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林月娇
敏芝有位快满三岁的小公主心心。心心长得清秀漂亮,但却是个出了名的小霸王:点心时间,心心有本事将厨房地板扔满食物;玩耍时不准任何人碰“她的”玩具、或是看“她的”电视。最近,在一次餐会上,心心不乖乖坐在餐桌旁,起身向外拔腿就跑。敏芝实在担心她跑丢了,或跑到街上被来往汽车碰撞到,气急败坏之余,终于朝着她的小屁股狠狠打了一巴掌。
“我知道许多人认为打孩子,是非常可怕的。”身为全职妈妈的敏芝,是位有爱心、耐心的好妈咪。面对两年多来自己养出个小野蛮人,心中感到既无力又沮丧,“可是这些批评的人当中,到底有几个人,自己家中正有个可怕的两岁儿(Terrible Two)呢?”
不打不成器
自从史帕克博士(Dr. Spock)提倡不应该对孩童施行体罚,至今已有五十多个寒暑了。“爱”的教育风潮下,却出现现今美国的教育乱象。这使许多父母,开始反思这种教育方式,也重新对整套的教育理论提出质疑。
最近美国父母掀起的这股“不打不成器”风潮,重新肯定了亲子关系互动中,父母的权威、适时的管教和合宜的惩戒是必要的。
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不愿继续遵循“专家”的意见,也不再在乎邻居或朋友的反对,开始对自己的儿女施行打屁股、打手心的惩戒。而这些“歪世代”(Y-Generation)父母,有许多人是自己自幼都未曾挨过打的。
这股“不打不成器”风潮浪劲,尤其表现在许多受父母欢迎的网站中,例如iVillage.com和Oxygen.com的聊天室中,以交换育儿经验为主题,网上充满了主张适时合宜惩戒孩童的论调。
新近一次哈里斯民意调查(Harris Poll)中发现,近乎70%的被调查者认为,现今的孩童与青少年,其品性修养都太离谱了。值此同时,美国各社区因层出不穷的校园枪击事件,和青少年帮派、吸毒、犯罪等不良行为而举办的研讨会中,大多数人一致认为,造就出今日美国未来主人翁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疏于管教。
现今,究竟有多少父母对自己的儿女施行体罚了,无人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但从小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相关研究人员的口中得知,这数字正在继续不断的增加中。
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伦理与性格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Advancement of Ethics and Character Development)主任凯文.瑞安(Kevin Ryan)说:“现代父母已不再相信,孩童脆弱到经不起责罚。”
打?不打?
这种“脆弱经不起责罚”理论的创始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颇具影响力的小儿科医生本杰明.史帕克(Benjamin Spock, 1903-1998)。他警告为人父母者,体罚有可能会造成孩子永久性的创伤,同时会引发严重的侵犯行为。从此,“孩子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方式,在宽容的六、七十年代,遭到全面的唾弃。
直至近年,爆米花般此起彼落的一桩桩校园暴力事件,加上青少年层出不穷的枪械、暴力、毒品犯罪,教育工作者方才自“爱”的教育中苏醒过来,开始反思批判这种“打小孩”等于“虐待小孩”的说法。
回溯既往,“打?不打?”此一议题,在学院式的讨论中,一直深受史帕克博士个人独到观点的左右。以致于当今许多美国父母对处罚孩童,仍抱持着一种犯罪的感觉,或者是担心受到社区的责难。
教育反思下,目前美国父母开始产生了一种新的观点,那就是“打孩子并不是什么坏事”。《光说“不”还远远不够》(Saying No Is Not Enough)一书作者,美国儿童心理学博士罗伯特.施韦伯(Robert Schwebel),在他主持的iVillage.com网站中,设置了父母讨论区,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网站上公开支持“可以打孩子”。这显示,比起四年前刚开办网站时,施伟伯博士的观点,已受到更多父母的认同。
四种养育儿女风格
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心理学理论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在历经十年研究后,首度提到“权威性”养育法的优越性。研究报告中,鲍姆林德提出,以养育儿女风格大略可分出四种类型的父母:
一、“威权型父母”(Authoritarian parents):其特色是立下许多的限制和对儿女的期望;父母严格执行,儿女唯命是从。
二、“威信型父母”(Authoritative parents):也有制定家规,但较有弹性;父母不仅主动向儿女解释制定家规的原因,同时自己也身体力行。儿女们不仅能了解到“限制”是出于“爱护”,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家庭的温暖。
三、“放任式父母”(Indulgent parents):这类父母对孩子行为上的约束力非常有限,父母态度是随和的、可沟通的,但本身却不具备任何的权威。
四、“放牛吃草型父母”(Uninvolved parents):这类父母对儿女不抱任何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对儿女的请求,也表现出懒得理会或回应。少部份的父母更表现出忽略、疏忽,甚至拒绝承担父母的角色。
以此分类对70年代学龄前孩童进行研究,结果是:
“放牛吃草型父母”的儿女,在所有领域中,表现最为低劣,造成的社会问题也是最大。
“放任型父母”的儿女,则常表现出任性、有侵略性、缺乏自信心和成绩低落。
“威权型父母”养育出来的儿女,会表现出现情绪困扰和脾气暴躁。这是因为当父母亲,严厉要求过多过高,甚至苛求时,虽有助于能力表现和行为控制,但情绪管理就容易出现偏差。
“威信型父母”的儿女,则表现出肯合作、自律、有活力、友善和肯上进。因为有责任心的父母亲,既能即时回应儿女,也重视儿女心理成长的各样的需要。又因“威信型父母”比“威权型父母”更客观、更有效率。尤其对青少年,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具有权威、影响力、说服力。
随时管教
记得刚信主时,笔者从“不会祷告,要读《诗篇》;不会做人,要读《箴言》”这一句话中,获益匪浅。在教养三个儿女二十年后,我更加认同这句话,并且有一新的领悟:“不会教育,要读《箴言》。”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箴言》13:24)
“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箴言》29:15)
“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言》23:14)
“愚蒙迷住孩童的心,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箴言》22:15)
笔者在此要提出亲子互动的基本原则:“慈爱的手,管教的杖”。
当“责打”成为必要时,尽可能花2~3秒钟的时间,去取家中设立的那根“家法”。您会发现那2~3秒的缓冲时间,能帮助身为父母的您,不在盛怒下作出“发泄式”的管教行动,并且能更有智慧地“管”和“教”。
其次,管教可分为“责打”和“剥夺权利”两种型式:1~5岁学龄前孩童,可以使用打屁股、打手心等方式,纠正其不良行为;6~12岁学龄孩童,以剥夺权利为惩戒重点。例如,一周不准看电视,缩减使用电脑时间、不准玩电玩等孩子喜欢的游戏项目。
无论如何,管教必须出于爱,要说明错误所在(例如偷东西是不对的),即将给予的惩罚(屁股打5下)。要陪孩子一同请求天父上帝的饶恕(跪下、牵手),拥抱与安慰(抚一抚屁股被打痛的地方)。
圣经也多处提醒父母亲们,“责打”,只是管教儿女的方法之一,不是唯一的方法,更不是养育出好儿女的万灵丹!
《以弗所书》6:4明确地告诫父母∶“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求上帝赐给天下每一位为人父母亲的,都有来自上帝的智慧和爱心,全心养育儿女,就好像在经营一项永恒的事业般,因“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诗篇》127:3)
作者现居美国弗吉尼亚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