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情义的丈夫”尴尬谢幕

最有情义的丈夫”尴尬谢幕(文/王飞雪)
三次“亮相”
2008年汶川地震後,绵竹的一位吴姓农民,骑摩托车背亡妻回家,被一路过的国外记者拍下照片,命名为“给妻子最後的尊严”,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广大网民更是热捧吴姓农民为“中国最有情义的丈夫”。
过了约半年,又传出新闻,这位吴姓农民与一位相识9天的女友举行了婚礼。女方是四川人,在深圳工作。具体细节不谈了。文章报导,远隔千里且以往素不相识的两个人,如此“闪电般”结婚,与男方头上顶著的这顶光环有莫大的关系。
又过了近一年半,看到一则短短的报导∶吴由於和妻子性格不和,向法院提出离婚请求。经法院审理,二人签订了离婚协议。
这个事件从感人故事,变成娱乐消息,又变成饭馀笑谈,其背後折射出的网络力量、大众心理诉求、道德教化模式等都很值得让人三思。
网络力量
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测算数据,截止2010年7月初,中国的网民超过了4亿,居世界首位。网络民意已经成为政府都不能不正视的力量──近两年,一连串的事件,如李荞明案、邓玉娇案、跨省追捕案等等,一系列涉及司法和审判的事件,都深深受到了网络的影响。
我有一个朋友,是资深的传媒界人士,他向我透露了一个不成文的新闻发掘“流程”∶当某个论坛(一般是天涯、猫扑、百度贴吧等大论坛)上出现一些热帖,一些成天泡在网上的小报记者,就会将其中有“价值”的条目挑出来,进行整理、跟踪、采访,并刊登到某某晨报、某某晚报上。然後,一些门户网站的记者,会选择其中“更有价值”的新闻进一步挖掘,进行“深度报导”。接著,地方电视台、主流大报纸、甚至中央电视台,都会“跟进”了。
从这个方面讲,你不得不承认,网络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从以往延续几千年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了如今的“喜笑怒骂源於草根”。但从另一方面讲,网络舆论的负面作用也很突出。比如“人肉搜索”,就带来严重的侵权问题。
网络上还有个奇特的现象──表达的情绪越极端、越鲜明,往往赞同的人就越多。某个话题争论到最後,双方常常以激烈的对骂结束。
网络也是民众消遣时间的重要平台。那些爱在网上“侃大山“的人,一般都擅长为自己的帖子取题目,非常吸引人的眼球∶“史上最牛的×××”、“最雷人的×××”,“最××的×××”。这种帖子受好事者的追捧。
果然,吴姓农民背亡妻的照片被冠以“最有情义的丈夫”後,也“火”了起来。这些“之最”称号的评定,一般没有什麽严谨的标准和依据,全凭发帖者一时兴起。其结果是,除了为大家提供一些茶馀饭後的新话题外,顺便使某些当事人 莫名其妙地“一夜成名”。这就是网络的力量。
大众心理诉求
尽管很多人说网络世界是虚幻的,但是别忘了,网络世界是由“人”建立的。正如每个抱怨背後都隐藏著需要,每个匪夷所思地“火”起来的网络热贴背後,其实也都在发出言语(参见《海外校园》101期,戚路《从网络流行语看不流行的人》)。如果说,“贾君鹏”流露的是亲情,“犀利哥”嘲讽的是时尚,“最有情义的丈夫”的背後,是中国社会近年来凸显的婚姻危机。
当今社会,离婚率急剧攀升(人民网2010年6月10日报导,2009全国办理离婚手续的有246.8万对,与1980年的34.1万对相比,增长了7倍多。2009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的对数是1212.2万,也就是说,平均每五对结婚就有一对离婚),一夜情、包二奶、当“小三”┅┅各种淫行恶习已经屡见不鲜。纯洁的婚姻、忠贞的爱情,越来越少。
上帝造人的时候,在人内心放置了对至死不渝的爱情的渴望。然而,在现今社会寻找忠贞的爱情,是何等的艰难。於是,当丈夫背著死去的妻子骑车回家的情景出现在大家眼前,彷佛是《人鬼情未了》的电影情节降临到了现实中,怎能不让人唏嘘感叹?怎能不让人热烈追捧?
道德教化模式
