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陪伴/晨牧

 

 

 

 

 

文/晨牧

 

 

 

1

 

郑乔伊告诉我说:“不是我们选择让孩子在家教育,是没有办法,如果没有离开自己的国家,肯定会送孩子去公立学校上学。”

乔伊是一位外籍妈妈,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有了3个孩子。大儿子13岁,性格开朗,笑起来露出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二儿子9岁,比起哥哥显得内向,常抿着嘴笑;最小的儿子才3岁多,表面上是个萌萌的小娇儿,其实很有个性。

安静秀雅的乔伊不但是全职妈妈,也是全职在家教育的老师,她给我讲了她的从教之路。她的中文并不熟练,但讲起儿子在家上学的故事,眉眼中全是笑意。

乔伊在大学里读的是文学院,个头是班里最高的,身材修长的她自然有不少追求者,要不是因为信耶稣的缘故,她肯定会跟其中一位追求者结婚,住在自己的国家,过着优越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可是她从上帝那里得到呼召,要来中国。因为这个不能被忽视的声音,她暗自等待一位有同样呼召的弟兄。

乔伊等来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结婚前,她没对未来的生活做过多的设想和计划,比如住房啊,生活环境啊,孩子的教育条件,等等。她和丈夫只知道一点:倘若我们顾念上帝的事,他必定会顾念我们的事。

大儿子的教育过程有点复杂,他们在昆明的时候,当地有国际学校,孩子直接送去那里读书。乔伊说,大儿子非常喜欢那个学校,以至于他们要举家离开昆明,搬到比较偏远的三线城市时,已经读初中的大儿子非常舍不得。

在新的城市,没有国际学校,也进不了本地学校,在家教育就成了乔伊唯一的选择。

 

 

2

 

在家教育(Home School)最早源于美国,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美国,与在家教育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支持都很完备,从数据上看,2016年全美约有230万学生选择在家教育,但在中国,这还只是极少数人“特立独行”的选择。

乔伊使用美国体系的在家教育教材,他们购买了全套课程,以及教科书、练习册等,做了相应的学习规划,然后将孩子完成的作业提交到在线课程平台上,进行打分和评估。

这有点像把学校搬回了家。乔伊和丈夫对3个儿子的教育做了分工,妈妈是校长,爸爸负责教数学、体育课,妈妈则负责教授剩下的其它的课程。孩子们按照制定好的课程表学习,上午是主要的学习时间,下午进行兴趣培养和做一些项目实践。

看起来他们貌似找到了教育孩子之道,可踏上这条路以后,才发现并非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有趣。

和其他选择在家教育的父母不同,那些父母做了功课,有心理准备,而乔伊不是,她一直以为自己陪孩子走过幼儿教育后,就大可交给学校,从此之后自己可以边工作边照顾家。

大儿子从小在国际学校接受教育,有一班文化背景各异的同学和老师,他的社交能力很强,是学校的明星。走向青春期的他,正是精力旺盛,需要朋友的时候,所以第一次听父母在祷告时提到另一个城市的名字,他的心咯噔一下,“不会是要搬家吧?”

乔伊和丈夫非常尊重大儿子的想法,毕竟其他两个儿子还小,他们给孩子们介绍要去的城市,每天晚上一起为未来要去生活的地区祷告。每天晚餐时间,每人都要分享一件自己对那个城市的了解。渐渐的,富有冒险精神的大儿子非常渴望去那里看看。

就是这样的冒险精神,让他们像一支团结紧密的探路者小分队,面对在家教育这条路,唯一的地图就是仰望信靠上帝。父母和孩子共同了解和探讨课程,制定了学习规划,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兴趣和特长,制定除了必修课之外的其他课程。

在实施在家教育的过程中,乔伊发现她和丈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从某一个方面讲,他们只是孩子们的陪读者或辅助者。

 

 

3

 

周围不少人会好奇乔伊的3个孩子是怎么在家上课的。乔伊认为,在家教育其实没有正确或是错误的方式,除了购买现成的课程以外,还可以自己编教材。乔伊选择购买课程,然后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做一些修改。

10岁左右的孩子,最需要的是3种基本技能:阅读(Reading)、写作(Writing)和算术(Arithmetic)。上午,孩子们会比较专心地坐在“教室”里,完成学习计划,下午就比较自由,可以根据各自制定的兴趣计划,阅读或是做“调研”。

乔伊觉得在家教育中最宝贵的一点就是阅读,之前大儿子在国际学校上学,他读些什么书,虽然她知道,却没有太多机会交流。

现在除了知道孩子们在读什么书,而且也会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推荐一些书。他们还建立了家庭图书馆,父母把自己的一些书和孩子们的书放在同一个书柜里,这样,孩子们也有机会接触到大人们的书。

有次,13岁的大儿子,在一篇作文里引用了路易斯(C.S Lewis)的一本书中的一段话。是有一天,他翻看这本书时,这段话曾被爸爸用荧光笔勾出来。他觉得和爸爸有种心有灵犀的感触。

在家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锻炼孩子自己去寻找学习资源的能力。比如,大儿子对人文历史很感兴趣,所以乔伊便启发他去了解当地民族。

大儿子便饶有兴趣地上网查资料,还去了当地的图书馆和博物馆。在调查过程中,他发现虽然自己不懂当地语言,可只要露出灿烂的微笑,就没有人不想和你说话。

乔伊也鼓励热爱美食的小儿子,去了解当地特色的面食。为此,他们一家人每周两次去面馆吃面,且每次去不同的面馆,吃不同的面,还跟饭店老板和厨师聊关于面食的做法和来历。回家后,二儿子会把这些聊天内容认真地记录下来。

