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心原谅得快

记录下这些小事,我想提醒自己要转回像小孩子。

 

 

 

 

文/舒舒

 

 

 

 

我也会闯祸

 

几天前,给家人准备早餐时,我照例从储藏间搬出红糖、蓝莓干、红梅干这些瓶瓶罐罐,给他们配麦片粥吃。我请儿子帮忙,他在另一个房间,嘴里说着马上到马上到,可就是不见人影。我等不及他,自己一股脑把那些东西都拿上了,手上抓着,胳膊下面夹着,心里嘀咕着可别掉地上……

结果越忙越出错,正想着,右手中的玻璃瓶突然瓶身、瓶盖分家了,刹那间,里面的蔓越莓干如大珠小珠落地板,餐桌四周满地狼藉。我惊呼一声,懊恼万分,蹲下身来收拾这一地的水果干,又怨儿子没有早点来帮忙,又怪自己太贪心没有分批拿,也恨自己不小心,怎么就没有稳稳抓住瓶身,反去抓了瓶盖……

在这千头万绪中,我突然想到,如果是儿子干了这事儿,我来到餐桌边,第一反应会是怎样?是不是在他内心自责的时候,还要责备他不够小心?就算我耐心最好的时候,也许嘴上不说,脸上也会有些不高兴?

此刻,我就是那个犯了错的孩子,打心底里体会到,真是不该对犯错且知错的孩子横加指责了,因为他们心里本来就够难受的了。

 

 

儿子来认错

 

这样一边捡,一边琢磨,儿子在另一个房间感觉不对了,听到我惊呼之后没有了下文,问我怎么了,我懊恼着没有回答他。他马上飞奔到我身边,看明白了咋回事,忙说:“哎呀,怎么回事啊?全撒啦?没事没事,我来帮你。”我忍着没责怪他不早点来帮我,默不作声、慢条斯理地捡啊捡。

就在这时,儿子笑着摇头:“哎,谁的错?”他问这是谁的错?!我就要冲口而出,说就怪你没有“一叫就到”啊!可我还是忍着没说,因为自己也有责任嘛。没想到,他自问自答:“当然是我的错。对不起,妈妈!”他竟然没责备是我不小心。

他陪我一起捡所有的水果干,安慰我,说马上就好了,没有关系。我心中不禁感慨,同样都是一定会时不时犯错的凡人,只因为是孩子,他们就总处在弱势地位,经常因为小小的错误,或者达不到大人的要求,而受到许多责备、数落甚至冷嘲热讽,更过分的,还有拳打脚踢。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包容,真是远远赶不上孩子对我们的呀!

 

 

我被如此原谅

 

又想起,好多年前一桩非常危险的事,现在还有些后怕。那时儿子才3岁,跟着我搬去香港,还有外公外婆,一家4口住在公司安排的酒店。面积很小,儿子没有办法大展拳脚地活动,有一张1.8米的大床,就算是他比较大的活动天地了。

那天,我在床上与儿子玩耍。我随兴而起,想要教他翻跟头,儿子就坐在床的角落,笑着看我示范。没想到,我这个妈太不争气,久不练习了,方向没把准,翻过来的时候一下子就把儿子给踹飞了!

我的天哪,还好铺的是地毯,不是地砖,还好床和沙发中间有那么一点距离,还好旁边没有任何有棱角的东西……想想真是汗颜哪,若不是这些“还好”,若不是上帝的保守,儿子那次真是要受伤了,我这个做妈的非得去撞墙!

小人儿在惶恐中哇哇哭了两声,被我惊慌失措地抱起来,他却安慰我说:“没关系。”我不停地说对不起对不起,妈妈不是故意的,儿子说了一句让我怀想一辈子的话:“妈妈,在你把我踢下去的时候我已经原谅你了!”

一瞬间,惊吓、后怕与感动交织,我也哭了。你说,孩子对我们父母是怎样的爱和包容啊!甚至在我们伤害(当然我那是无意伤害)他们的时候,他们在第一时间就因为爱而原谅了我们。

 

 

回转像小孩子

 

每每说到父母要学习如何有耐心、有爱心地对待孩子,朋友们都会认为“说来容易做来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因为工作、生活上的压力、疲累而心烦意乱,然后将许多负面情绪朝着孩子一头浇下,因为他们小,因为他们转头还是爱我们,因为他们很快就原谅我们……

不过,如果我们自己不反省,不改变,孩子对我们无条件的爱,也许会被慢慢耗尽;在潜移默化中,我们肆无忌惮地对他人发泄情绪,这也会成为对孩子的不良教导;我们对孩子所有的谴责、谩骂,将会被他们全盘吸收,某一天,转过脸去,对他身边的人,或者对他的孩子再全盘倒出……

我有时错怪儿子,或者发脾气后跟他说对不起,他总是马上就说没关系,没有一次例外。抱一抱,还要说:“妈妈我还是好爱你的。”而我呢,有时孩子做错事情,来道歉的时候,我还要生气一阵子,嘴上虽生硬地说“没关系了”,他拉拉我的胳膊我还是不理不睬,心里却没有完全原谅,还怕原谅快了,下次他马上又要犯同样的错。

于是,小朋友就一遍遍地问:“妈妈你真原谅我了么?”他所期待的那个无条件原谅和爱的拥抱,则要往后一拖再拖……哎,与孩子对比起来,我真是太惭愧了。

我把圣经里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参《哥林多前书》13:4-8)背了一遍又一遍,可在生活中,血气一涌上来,我就什么都忘了。

记录下这些小事,我想提醒自己要转回像小孩子,叮嘱自己要不时地重温孩子对我们无条件的爱和原谅,向他们学习。

上帝啊,请你帮助我:动怒要慢,原谅要快,爱要现在!

 

 

作者现居美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