在道德教化方面,中国历来是个“榜样”社会。执政者为了提倡某种做法、某种风尚,就会命人搜寻这方面表现突出的人,然後将其事迹美化、圣化,并大力宣传推广,谓之“树典型”。古时候各地的贞洁牌坊,当属这一类。
1949年後,最有名的典型,大概就是雷锋同志了。我小时候听到的雷锋的诸多事迹中,有这麽一条∶雷锋同志艰苦朴素到了这样的地步,穿的袜子都补过十几次,随身携带针线包什麽的,好随时缝补那些破了的衣物。
然而,几十年後,有可靠的档案资料显示,雷锋同志完全是那时候的“时髦青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他骑摩托车,戴罗马表,照了二百多张相片!
别误会,我个人对雷锋的这些爱好,没有任何不满。追求时髦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这才是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十足的生命的真实写照。但按当时的标准,这些情节是一定要抹杀掉的,不然,雷锋就不堪担负社会所定义的“完美形象”。
那麽,成为“榜样”,是雷锋的幸运还是不幸?这很难说。一方面,万众瞩目,甚至可能“载入史册”,是多少中国人梦寐以求的;另一方面,此“雷锋”其实已经不是彼“雷锋”,只是一具这儿被割掉一块、那儿又补上一块的标本而已。没办法,榜样就得“完美”!一切有“瑕疵”的东西都要过滤掉,一切应有的东西也要补上来。
共同渴望
我们中国人向来志向远大,追求“内圣外王”,提倡“修齐治平”,即使自己是奴隶,也担心著主人的其他奴隶们是否听话;即使自己是穷书生,也忧虑著皇帝的江山是否稳固。如今,众媒体(包括一些网民),也产生了某种掌权者(所谓“第四种权力”)的幻觉,不自觉地将“树典型”的做法学会了。在这个“中国最有情义的丈夫”事件中,拍照上传的人是一路过的外国人,人家取名“给死者最後的尊严”也很恰当。而转载的大小报纸、网络的记者们,只要稍微多花一点时间,了解一点吴姓农民平时生活的情况(人缘差,没有人愿意帮他抬妻子的遗体,连他的老表亲戚都不帮他;他还拒绝赡养父亲等),就不至於轻率地给他冠上这个“最××”的名号。
或者,当有些记者将这个农民和亡妻生前的关系(经常闹离婚),以及背尸体回家的真相(被前妻的娘家人逼著背回去)报导出来後,其他人不要刻意忽略这方面的内容,而是承认真相,那麽,吴姓农民就可以像一个正常丧偶的人一样,重新开始生活,不用天天顶著一顶道德的高帽子。
而现实情况是,众媒体和网民齐心合力,为了一个“良好的”目的,树立了这样一个“有情义的丈夫”的典型。不料,两年间,这个榜样便以“闪婚”、“速离”,恶搞了他们一把。
这对於将其树为榜样的媒体和网民,其实倒没什麽大碍,顶多骂一两句就完了。而当事人呢,有谁在乎他们的感受?特别是那个慕名与吴姓农民结婚的女子呢?情感上的伤害就不用说了,恐怕对爱情的指望都失去了。
至此,“最有情义的丈夫”事件在尴尬中谢幕了。我不禁想,为什麽我们爱树榜样?为什麽我们要把有血有肉的人变成一个道德标本?答案是,尽管很多人并不信有神,但中国社会源远流长、形形色色的“树榜样”的行动,其实流露出人的共同渴望∶不管用什麽方法,请让我确信,有一些美好的东西是存在的。如果没有,那麽我们就造一个出来罢!於是,大小榜样一代又一代,层出不穷。
作者现在北京,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原载于OC104期

《 ““最有情义的丈夫”尴尬谢幕” 》 有 3 条评论

  1. 王科力 的头像

    我们好像不大会就事论事,而是喜欢一呼隆的贴标签。邓玉娇砍了猥琐官员,就成了样样都好的侠女,吴姓农民背亡妻回家,就成了男人中的标杆。

  2. 赞华弟兄 的头像

    榜样就如“标杆”,问题是人树立的标杆都缺乏完美

  3. 亚萨 的头像

    前不久看到曝光的铁人王进喜的事迹真相,以及之前曝光的雷锋焦裕禄事迹真相,和几个月前播放的主旋律人物篇杨某某的不近人情的情节.让我更深地认识到了榜样文化的扭曲和非人性化.

回复 亚萨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