 

 

4

 

每每谈及在家教育,难免让人担心,“孩子不在大集体中生活,会不会变得孤单?”“在家教育的孩子社交能力会变弱吗?”起初乔伊也有这方面的担心。

庆幸的是他们有3个孩子在家教育,这算是一个“小班级”了,另外,他们很快结识了城里其他在家教育的家庭,十来个孩子,每个星期有大概两次相聚,他们结成兴趣组,一起踢球,看电影,组织戏剧表演社。

如果在公立学校,孩子虽然会有一大群同学,可是真正进入各自生活,有时间交往的朋友并不多。乔伊的3个儿子很快有了各自的好朋友,特别是腼腆内向的老二,他在小团体中似乎更有机会表达自己。

乔伊说孩子的表达能力,特别是情绪表达,非常重要。不怕孩子犯错误,就怕孩子犯了错误不敢说,把内心隐藏起来。陪伴孩子们的时间越多,乔伊也发现3个儿子各有各的表达方式,有些方式是自己能理解的,有些却比较困难。她尽量不把孩子作比较,也不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判断他们。

乔伊和丈夫都是偏内向的人,不太喜欢表露心里的感受。他们的父母也是非常严厉的人,“父母整天忙碌,没有时间陪伴我们,更没有时间与我们交流。”乔伊说到自己的童年,有一丝悲伤。

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孩子与父母关系建立的黄金时期,对许多家庭来说,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乔伊说要不是在家教育,她和丈夫也不会如此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需要。

他们也觉得,在家教育让他们有机会享受孩子,圣经上说:“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诗篇》127:3)若孩子是上帝的赐福,承受福气该是感恩喜乐的事。

孩子在成长,他们夫妻二人也在成长。制定课程计划时,他们得跟孩子们商量;孩子遇到的任何问题,几乎都能在第一时间与他们讨论。大多数时候,他们要克制自己太快说想法,他们学习聆听,给孩子们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5

 

在家教育孩子的父母,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对他们的将来应该会有很高的期待。问及乔伊是否会边教育,边为孩子设计将来所学的专业?她笑了笑说,那不是她的责任。她和丈夫的责任是按照上帝的带领养育他们,他们从不问孩子,“你长大后要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对10岁左右的孩子毫无意义。对孩子来说,做一个健康和快乐的人才是最重要。

乔伊说其实无论在家教育,还是去公立学校,孩子们都在不断地探索自我。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是新奇的,也是辛苦的。作为父母,他们无意让这个过程简单顺畅,他们只想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伙伴。

心愿固然是好的,可孩子毕竟需要有独立探路的时间和空间,那时候,乔伊和丈夫能做的就是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也在上帝的带领之下。

大儿子在家里结束了两年半的初中课程后,考入了东南亚一所国际学校读高中。刚去学校时,他做了一件特立独行的事,那就是把衣服前后调转穿,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就想尝试这种穿法,没错吧?”后来,他还做了几件别出心裁的事。听到老师的汇报,乔伊夫妻起初也感到困扰。

难道他们对孩子管教太严?难道在对儿子的教育中哪里有了疏漏么?作为在家教育的父母,承担的不只是养育孩子,还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孩子的“不良”行为很容易让父母感到内疚。当他们安静下来祷告,感受到的是儿子在异国的孤单,他的行为也许只是为要引起关注。

不论怎样,他们夫妻决定全家人一起去大儿子的学校去看望他。

那是一趟意想不到的旅行,一家人分离后重聚,不用说太多话,他们便给予了彼此非同寻常的鼓励。

 

 

6

 

如今乔伊大儿子已经考取他们本国的一所大学,寒假时,他还是会赶回中国的西北,他觉得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春节期间,我见到了他,他已经不再是初见面时的那个腼腆少年,1.9米的大个子,帅气而有活力。

当我问他,作为一个在家教育的实践者,又在异国长大,现在回到本国念大学,有什么感受?

他说,因为他在基督教教育体系下的私立学校上学,也有在家教育的经历。和其他同学比,他的思维没那么敏锐灵活。因为从小到大,有些领域,在家里和学校里,父母和老师不会和他做更深入的探讨,也不赞成他独自去探索。

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样的限制也是有益的,在大学里,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充斥着太多迷惑不清的思潮和形形色色的选择,若是带着开放性的思维,去尝试和接受,生活就会变得很混乱。

无论是舍友,还是同学,不少人羡慕他对自己信仰的坚持,对自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有稳定和自如的态度。

他学的是国际关系专业,在学校里已经体现出过人的社交能力,他觉得这点要归功于从小成长的环境与接触到的多元文化,而且在小集体里长大的他,自信心和安全感都比较强。

乔伊让我读了大儿子高中时写的一篇散文:

“爸爸是我的生物学老师,他和我去散步,他的话不多,我的话也不多。我们去看一颗树,一棵站在深冬寒风中的树。我们观察那些皲裂的树干,弯曲的树枝,树枝上覆盖着积雪。我以为爸爸要给我讲关于树的知识,谁知爸爸晃动树枝,雪花簌簌地掉进我的衣领。我笑了,爸爸也笑了。”

乔伊说丈夫看到儿子的文章,眼睛里竟然有泪水流出。当年他们选择听上帝的呼召,离开家国,又在孩子们没有学校可去时,勇敢地选择在家教育,他们所做的就是顺服与相信。

无论为孩子选择哪一种教育形式,其实父母或者学校能给与孩子的都很有限,乔伊和丈夫觉得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陪伴孩子去经历上帝无限的祝福,这种陪伴就是最好的教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