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棚屋》里遇见上帝

面对等待回答的上帝,麦克异常激愤:“我根本不希望你救赎这个家伙!我希望你惩罚他、伤害他、把他扔到地狱里去……”

 

 

 

文/刘英苗

 

 

《棚屋》一书出自加拿大作家威廉·杨之手,是集传记、悬疑、信仰为一体的虚构性作品,小说引人入胜、发人深省。2007年由作者自费出版,很快荣登畅销书榜首,迄今销售超过1400万册。不仅为大众喜爱,也在基督徒读者中广得赞誉。

故事围绕一个痛失爱女的父亲麦克展开。在一次野外宿营中,因为专注于营救翻船的孩子,麦克最小的女儿梅西被坏人趁机劫持。经过几天搜索,警察在一个废弃的棚屋发现了梅西失踪时穿的一件连衣裙,血迹斑斑。但尸体始终没有找到。

几年后的一个冬日,麦克意外地在信箱中发现一张便条:“麦克,久未谋面,甚挂念之。下周将于棚屋恭候,渴盼一晤。老爹。”“老爹”是麦克的太太在祷告中对上帝的称谓。本已接近愈合的伤口重被揭开,麦克疑虑顿起,决定前往。在那所棚屋里,他遇见了上帝、耶稣、圣灵,三个活生生的人,把上帝的属性和心意剥茧抽丝般、一点点地显示给他。经过三天两晚,若干次近距离地质问、交谈、审视、反思,创伤得愈合、关系得恢复、重担得释放,从棚屋回来的,是一个“伤痕累累”同时又健康快乐的人。

贯穿全书,作者通过看似离奇的人物、情节,却要刻意表现一种真实。抛开故事层面的真假,小说中最值得回味的是麦克与三位一体之上帝的若干对话。这些对话犀利精辟,纠正了许多我们对上帝的误解,可以把我们对上帝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

 

 

上帝手上也有钉痕

 

上帝的属性有很多,公义、智慧、怜悯、慈爱……但相信很多人都和麦克一样,不自觉地会把上帝与严厉、审判联系在一起,把耶稣与慈爱、救恩相联系,把圣灵与智慧、交流相联系。三位一体的上帝,仿佛像一个多面人,针对人的罪恶、无助、有限,分别戴上公义、怜悯、慈爱的面具;或者像一束光,被棱镜折射后分解出各色独立的层面,而彼此缺乏交集。可是,看完全书,读者或许会纠正这样片面的看法,因为作者不遗余力地呈现了上帝贯穿始终的最基本的特性:爱。

因着失女之痛,一开始麦克对上帝满腹狐疑,问题也提得尖锐刻薄。当上帝一再试图表达他的爱时,麦克毫不客气地质问道:“……(别口口声声说爱了),你的愤怒呢?你不总是跑来跑去杀死人,把他们丢到火湖里吗?坦白说,惩罚那些坏人时,你难道不以此为乐吗?”上帝的回答仿佛一声叹息:“我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我不需要用人的罪来惩罚他们。罪本身就是他们的惩罚,从里向外,啃噬人。我的目的不是要惩罚罪,而是施加拯救和医治。那才是我的快乐。”

麦克看到上帝手上亦有钉痕,并听上帝讲,他曾在十字架上与耶稣共受苦难,第一反应是:“你不是离开他了吗?耶稣自己都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在他最痛苦的时刻,你遗弃了他,正如当初你遗弃了我一样!”上帝的回答温柔而坚定:“麦克,我从没离开他,也从没离开你。当你唯一注视的就是你的痛苦时,你对我视而不见。”

 

 

人也可以选择冷漠

 

在三天的共同生活中,麦克有机会和上帝、耶稣、圣灵分别对话,又有共处的时间。麦克观察到,三个个体之间友好、关爱、彼此守望,和谐亲密得像一个人。麦克忍不住发问:“你们之间难道不存在主从等级吗?”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误解:上帝是高高在上的父和君,耶稣是奉命降世的人子,圣灵又是为圣父圣子服务的灵。作者花了相当篇幅来解释三位一体的上帝没有任何高低从属之分。爱把他们亲密地联结在一起,互为守望,相亲相爱。人则因着自私的罪性,永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从世间任何美好的关系,比如为孩子牺牲自己的母亲,为挚友不辞艰辛的义士,我们都可以窥见三位一体之上帝所拥有的属性:忘我、尊敬和大爱。

上帝并非呆板、教条、信我者昌逆我者亡,他最大的属性就是爱。惩罚罪是出于爱的管教,对灾难的不作为是为了爱的忍耐,而当我们在苦难中时,上帝像一个看着孩子受苦的慈父,痛彻肺腑。圣灵的交通引导,是为了让我们和爱的源头恢复联系。耶稣在十架受死,更是爱所谱写的最极致的篇章!

书中对小鸟有一段描写:一只鸟儿被造的目的是飞翔,但鸟儿可以选择站在地上;人被造的目的是为了爱和被爱,但人可以选择冷漠,甚至仇恨地终其一生。在痛苦中沉浸太久的人,就像折了羽翼的小鸟,甚至忘记了它原本是可以飞翔的,我们本来是应该在爱中欢喜快乐的!

在几天的相聚中,上帝不停地呼唤麦克:“回到我的爱中来吧,你的人生不必如此灰暗阴冷,我的爱可以温暖一切!”

 

 

苦难中上帝在何处

 

麦克感受到了上帝的爱,但他仍被一个心结所捆绑。梅西才4岁,稚嫩的生命就被残忍地杀害。大能的上帝在哪里?为什么宣扬爱的上帝会容忍这样的惨剧发生?麦克在与圣灵的争辩中,质问道:“梅西难道没有被保护的权利吗?”

