觉得这个片子也好,书也好,它最有兴趣的是讲人对信仰,人对自己的这种,就是对我们不晓得的事情的力量,有一种不单是精神跟思想上面,还有一个情感的依附。这个东西倒底是什麽,我觉得它是挺人性的。

人性跟神性倒底要怎麽结合,倒底要怎麽呼应?是单方向的还是双方向的,是神创造我们还是我们创造神?是往外看,一个单独存在的伟大东西;还是往内看,自信里面有个摸不著的东西?其实很难讲的。

(陈文茜)你自己觉得这个电影你最想说什麽?

(李安)我觉得是对神性的一个探讨∶倒底是神创造人,还是人创造神?┅┅

——选自陈文茜专访李安《对信仰的天问》

本文选自《海外校园》117期

《 “星光集锦∶少年Pi” 》 有 2 条评论

  1. 撒把盐 的头像

    这个片子诚实地展现了西方人文主义背景下的信仰之惑。层次丰富,动态地演绎着相信与怀疑、理智与幻想、信仰与宗教相互交错。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