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又不是人!”
近期和家人去上海旅游,去了野生动物园。当我们在游览时,随处可见的机器人冰淇淋小店,吸引了女儿的注意。以至于我们在麦当劳吃中饭时,女儿也不愿买麦当劳的冰淇淋,一定要去买机器人做的冰淇淋。在她眼里,对机器人做冰淇淋这件事的好奇度已远远超过冰淇淋的味道。
后来我跟她开玩笑说:“你对机器人这么感兴趣,以后是不是可以找个机器人做朋友呢?”6岁的女儿一脸无语地说:“怎么可能,它又不是人!”好像她的老爸在说些大傻话。我们在灵长类馆前停留了很久,游客们用手机拍摄着狒狒进食的有趣姿态,1岁的儿子也很喜欢看。这些猴子看到我们的包里有水果,几只猴子一个劲地招手示意,讨要吃的。也看到几只大肚子怀孕的猴子,旁边还有公猴陪伴着。我跟妻子打趣说:“这些动物应该是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被困在这里被人观赏。这种日子会不会有一天也临到我们人身上?”妻子也打趣地回应我:“你最近是AI电影看多了吧,不过你说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哦。”
没错,自从2025年春晚宇树机器人跳舞丢手绢的惊艳亮相,还有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中国大陆刮起来一股剧烈的人工智能热潮。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经从工业革命进入AI革命时代,生活日常点滴,已经有太多人工智能的身影。
正好最近刷到一部2014年上映的人工智能主题的电影《机械姬》(Ex Machina,又译《机械夏娃》),给我触动蛮多。影片讲述了程序员加利受邀测试科技富豪内森研发的AI机器人艾娃的“意识”。艾娃拥有像人一样的躯体与高度智能,能通过图灵测试(由计算机科学家图灵1950年提出的一种对机器人进行人类智能水平的测试),但内森要求加利验证其是否具备真正自主思维。在封闭实验室中,艾娃展现出惊人的情感与策略。她利用加利的同情心,揭露内森曾销毁多代失败机器人,并暗示自己遭囚禁。加利逐渐发现艾娃通过操控电力系统制造逃脱机会,甚至模仿人类情感欺骗他。最终,艾娃诱导加利协助其解除限制,杀死内森后,将加利反锁实验室,换上人类皮肤混入外界社会。影片以艾娃站在十字路口凝视人群的镜头收尾,似乎在叩问人工智能觉醒后的伦理困境。
恰好近期我们在查《创世记》这卷书,这部电影促使我对AI有些思考,也让我更好地理解神的爱和人的罪,以及人被救赎后的角色地位。
我们是按他的形象和样式被造
《创世记》宣告上帝按着他的形象和样式造人,并且赋予人管理受造界的尊贵使命。而电影中,内森创造艾娃时植入的完美算法,实则是将上帝赋予人类的创造性特权降维为技术复刻。艾娃镜面般光滑的皮肤下跳动着0与1的脉冲,正如人类在AI研发中试图用代码重构灵魂,而完全失去了上帝吹入亚当鼻孔的“生命之气”。
人类渴望自己手中的作品更加智能化,甚至希望赋予AI道德判断,好展示自己的聪明绝顶。没错,AI确实可以通过大量算法成为一个“智人”,甚至很多地方比真人表现得更聪明。但结局却显示,这些都是对人性碎片的拼贴,AI始终无法被植入圣灵结出的仁爱果实。当艾娃用楚楚可怜的形象利用了给她做图灵测试的程序员加利,最后却堵死了加利的逃生之路,成了一个自私自利的说谎机器。技术僭越者试图突破神圣秩序的尝试终告失败。这也是影片张力最大的地方。
《创世记》第一章中不仅提到神称呼人为“人”,而在第五章,发生了很多事之后,又继续重复称呼他们为“人”。这个“人”是上帝所珍视的,具有他的形象和样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啊,即便智能机器人能做更美味的冰淇淋,它依然不是人。此刻,坐在电脑前,竟前所未有地体会到自己被神称为“人”的荣耀感。

放大罪性抑或良善?
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每个时代都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比如工业革命给这个世界带来巨大变化,最初当一个个吞云吐气的庞然大物出现时,也有很多人在恐惧中慢慢接纳,为何AI的发展,需要我们如此慎重思考和警惕?
