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苦”——谈《基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该影片已成为美国放映史上规模最大、创下多项记录的“外语片”。

 

 

 

文╱吕允智

 

 

 

轰动的“外语片”

 

今年二月,美国影星梅尔.吉伯逊(Mel Gibson)独资两千五百万美金,拍摄并导演的《基督受难记》一片,于世界各地上演。该片描述耶稣死前的最后十二个小时,即从他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开始,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该影片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报章杂志进行了大量的报导和讨论。许多教会,都动员信徒去看此片,并鼓励未信者观赏,以此为起点分享信仰。因该影片使用的是拉丁文与亚兰文,所以已成为美国放映史上规模最大、创下多项记录的“外语片”。

 

 

一连串的问号

 

那么,到底什么是“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呢?耶稣又是什么人?为何要受苦且钉十架?为何当时的宗教领袖如此地仇恨他?他的苦难有什么意义?这是不了解圣经的观众,看完此片提出的疑问。我们可以从该片的插入、倒叙,及其它的细节、片段中,配以圣经原文,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Passion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热爱、激情”,又有“受苦”与“忿怒”的含意。教会传统上用此字,特指圣经中记载的耶稣基督之受难。所以该片的名字,即表明是描述基督的受难过程。

电影开场时的经文,“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53:5),就是在告诉观众,耶稣就是基督(救世主),是神的儿子,他受苦,是为了拯救世人。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践踏毒蛇一幕,则暗喻《创世记》第3章记载的,当伊甸园中人类始祖犯罪时,神对魔鬼的咒诅,“女人的后裔(即基督)要伤你的头”,应验了。

马利亚得知耶稣被卖时,背景出现了犹太人在逾越节的问答:“今夜与别的晚上有何不同?”“从前我们是奴隶,如今我们得自由了。”逾越节记念色列人离开埃及,由奴隶变成自由人,并走向上帝应许之地。因此,逾越节预表上帝的救恩。耶稣就是在逾越节时,被钉上十架。

在肩背十字架、艰难地向刑场走去的时候,满身血污的耶稣向母亲马利亚说:“看哪!我将一切都更新了。”这话其实是圣经《启示录》21:5中,新天新地来临时,上帝在宝座上的宣告。

在十字架上,耶稣向天父的求告:“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这显出在极大的痛苦中,耶稣心里仍然充满了对世人的爱(《路加褔音》23:34)。

天崩地裂、遍地黑暗时,耶稣哀号:“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马太福音》27:46)则说出了他担负了世人的罪,灵性中至深的痛苦,远超肉体所受的折磨。

他死前所说的:“成了!”(《约翰福音》19:30),显明耶稣不是悲痛无奈地死去,而是宣告救恩已完成,他已经战胜了死亡和邪恶。

结尾的一幕,是一卷空的白布(耶稣的裹尸布),以及耶稣站起离去的一个短短的镜头,表明耶稣已经复活。因而耶稣受难日,被称作Good Friday(好的礼拜五)。也正因耶稣的复活,基督徒传扬的是“福音”。

上述细微之处,观众确实不易体会,可能只见基督肉体受刑,却忽视了他灵性之苦,与复活的喜乐。以致于许多人看完本片后,会因耶稣的痛苦而悲哀莫名,却不知Passion的故事,其实是喜乐荣耀的结局。

 

 

并非十全十美

 

社会各方面对此片的评价,可说相当两极化。许多影评人赞扬此片,推崇其品质优良,忠于史实,感人至深。而反对者则认为,此片内容强调了基督惨死,将会推动反犹太人的风潮。也有人指其残忍血腥,夸大了基督受苦,引起观众反感……

片中的一些场景,亦未得到基督徒的认可。例如犹大卖耶稣后被小鬼纠缠,乌鸦啄瞎十架上讥笑基督的强盗双眼,撒但以阴阳人形像出现与过度描述彼拉多之妻与耶稣母亲马利亚等情节,福音书并未记载,纯属编剧导演的发挥。

确实,本片绝非十全十美。但笔者认为,仍值得一看(只要能忍受血腥的画面)。片中还原了古代的语言和场景,并描述了人类历史真正的分水岭事件!

您若看过此片,应该深入地看圣经,并和基督徒讨论:耶稣到底是谁?他为何而死?他真的复活了吗?他的Passion,他的“爱”与“苦”,他的死与复活,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