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职场老手的工作忠告 / 磐石

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文 / 磐石

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工作给一些人带来满足感,却让另一些人感到无聊、焦虑或缺乏安全感?

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在2011年出版的《乔布斯传》中,记录了苹果公司创办人乔布斯在创办Pixar动画工作室时,《玩具总动员》(编注)的导演约翰·拉塞特(John Lasseter),向他介绍了自己对这部动画片的创作构思。

拉塞特有个强烈的信念:一件物品的意义在乎它被造的目的。如果有情感的话,它的满足感就是努力实现这个目的。

比方说,杯子是用来盛水的。当它盛满水时,会很开心;如果一直是空的,就会伤心。玩具的意义就是让孩子玩;当玩具和主人分开时,对它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努力回到主人身边,让主人开心。这是玩具存在的目的,也是让它满足的动力。

职场经历

我在金融投资行业工作。2001年加入教会以来,曾参与过职场工作坊,也帮助过年轻人,作为他们在职场问题上的咨询对象。严格说来,我的职场经历其实是失败的:没有愿景,也没有计划。若在工作上有一点成就,那是完全来自上帝的恩典。

职场的挫折感,反让我能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工作的动力和满足感。

话说80年代末,我到美国学习新闻传播学。在校期间遇上经济萧条,因此完成学业后转攻商管硕士学位。当时并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纯粹是听人说读商管好找工作,结果行销、广告、会计、统计、金融、信息管理等各样都学了一点,但都不精通。

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银行营运管理员,于是我决定在银行系统发展。2年后,又向往华尔街,决定专攻投资管理,参加所谓“黄金认证”的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考试;3年后取得分析师资格,顺利转入当地银行所属资产管理公司,成为资产组合经理助理,随后升任企业债券信用分析师;另3年后再应聘至一间小型资产管理公司任信用分析部主管。

我在新公司的工作是组建信用分析部。工作的努力很快赢得高层的信任和赏识,薪资和待遇也比较满意。我给自己定了5年不换工作,埋头苦干的目标。

然而,不到2年,我就开始寻找其它机会。理由是公司太小,业务太单一,我的技术专长施展不开。部门建立之后,各项措施进入正轨,我开始厌倦周而复始的工作轨道,对公司主管也时有怨言,认为他们对投资业务不精通,外行管理内行。工作的满足感渐渐消失。

随后,美国经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大衰败。

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的金融产品,那时我的文章帮助不少客户避免了信用损失。这些文章开始被金融媒体和各级监管部门注意并引用,我也开始为杂志撰稿,为行业协会举办培训课程。我逐渐经历到工作的充实感和荣誉感,工作也更主动。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市场回归正常,顾客赞许的声音冷淡下来,外在的光环也渐渐退去,我意识到,以往的声誉并没有给我带来长时间的满足,似乎对我寻求新工作也没有很大帮助……

原以为目前的工作是我职场生涯的一个过渡阶段,没想到一转眼5年、10年过去了,眼看我正在往20年纪念日迈进。面对同个公司,同样的工作,难道我的职业生涯到此为止?我的满足感还能来自工作吗?

舍本逐末

其实,多年前我在寻找下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时,并没有清晰的自我定位。正如当年为了增加被聘用的机会而回学校读商管专业,我并没有从商或做金融管理的欲望,只是随着求职的大流往前走。

我的观察是,这个现象具有普遍性。我的部门有几次招聘入门级信用分析员,收到的简历动辄上千,其中不乏在校中国留学生。他们的学历非常优秀,GPA经常满分,专业选课都很对口,然而对于一份入门的工作,如何在这些简历中脱颖而出?

