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的故事

 

 

 

文/许牧世

 

 

 

在希伯来文化中,“井”似乎有着颇重要地位。这也难怪,巴勒斯坦这地方雨季短,雨量少,是一片干旱缺水之地,而水对游牧民族来说,简直跟空气一样重要。据说羊三天无水则病,五天无水则死。创世纪告诉我们当年亚伯拉罕到迦南后,每到一新地方总先做两件事:筑一个祭坛向神献祭,然后挖一口井,解决人和牲畜生活上的需要。亚伯拉罕死后,他的儿子以撒仍留在基拉耳居住,以撒也挖了好些井。为了这些井他跟非利士人不断地争吵(参创世纪第26章)。

近东一带每有战争,入侵的敌军占领一地之后,除了砍伐树木,破坏良田之外,便是把占领地的井都堵塞起来,作为对敌方人民的惩罚。

然而井也使人联想到希伯来文学上的好些婚姻良缘。圣经记载以色列好几位领袖人物的婚姻是在井旁造成的。当亚伯拉罕那位忠心老仆人奉主人命,携带贵重礼物,还乡去为小主人找媳妇时,圣经说:那天黄昏,他来到美索不达米亚拿鹤居住的城市,在井旁祷告,求神让他有机会遇见神预定要给小主人的配偶。祷告还没完,彼土利的美貌女儿丽百加已走到井边打水。老仆人先是请求丽百加给他水解渴,丽百加礼貌地做了,但进一步主动地打水给他的一群骆驼喝。对一个陌生旅人,这女孩子表现了高贵的品性:不但善待陌生的年老旅人,连牲畜她也关心。在游牧时代,懂得照顾牲畜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这一点也许给亚伯拉罕的老仆人一个深刻印象,他知道他已经替小主人找到了理想的配偶,于是他取出带去的金杯和金手镯等贵重礼物,送给丽百加,在井旁为小主人缔订良缘!当老仆人伴随着这位准新娘回迦南时,圣经说,“以撒带丽百加进母亲莎拉住过的帐棚,跟他成婚。以撒很爱丽百加,自从母亲死后,到这时才得到安慰!”(创24:62~67)。

另外一个故事:以撒的儿子雅各因为哥哥以扫想杀害他,逃避到舅父拉班的地方去。那天他来到一口井旁,有些牧羊人等在那里,要给羊群喝水。雅各正和他们说话,拉班的女儿蕾洁领着父亲的羊群到了,雅各连忙去滚开那块盖着井口的大石头,给羊喝水,然后上前亲吻蕾洁,把自己介绍给她,甚至激动地哭了起来。这段良缘从井边相见开始。雅各对蕾洁一见钟情,深爱着她。为了要得着她,心甘情愿地替拉班做了7年苦工,正像他返回迦南前对拉班说的:“为了你的女儿,我白日受尽炎日的煎熬,夜间受尽寒霜的侵袭,整夜不得好睡……”(创31:40)。这几句话以后在西方文学上成为描写为着爱情不惜付高代价的成语!

再有一个故事:出埃及记第2章写摩西因逃避法老追捕,逃到米甸去,住在那里。有一天摩西坐在井边,米甸祭司叶特罗的七个女儿出来打水,要给父亲的羊喝。有一些牧羊人来为难这群女孩子。摩西起来卫护她们,又帮他们打水饮羊(参出2:15~17)。

说来有趣得很。摩西自出生到那时候,卫护他、扶助他的人几乎全是女子。先是有两个好心肠的接生婆,她们违背王命,不忍杀害婴孩。继而摩西的生母冒着性命危险,把婴儿隐藏了三个月,然后将那安放他的篮子放在河边;埃及的公主见了心生怜惜,命宫女把婴儿抱回皇宫收养;摩西的姊姊在河边窥伺,乘机献议为婴儿找希伯来奶妈,使摩西仍归自己母亲乳养。上帝安排了这许多女子来卫护摩西,否则摩西早就没命了。现在正是摩西回报女性恩德的机会,井旁挥杖,表现了他的英雄本色,也种下了与叶特罗女儿西坡拉结为夫妻的爱苗。这是旧约圣经中的第三个井旁姻缘!

在新约圣经里,我们似乎找不到井旁姻缘的故事。可是约翰福音第4章记载,在撒马利亚雅各井井旁,主耶稣向那个曾经有五个丈夫的撒马利亚妇人不但道出了永恒的真理,而且宣示了他自己的弥赛亚身份。撒马利亚井旁主的一席话已成为基督徒信仰的核心:属世之物无法满足人心,连雅各井的水人喝了还会再渴,惟有主所赐的水,人喝了永不再渴。因为主所赐的水要在人心里成为泉源,不断地涌出活水,使人得到永恒的生命(参约翰福音4:5~26)。

有一位向来喜欢对圣经吹毛求疵的学者曾指出福音书的这段记载“有毛病”。他说:“犹太女子习惯上在清晨天亮时出来打水,而且是成群结队出来的。井旁往往成为社区妇女们说长道短,谣言聚散的中心,而约翰福音却说,“耶稣因赶路疲倦,坐在井旁,时候约在中午”(约4:6)。“中午时候怎会有妇女出来打水?”这位学者问。

其实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会发觉约翰的记述没错。那撒马利亚女人有过五个丈夫,而目前和她同居的不是她的丈夫;这样的女人,在社区中必然会被视为生活放荡,行为不检的人,亦必然受一般自命“淑女”的妇女们排斥。她要出来打水,专拣别人不出来的时间才来,岂不合情合理?这女人是蒙恩的,主在井边开导她,改变她,使她闻道得道,成为新造的人。

使徒彼得曾谴责当时的假教师,说他们跟旧约时代的假先知一样,离开了正义的道路,专作坏事。彼得形容这种人是“没有水的井”(参彼后2:12~22)。没有水的井恰如不会结果子的无花果树,把人吸引到跟前来,却不能满足人心灵上的需要。

笔者早年在英国殖民地住过。住的地方靠近英驻军的营房,常看见些士兵整天在向无水之井打水。原来这是英军惩罚犯过士兵的方法。被惩罚的士兵拿空桶子坠下一口没有水的枯井,绳子拉上来仍然是一个空桶。如此下去上来,上来下去,整天打水,却是滴水不沾。据说这类惩罚只加给过犯较重的士兵,叫他白费气力,终日做无效果无意义的工作。附近另外一口井有清泉涌出,一桶桶清水打上来,有人拿去解渴,有人拿去冲凉,有人拿去饮马,打水的士兵兴高彩烈,因为他付出的劳力有代价,有效果,跟那打无水井士兵之没精打辨,一付愁苦和无奈的表情完全不同。然而井中之水固然可解一时之渴,可是,正如主耶稣所说的,“喝了还会再渴!”惟有主赐的生命之泉,“会在人心中不住地涌出活泉”,使人的生命得滋润,灵命得到永恒的满足。

 

作者是福建人,曾任大学教授并负责《现代中文译本》圣经的翻译,现住纽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