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和弦——新声音与新生命

 

 

 

文/吴安迪

 

 

 

当我在教会诗班献唱的时候,常会想起自己学声乐中的一些事。对我来说,学唱对信主颇有启示。学唱改变了我的声音,而信主改变了我的生命。这两件事虽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某些感受却有相似之处。

 

 

还能更好吗?

 

二十多年前我在苏北农村落户期间参加了公社的文艺宣传队,演出时常常独唱,自我感觉很好。爸爸对我说:“你的声音本质不错,但跟老师学一下会更好。”于是我将信将疑地来到上海,拜刚从“牛棚”放出来的马革顺教授为师。马教授是位基督徒,他的为人和他在声乐上的造诣使我非常尊敬他。在他的指导下,我每天练呼吸,找共鸣,“咪咪吗吗”地唱各种音阶。然而三个月过去了,自我感觉却越来越差。从前唱歌不受拘束,随便唱唱照样有人鼓掌。现在又要有“气息支持”,又要“高位置的声音”,辛辛苦苦半天,上课时还是让老师挑一大堆毛病。有一阵我真不想学了。一是不相信自己的声音会比原来好,二是觉得自己本来还不错,学了还不如先前那么自在,何苦呢?

我想很多人在信仰的道路上也有类似的经历。我们在信主前都觉得自己还不错,至少比一般人好吧。当我们听说“信了主会更好”时,也是将信将疑。有人根本不愿尝试,认为自己的生命不可能比现在更好;有人试了一段时间反而觉得不舒服,还不如以前活得自在。感谢神没有让我在这种时刻放弃。回头看,我学声乐后之所以觉得还不如原来好,是因为声音的标准变了。一种更高的审美观使自己原来的声音显得丑陋不堪。信主的过程也是一样。更高的追求使我们不再满足现在的生活,神的圣洁让我们看到人的罪过。我们不再那么自在,但这是可喜的第一步。一个人只有意识到自己不够好以后,才会去寻求更好的。

 

 

理性与感性

 

马教授教声乐是理性和感性同时着手的。他让我看声乐理论书,以了解发声器官的构造与功能,从生理和物理角度明白好的声音如何产生。这使我懂得了发声的科学原理,增强了我学好声乐的信心。然而书本上的道理并不能直接转成好的声音。要发声器官进入正确的状态必须亲身去体验。所以马教授也用各种感性的方法启发我,诸如“闻花的感觉”、“面罩的感觉”、“打呵欠的感觉”,甚至让我提着一把椅子唱,以便使小腹收紧。

信主的过程也是这样。我们需要理性的探讨,以疏通思路,增强信心。但我们更需要用心灵去体验,亲身经历神的同在。感谢神给我们圣经,让我们“有案可稽”。同时也通过大自然,通过美妙的音乐,通过心中的良知向我们启示。像学声乐一样,有些人喜欢刨根问底,非要问够了“为什么”才行;有些人则可以凭直觉解决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声音的改变有各种途径,生命的改变也是如此。

 

 

通了!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渐渐能辨别声音的好坏了,然而自己却仍然发不出那好的声音,照老师的说法是“声音还没有通。”那时的感觉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凭着信心继续练。在一个星期四的晚上,我一面洗碗一面不经心地唱几声。突然,我听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这声音发出来毫不费力,但却是我天天寻找而尚未找到的。我欣喜若狂,赶紧丢下碗筷,拿起了乐谱。

我想很多人在寻求神的过程中也曾有过这种“通了”的感觉。经过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求索,有一天我们终于找到了神,尝到了主恩的滋味。这种时刻常常在我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来到,像做梦,却又那么真实。当然,这种时刻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临。没有几个月的练习,决不可能“碰”上一个好的声音,碰了也不知道。没有一个寻求神的过程,我们也不会突然遇见神,遇上了也不认识。但那一刻的来临确实是神的恩典。如果神不来找我们,所有的人会在黑暗中摸索一辈子。

 

 

仅仅是开始

 

那天晚上的“通”并非一通百通,睡了一觉起来,那种感觉又找不到了。但尝过一次甜头,信心就比原来大了,至少知道自己是有可能发出更好的声音的,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把那声音找回来。在以后的那几个月里,那“通”的感觉找回来又失去,失去了又找回,反复多次。但找到的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就巩固下来了。但若一段时间不练,好的声音又会变得可望而不可及,直到现在我仍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知道自己的声音该是什么样,但因缺乏练习就无法做到。

信仰的道路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信主不会一劳永逸,走天国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决志、受浸仅仅是个开始。初信时常有反复,昨天有感动,今天又麻木了。这并不奇怪。信仰是一个操练的过程,就像唱歌一样,必须天天下功夫。不“练习”,感觉就会跑掉,而坚持不懈就能不断地把感觉找回来,逐渐尝到每天与主同行的甘甜。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即使信主多年,如果不天天读经祷告亲近神,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和音比单音更美

 

当初学声音的时候,我的愿望是上台独唱。后来在文工团,在大学的文艺晚会上,确实有很多机会独唱。独唱可以将自己的声音充分表现,很有满足感。到美国信主后,我参加了教会的诗班,大部分时间不是独唱,而是合唱。合唱所需要的不是个人发挥,而是整体的和谐;不是自我表现,而是互相配合。合唱的美不但在于旋律,而且在于和声。我开始时不太习惯,觉得很受束缚。但是当我将自己的声音“谦卑”下来,融入大家的和声中时,我发现了一种比独唱更美的感觉。合唱所表现出的平安、庄严和神圣是独唱不可比拟的。对我个人来说,最美的时候是几乎听不到自己声音的时候。在那一刻,有限化入了无限,成为永恒的一部分,犹如小川汇入了大海。

有些人信主后也喜欢“独唱”,认为只要自己读经祷告,个人与神相交就行,不必去团契或教会。我以前也是这样,个人奋斗的习惯,对组织的厌倦,加上对别人的不信任,使自己很难融入教会。然而这种关门自修的做法既不符合圣经的教导,也不利个人生命的成长。凡是真正在团契和教会中事奉的弟兄姐妹都知道,互为肢体的生活要比自管自的日子美好得多;正如家庭比单身一人更温暖,和音比单音更丰富,交响乐比独奏更有色彩一样。在团契和教会中,我们会学到“单干”中学不到的功课,做成一个人绝对办不到的事情,自己也会离神更近,得到神更多的祝福,活出更丰盛的生命。

感谢神,让我们不仅能通过学声乐获得新的声音,而且能因信靠祂而获得新的生命。当我们为神而唱的时候,我们的歌声就一天比一天更动听;当我们为神而活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一天比一天更有活力。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成为一首蒙神喜悦的赞美诗。

 

作者来自南京市,洛杉矶加州大学人工智能专业博士,现于美国西雅图任Microsoft公司计算语言学研究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