圣灵的回答一针见血:“一个孩子得到保护是因为他首先被爱,而不是他有被保护的权利!”

我们自认当有的尊严、权利,在现实世界里,其实全都可以被剥夺、被践踏。耶稣则主动地放弃了所有的权利,包括起码的温饱、安全、酬劳、辩护,为爱无怨无悔地死在十字架上。我们却把爱无所谓地撇在一旁,要这样那样的权利。

犹太人曾集体骚乱,以民主的请愿,要求一个王来统治他们;追溯到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要与上帝一样分辨善恶,吃了禁果。我们要这个、要那个,独独不要上帝自己,最终万物落到败坏的辖制之下。
在扭曲的罪中,杀手随意虐杀无辜的孩童,为的是“要”他们变态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们憎恶的不是我们贪婪愚昧的索要,反倒归咎于因爱给我们自由的上帝,并抱怨他为什么在苦难中袖手旁观!

上帝尊重每个自由意志的选择,并做奇妙的工作,让邪恶也能生出美善来。圣灵对麦克说:“你不一定明白这一切,但如果你相信我爱你,你就有能力接受一切(包括女儿被害带来的愤怒和痛苦)。信任是爱的关系所结出的美好果子。而我,永远是爱你们的!”

在理智的辨析后,麦克隔着瀑布,见到了天堂里的梅西。她美丽、健康,无忧无虑地尽享与上帝同在的喜乐,麦克的心大得安慰。作者对父女重逢的场面有感人泪下的描写,其实这幅画面也是对我们所有人的安慰。上好的福分已经赏赐给我们,无论什么样的困苦艰难,因着这个天上的盼望,我们都可以胜过,都可以随时随地欢呼喜乐,再没什么可以使我们与上帝隔绝了!

 

 

选择中为父的心肠

 

最终帮麦克解开心结的,是上帝的“智慧”。在小说中,智慧以拟人化的样子出现,面对麦克的痛苦纠结,她请麦克坐在宝座上,对人类做出审判。她问了一个很残酷的问题:“麦克,请你为你的4个孩子做出选择吧!两个可以上天堂,你选择谁?”

麦克愕然,他怎么选,剩下的两个都得下地狱,他都不忍心!在智慧的追问下,麦克最终扑倒在她脚前,恳求呼喊:“我没法选!如果必须有人下地狱,让我去吧!我替我的孩子们去!”

智慧微笑着说:“听起来你很像耶稣喔!你做了最佳选择,我以你为荣!”

麦克惊讶道:“可我没有做任何选择啊!”

智慧回答说:“你做了。你决定了你的孩子们是值得你爱的,哪怕这个爱会让你付出一切。”这正是上帝对人类所存的慈父的心肠,也是耶稣已经身体力行了的救赎!

麦克与上帝和好后最大的挑战是——能否饶恕那个凶手。面对等待回答的上帝,麦克异常激愤:“我根本不希望你救赎这个家伙!我希望你惩罚他、伤害他、把他扔到地狱里去……”

上帝回答道:“麦克,他也是我的孩子,我也爱他。当然我爱的不是现在这个邪恶的杀手,我爱当初那个被痛苦扭曲、破坏了的孩子。我希望你饶恕他。饶恕首先对你有益。存着苦毒恼恨,只会令你失去喜乐、让你无法爱得纯粹完全。我希望你获得新的性情,并体会到爱和饶恕远比恨有力量!”

最终,麦克在上帝怀中孩子般大哭一场,所有的黑暗被倾泻出去;麦克耳语般说出“我饶恕你”,上帝亲切地鼓励他“大声说出来,我的儿女的宣告是大有力量的”;最终,麦克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释放,他擦去泪水,不好意思地说:“我这样痛哭流涕,真像个傻瓜。”上帝温柔地回答:“不要轻看眼泪。它们可以是医治的活水、喜乐的泉源。有时眼泪是心可以说出的最好的话语。”

 

 

向上帝打开心的门

 

当我们伴随麦克走过这一段旅程,或许我们心中的伤痛也可以得到释放。人生在世必遇苦难,如同火星飞腾。但靠着上帝,我们就可以像大卫一样,冲入敌军、跳过墙垣,且有必胜的把握!

或许大家也有和麦克类似的疑惑,为什么要把上帝比作天父,母亲不是慈爱更好的代表吗?仔细体会天父的心肠,我们不难看见,上帝的爱比母爱更宽广、更智慧、更有力量;且不局限于爱,更富有理性、教导和指引。

《棚屋》中针对我们当如何回应上帝,有许多精彩的诠释。一言以蔽之,就是体贴上帝的心意、与上帝同行人生的道路。故事的结局亦真亦幻,麦克的经历到底是一场幻觉,还是真实发生,读者见仁见智,会有不同的解读。

反思基督教文学,我们有逻辑严谨的神学论述,也有真实感性的个人见证。《棚屋》是这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的独到之处,在于以小说这种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带上一段求索的心灵之旅。

我们的上帝不是严肃刻板、墨守陈规的,他活泼有趣,更不乏幽默感。作者希望藉着这部畅销书,吸引众多的人来归向这样的一位上帝。

《棚屋》或许就是读者遇见上帝的地方。阅读此书,你将和麦克一样,看到上帝的可亲可爱,愿意慢慢打开心门,在与上帝的交流中,体会儿女对父母的依靠、学生对良师益友的遵从、被救赎者对付上重价的主人的感恩。最重要的是,读罢此书,我们可以重拾一个受造者的谦卑、信靠和爱,对我们的创造者做出正确的回应。

 

作者来自山西太原,在杜克大学从事肿瘤治疗研究工作。现居北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