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文/王文锋这些天不知不觉地,我竟哼起了《西游记》的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你挑著担,我牵著马,
迎来日出,送走晚霞。
踏平坎坷成大道,
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你挑著担,我牵著马,
翻山涉水,两肩霜花。
风云雷电任叱咤,
一路豪歌向天涯,向天涯。

一番番春秋冬夏。
一场场酸甜苦辣。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从小,我就很喜欢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和它的主题曲。当时,我是偷偷看这部连续剧的,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基督徒的家庭,父母不允许我去看这些以异教信仰为题材的影视作品。

长大後,我再度开始喜欢《西游记》。为什麽呢?因为我认为,它是中国人在漫长历史长河里,表现出的最高精神境界。柏杨先生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最辉煌的时代,其一为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诸子百家的伟大思想;其二为大唐王朝,不仅国富民强,而且文学、宗教的思想活跃。

不仅如此,其实让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历史人物,基本上也来自这两个时代∶前者有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等哲人,後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文人。

不过,我个人认为,创造中国人最高精神境界的,却不是这两拨人,而是“僧人”,即那些为寻找终极意义而付出终生努力的修行者。而在这些人中,唐朝的玄奘(600~664),也就是《西游记》的主人公原型,无疑是彪炳史册的。因为他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僧人”的精神境界。在他近20年的西行求法路途中,他以非凡的宗教精神,“踏平坎坷”、“斗罢艰险”,体现出人的最高生命境界。

当然,作为基督徒,我是不赞同佛教的救赎途径的,因为其本质乃是“以人为本”的。这也是中华传统宗教最大的不足之处──人本的信仰,而非神本的信仰。

如果从宗教形态上来看,中国宗教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形式是德性的,即以伦理道德为趋向的,而非以神谕启示为依托的。但是,远古时代的中国却并非如此。西周时代,华夏儿女的人生观和精神世界,是以神谕的宗教理念为依托的。因此,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来看,笔者认为中国人的思想境界一直在退步──西周之前,大家最感兴趣的是神学、宗教;到了春秋战国时,则退化为哲学,及诸子百家的哲理思想;而到大唐王朝时,又变成了文学,出了一大堆诗人;近代的中国,则基本上是在追寻科学,希望通过西方科学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眼下呢,那就更可怜了,大家只是对商学感兴趣,只希望赚更多的钱。赚钱,成为了中国人追求的终极目标。

金钱、权力、地位、名望┅┅五彩缤纷的世界,正带给中国人越来越大的诱惑。滚滚红尘中,大家都在拼命追名逐利,却对於“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之类的人生终极问题,不去过问,也根本就不感兴趣。显而易见,这种漂流不定的生活状态,已使很多人迷失了生命的真正方向。

细想人生,何处是彼岸,敢问路在何方?这使人不得不去思索──“到底有没有神?”“为什麽人类需要神?”两千多年前耶稣基督的宣告,正穿越漫长而浩瀚的时空,来呼唤当下的中国人∶“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

作者来自浙江温州,现在新加坡。

本文原刊于《海外校园》第103期。

《“敢问路在何方?”》 有 1 条评论

回复 《海外校园》103期 – 有盏灯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