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赐之才达芬奇

44

为了准确地表现这一场景,达芬奇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起草这幅画。

 

文/高伟川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即使不熟悉绘画作品的人,也大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都出自他的笔下。

 

 

不只是艺术家

 

达芬奇才智出众,他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并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解剖学与山脉的形成。他无论做什么,总要达成自己的目标,提出问题,如“构图问题”“造型问题”“表现问题”,等等,并努力提供答案。

无疑,达芬奇是一位天才画家,他在绘画史上的贡献很大。其笔下的人体结构非常准确,其关于立体面结构的知识给时人和后人都有很大的启发。在他的画作中,无论是色彩还是画面的结构,都属于一流水平。

所以,有人称他是伟大的色彩画家,也有人称他是伟大的素描画家。然而,达芬奇不只是一位艺术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文学家、诗人、音乐家、哲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在其科学笔记中,后人发现有“太阳是不动的”等天文研究记录。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马利亚修道院所画的壁画,记录了圣经所述的“最后的晚餐”:“到了晚上,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坐席。正吃的时候,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他们就甚忧愁,一个一个地问他说:‘主,是我吗?’”(《马太福音》26:20-22)

为了准确地表现这一场景,达芬奇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起草这幅画,并用了3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画作。他试图通过人物的外部动作和表情来刻画出,当耶稣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时,每个门徒的真实反应和内心状态。

在构图上,他将餐桌置于画面正前方,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构图形式,他也用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透视法——透过天花板、地板勾勒透视线条。他把所有的线条都汇聚于基督的头部,即画面的正中央,其线条明快清晰,形成对称的协调与平衡。

12个门徒的反应都很独特,仿佛一场心理剧。他抓住了人物之间的冲突状态,每一个人的手势、表情他都把握得非常准确、精彩,似乎在瞬间用摄影的方法,抓拍到每个人物情绪反应的最高潮。

他希望将耶稣描绘得极悲伤又极顺服,但他还是无法很好地把握与体会当时耶稣的心情。他用透视法,将耶稣作为作品的中心,让从窗口射进来的光线投射在耶稣身上,将一切透视线都集中在耶稣的头部。他把门徒分在耶稣的周围,互相呼应且全都朝向中心。

他把犹大安排在耶稣身边,并在背光的黑暗处,以烘托出犹大心理的阴暗与诡诈。他着意要表达“与我同桌吃饭的人要卖我”这一主题(参《诗篇》41:9)。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张人物画,或其他形式的人物表现,应该做到使人一看就容易从他们的姿势中觉察他们的思想……就好像一个聋子看人讲话,虽说他不能听见,但依然可以从两人说话的动作姿态中,揣度他们讨论的主题。”

 

 

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成为罗浮宫的镇馆之作。历来许多人对这幅作品给予极高评价。画家敏锐而传神地抓住了人物微笑的表情,并试图透过“微笑”来传达一种神秘的体验,表露人物微妙的心理动态,给观者以丰富的联想。

他把刻画人物的脸部、胸部及手作为画像的主体部分,笔调柔和、细腻,表现出富有生命力的肌体之美。

画面虽然保留着宁静和端庄的古典美,但在内容上却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画家为了衬托主体,把服装处理得十分朴素,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雕琢。他还使用明暗法和空气远近法等艺术技巧,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光影、空间、体积在微笑的背后充溢着不能把握的神秘特性,这是一种似乎永远也无法掌控的自然之美。

透过他对大自然中太多的奇妙看见,他觉得实在是超越人类的存在,令人震撼,难以言传,于是引领达芬奇的内心走向了对信仰的追寻。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从人文主义走向了信仰的虔诚;从对耶稣的怀疑走向肯定,这在其生命中有了奇异的改变。特别是在他临近人生的终点的时候,他对生命的思考更加深入。

圣经说:“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后书》4:18)正是这种理解,带领他超越了艺术和生命。

 

 

作者来自北京,现居加拿大温哥华,毕业于中央美院。

《“天赐之才达芬奇”》 有 1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