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我信“语言”的力量/编辑部

2022年6月上旬,发生在中国河北唐山的一起烧烤店打人事件,被殴打的女子身心饱受创伤。在这个过程中,施暴者的残忍和暴戾,引发网民们的声讨;而与此同时,网络随后蔓延的针对烧烤店老板包括食客的各种人身攻击,又产生另一种更为隐形的语言暴力。

这似乎是当下许多公共事件的普遍现状——从事件爆发,人们首先关注受害者的处境;到逐渐转移视线,开始以不受控的语言(或文字、图片、影音等),站在道德制高点表达自以为正的观点。殊不知,这些声音对当事人会造成二度创伤。

网络的语言暴力,是生活的一个折射。生活中,我们或许无从表达各种真实声音;而非实名的网络ID,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空间,使真实的自我可以被展现。当然,如果用于追求真实、公义、美善,这未尝不可;然而如果借此放大人性的恶,难免会酿造悲剧。

或许我们没有遭遇过类似网络上的语言暴力,但现实中,很多人都有过被语言伤害的经历。比如,很多孩子小时候听到最多的话,是父母告诉Ta:“你真是笨得跟猪一样!”“你怎么不像某某家的孩子那样争气呢?!”……在一份网络调查中,有83.2%的人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骂过,其中有15.6%的人因为父母的说话方式或说话太暴力,而与父母产生隔阂。

成年后,我们在职场,甚至教会生活中,也频频经历因为不恰当的语言而带来人际冲突,内心受伤。我们渴望友谊,却有可能因为同事间互相传话,而彼此距离日益遥远;我们遭受困境希望得到指引或安慰,却听到一些表面“信仰正确”的言论,告诉我们要好好认罪,仿佛唯有如此人生便脱困而出;我们对各类教会用语熟稔于心,但生活与信仰却愈加割裂。

语言的本质具有神圣性。基督信仰的创造论认为,上帝用他的话语创造世界。而自始祖逃离上帝之后,语言也开始了流亡历程——从亚当与夏娃推卸责任(参《创世记》3:12-13),到人类建造巴别塔传扬自己的名,使得语言被变乱(参《创世记》11:4)。从此,语言在这个世界错失了原有的价值,各类谎言、谣言,铺天盖地。

我们在错位的语言中经历伤痛,也在错位的语言中经历救赎。基督的福音,不仅关乎我们灵魂的终极归宿,也关乎我们在世上的吃穿用度、说话行事。

本期,我们一起聊聊如何“好好说话”。来自台湾的语言治疗师,分享这个职业不为人知的故事;“世界华福中心”总干事董家骅牧师,反思在这个撕裂和冲突的社会,我们如何透过对话达成和解;前校园书房出版社总编吴鲲生老师,以新奇有趣的文风,鼓励我们《说新鲜的话》;两位青年基督徒,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反思信仰中的语言误区,并探寻出路;任教于高校的孙基立老师,则透过影片《驾驶我的车》,剖析怎样的言说会带来拯救……

借用神学家巴刻(J. I. Packer)的话“我信文字的力量”,也可以说,“我信语言的力量”。当我们的三观及生活方式在福音里被更新,我们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笔下所写的,就都会指向同一个美善的地方。

 

《海外校园》159期

 

《“卷首:我信“语言”的力量/编辑部”》 有 1 条评论

  1. […] ▸卷首:我信“语言”的力量 […]

回复 《海外校园》159期 - 有盏灯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