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甸聊天第106期:复旦校训,还是正着念好

基甸聊天第106复旦校训还是正着念好

[audioplayer file=”http://godoor.net/whjdt/fudan.mp3″ titles=”复旦校训,还是正着念好”]

基甸聊天2018/5/22

主持:基甸

文字记录:闲云和大树

音频链接:http://godoor.net/whjdt/fudan.mp3

 

这两天,在海外的一些媒体上,复旦大学的校训成为新闻的热点。起因是香港有一位富商,也是前行政官员,叫唐英年,他日前在出席“上海复旦大学香港校友会”的一个论坛的时候,表扬复旦毕业以后留在香港的人士,都是香港的人才。他一边说的时候,一边看到边上有一个印着复旦校徽和校训的旗帜,就去念复旦的校训。他念出来的,是“思近而问切,志笃而学博”,当时就有人发出轻轻的笑声。

 

 

因为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但是通常写出来的时候,是按照以前中文从右到左的方式写出来。所以,显然是这位唐先生念错了。念错其实不要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我讲“基甸聊天”也曾经念错过字。但是,因为这个人是名人吧,就有人出来为他辩护,还有人说这样倒着念也可以,甚至说这样倒着念“更有境界”。这个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有很好的意思,如果我们倒过来念,很可能这个意思就变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还是正着念比较好。

 

复旦的这个校训,是老校长李登辉(注:不是台湾那个同名的前政要)在复旦建校十周年(1915年)的时候,为了仿效美国的名校,提出来学校要有校徽、校训,从那个时候才开始有的。当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孟之道中,在《论语》里面找出来的这么两句话,由复旦的老校长李登辉跟马相伯他们一帮人一起商定,选出来的。

 

 

 

尽管这两句话是儒家的话,但是我相信,李登辉、马相伯这两位老校长提出这样的校训,显示他们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并不是跟中国的儒家文化完全一致,反而是相当的“西化”,他们的根基是西方的,甚至是基督教的一些理念。

 

复旦的创始人马相伯是天主教徒。而在复旦历史上当校长时间最久、对复旦作为一个大学塑造最多的李登辉,是一位基督徒。李登辉的思想和举止,确实都是非常西化的。在复旦当校长时,他的建校思想要把复旦办成培养有才学、有责任感的人才的一个学校。在他的理念里面,这个叫做“中国的耶鲁”——李登辉是耶鲁大学毕业的,所以他一直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办学理念。

 

李登辉1899年从耶鲁大学毕业,他是历史上耶鲁培养出来的很多杰出的中国留学生之一。这些耶鲁培养出来的留学生,包括容闳——他是第一位由美国的宣教士带到耶鲁去学习的中国小留学生。在容闳以后,有数百名的中国少年通过“幼童留美计划”被派到美国留学,在耶鲁是有20几位。除了容闳和李登辉,还包括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就是声称他的精神资源来自三个C——基督(Christ)、孔子(Confucius)和苦力(coolies)的那位教育家;另外还包括工程师詹天佑、人口学者马寅初、医学家颜福庆、女建筑家林璎,等等。

 

李登辉

 

李登辉的很多理念受耶鲁的影响非常深,而那个时代耶鲁大学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等等,都是深受基督教信仰的影响。(注:尽管今天的耶鲁已经彻底“世俗化”了。)耶鲁大学创建本身就是因为有些人担心当时的哈佛大学开始慢慢背离正统的基督教信仰,而另起炉灶,创办了这个大学,目的是为了坚持正统的基督教信仰。而且耶鲁大学创办初期的课程设置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古典教育。比如,学生被要求学习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这三种都是所谓的“基督教的经典语言”。

 

上个世纪20年代,当美国全国的大学课程设置都开始转向注重实用学科的时候,耶鲁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非常的“反潮流”,因为耶鲁坚持要走古典教育的这条道路。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学培养出能够服务教会、服务社会的好的基督徒学生,所以他们很注重基督徒的知性培养和品格塑造。

 

所以我们从复旦的校训里面可以看到李登辉的影响,也看到耶鲁的影响,甚至看到基督教的影响。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方面,后一句是讲到要有学术独立,要有思想的独立和批评性思维;另一方面,第一句也讲到,学问要博,而且要有志向,要有理想。这些是仿效耶鲁的一些精神,但在它的上面,是有跟超越的基督教的精神,或者说这样的教育观,是有一定的基督教信仰的根基的。

 

说到批判性思维,很多的人可能认为,宗教,包括基督教,要人只是服从,只是相信,等于是放弃自己的思想。其实,这个可能也是误解。因为基督教信仰的重点是要基督徒建立以上帝为中心、以基督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圣经也教导基督徒要“分别为圣”,不要“效法这个世界”,而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参《罗马书》12章2节)。因为这样的缘故,基督教信仰其实很多时候也有注重批评性思维,或者说不随波逐流,甚至破除迷信的方面。

 

而讲到“笃志”的这个“志“,这个志向或者理想,那就更是跟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的教育观,是有不一样。儒家文化里面,学生受教育,很注重“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习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等等,诸如此类的价值观,但是这并不是复旦的价值观,不是复旦的精神。

 

因为按照也是李登辉提出来的说法,复旦这个学校的精神是“团结、服务、牺牲”。这跟以前燕京大学的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非常的相近。李登辉本人的所做作为,他的治校实践,也是体现了服务跟牺牲的精神。这样的志向,这样的精神,直接跟基督教信仰相关。

 

《约翰福音》8章32节,主耶稣自己说:“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马可福音》10章45节,耶稣说:“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这是服务,这是牺牲,这才是复旦的精神。

 

作为复旦的校友,当人们说“复旦是中国的耶鲁”的时候,我会会心一笑。但是也许讲的人并不很清楚复旦跟耶鲁的渊源。更多的人可能不知道,耶鲁当年的办学精神又跟基督教信仰密切相关。我也经常听到有人说,复旦好像是在国内的高校里面最西化的一个学校。而且有一种说法,说复旦毕业生里面好像后来成为基督徒甚至传道人的比例比其它的学校稍高。我不知道这个是巧合呢,还是跟复旦的校训、跟李登辉老校长的精神遗产有一定的关系。

 

这是我今天的一点点的感想。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转自基甸聊天http://ocfuyin.org/category/jdlt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