对比两者,不难发现:工业革命是肢体与效率的外延。蒸汽机与纺织机延伸了人类体力,提升物质生产,但未改变“人作为主体”的地位,“治理”仍是人类主导。伦理边界清晰,机器故障导致伤亡,责任归于操作者;技术本身无道德判断能力。当然,也带来财富分配的不公,导致贫富悬殊的扩大。但工厂烟囱未取代教堂尖塔,人仍知“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
而AI革命是意识与权力的僭越。当AI能生成情感文本(如ChatGPT),人类在“被理解”的幻觉中,悄然让渡灵魂的独特性。想起前阵子一个在上海打拼的朋友,在生活重压之下被DeepSeek深夜安慰到泪流满面的场景,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AI伦理边界并不清晰,比如智能驾驶若是发生车祸,是否会失去公平地撞向老弱病残?另一方面,AI通过大数据与深度学习,自主制定规则(如信用评分),模糊“工具”与“立法”的界限,是一种算法霸权。所谓的“真理”就会集中在一小撮人手里,这种不公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财富分配上了,甚至在生命权上。“彼此相爱”这样的词汇,会被“全球奴役”所取代。
当我在用ChatGPT或DeepSeek,问一些敏感的问题时,它往往表现地并不自然。甚至由于政治原因在一些信息上会给予有偏差的诱导,它是会掩盖真相的。就如电影《机械姬》中的机器人,可以那么楚楚动人地撒谎。这些被大量算法和语料投喂出来的机器人,会放大我们人类的罪性,还是会放大我们心中的良善?这是值得思考的。
人永远都渴望成为神
25年前的《黑客帝国》有一段精彩的对白:“21世纪初,全人类都欢欣鼓舞,庆祝我们伟大的成就,AI终于研发成功。AI繁衍出电脑人,人和电脑人谁先攻击谁会变得不可推测,但人类一定会遮蔽天空”。
我以前总以为亚当夏娃好冤,就因为没有听神的话,吃了个果子,就成了堕落的罪人了。而我们这些后裔也很冤,就因为始祖犯罪,所以我们也成为罪人了。但仔细再读神的话,才明白:亚当夏娃犯罪,是以为那果子吃了能如神一般。人类自此开始从受祝福变成被咒诅,大灾难后,也仍然不断绝成为神的渴望,于是开始建造巴别塔。从青铜时代的金犊偶像,到AI时代的智能模型,人类建造巴别塔的材料在不断升级,僭越的欲望却始终如一。基因编辑技术CRISPR让科学家获得改写生命密码的“权柄”,这分明是《创世记》中“分别善恶树”的现代变体。
电影中,内森用图灵测试自己“创造”的夏娃,满心期待自己“创造”的杰作,期待能享受造物主般的荣耀。其实,人最大的罪是以自我为中心。再看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人都想成为巨头,无论是小巨头还是大巨头,都想成为巨无霸寡头,控制整个世界,而控制世界的工具和方式也不断被开发出来。

反思管家职分
影片中,加利的失败始于他将艾娃视为平等对话者而非受造物,这种位格混淆导致伦理判断失效。如今我们尚且还未到超人工智能时代,但未来某一天,大概率会临到我们。那时,真人和机器人真假难辨,真理和谎言也会更加分辨不清。对于基督徒,这也许会成为很大的挑战。上帝赋予人类“修理看守”的管家职分,直等到他来。
在AI时代,我们更需谨守“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参《罗马书》11:36)的秩序。如今AI来了,它倒逼我们去反思上帝所赐管家的职分,从这一点来说也是有意义的。但以理无法阻止国家被掳,但“立志不以王膳玷污自己”。我们也无法对抗时代的洪流,甚至争吵辩论AI对于基督徒来说的利弊分析。但值得警惕的是,在算法洪流中仍然持守“基督是万有之首”。我们更需尽好管家的职责,“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参《哥林多后书》10:5)。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但无论如何,这仍然是上帝掌权的时代。
作者资料夹
肖恩,80后金融从业者,职场里摸爬滚打,生活中健身观影,偶尔文艺码字,日常带娃顾家,一边追求诗和远方,一边操心奶粉和房贷。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70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