我在面试时喜欢寻找那些有自己的兴趣、见解和职业方向的候选人,即便这些表述不一定和工作的要求完全吻合。遗憾的是,不少在校生的回答千篇一律:这是他们的专业,他们更关心是否能为雇主提供服务,至于个人的兴趣和志向,不太重要。

在离开原公司前不久,我成为了基督徒。当同事把我推荐给现在雇主时,我曾经花了一段时间祷告和等待,直到确定是上帝的安排之后,才正式接受聘请。因此从他们给聘书到我正式上任大概有5个月之久。这后来成了和老同事间的一个笑话,他们说在公司决定辞退我的前一个星期,我才来上班。

在目前公司,每当有新的工作机会,我总为每份工作祷告,寻求上帝的心意。然而上帝一直没有真正开门。往往到事后,我才看到这些机会被阻隔后的幸运。

比方说,一家投资银行在我面试不久后破产;一家很有希望的雇主久久没有发聘书,几个月后发现已经被拆卖。还有一些工作,当时觉得和我的专长兴趣均吻合,但或需要经常出差,或需要时常在晚上和周末有接待任务,并出入酒吧、球场等社交场所。而我宁愿在教会经常参与服侍,也不喜欢饮酒交际。

相比上市公司,现在的雇主没有来自股东的利润最大化压力,即使市场不景气,依然给雇员提供良好的待遇。我今天经常和朋友分享,感恩上帝在我躁动的日子里关了那些门,是对我的祝福。 这些工作经历,让我逐渐体会到,在工作本身寻找满足感和动力,是舍本逐末。工作,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之外,不是要为我带来满足的快感,而是帮助我活出存在的目的。

满足的来源

不知道拉塞特是不是认识上帝,但他对玩具的看法让我联想到圣经中的记载:上帝按着自己的形象造人,并赋予人管理责任和使命。(参《创世记》1:27-28)

在上帝的设计中,人所能得到的最大满足,不是自己的志向和欲望,而是活出被造的使命,彰显上帝的荣耀——“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参《弥迦书》6:8)如此,上帝赞许为“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参《马太福音》25:21)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开头写道,“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17世纪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则在《思想录》里叹道,人在渴望和无助中一直寻找那只剩下空虚痕迹和踪影的幸福。又说,人的身上有个无限的空间,只能被无限而不改变的来充满,那就是上帝自己。

这个空间被后人形容为“上帝形状的洞”(God-shaped Hole)。

耶稣在撒玛利亚的一口井旁,和一位妇人交谈时曾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参《约翰福音》4:13-14)这里是指耶稣基督所赐的生命,将给予我们人生不竭的动力。在意识到我的生命与上帝联结所带来的满足感也包括我的工作时,我有了新的发现:我的工作是荣耀上帝!

然而因为始祖犯罪,地受诅咒,人与工作的关系被污染,工作中仍然会出现“荆棘和蒺藜”,人要“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参《创世记》3:18-19),无法回避沮丧或无聊的出现。但我相信,耶稣来到世上,不仅给人的灵魂带来拯救,也给工作赋予新的意义。 事实上,当工作的动力从自己转到上帝身上后,我学会努力做好今日事,将结果交托给上帝。

不要浪费人生

的确,在我愿意合上帝的心意,于工作上等待寻求他旨意时,他也祝福我手中的工作。“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6:33)这个转变的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恩典,使我们手中的劳作在永恒里有价值。

美国著名福音派牧师约翰·派博有篇很有名的讲章《不要浪费你的人生》,提到他在《读者文摘》里读到:一对夫妇提前退休,从美国东北部搬到佛罗里达州,买了艘漂亮的船,整天打垒球,捡贝壳。

而这个一辈子辛苦工作、好获得早日退休的美国梦其实是个悲剧。因为有一日站在造物主面前,难道他们可以说的只有:“主啊,这是我捡的贝壳;瞧瞧我挥棒打球的姿势很棒,再看看我的船吧”?

先知摩西说,人度尽的年岁好像一声叹息,能够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参《诗篇》90:9-10)。让我们把骄傲、失望、无奈和恐惧都交托出去,从周而复始的忙碌中走出来,知道每天所做的工,不仅是为了生存、自己的荣誉或是他人的赞许,也不是一捧海滩上的贝壳,而是在永恒里的基业。

编注:推荐阅读王星然的影评:《那是唯一可证明我存在意义的事——观影<玩具总动员4>》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职场老手的工作忠告 / 磐石”》 有 1 条评论

  1.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职场老手的工作忠告 / 磐石 […]

回复 《海外校园》152期 – 有盏灯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