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心安

 

 

 

 

文╱或一

 

 

 

 

人的内心受到惊吓,缺少安全感,就会陷入不安。

鲁迅(1881-1936)的小说《祝福》中,祥林嫂自以为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就赎了自己一世的罪名。于是,就神气舒畅地参与祭祖的服侍,没想到竟还是遭人厌嫌。没这资格,她的精神便垮了,终日忐忑不安,“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岂止“出穴游行”?哪怕深藏穴中,文学大师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地洞》中那只小动物,不也总感到远处有正在向自己靠近的怪兽,因此处于高度惊恐之中吗?

身体受伤,物质受损,并不是必然地带来内心不安。真正引起内心不安的是心灵受到神圣价值的控告或强大力量的胁迫。祥林嫂认为祭祀祖宗,就像犹太人到圣殿敬拜上帝一样神圣。有资格参与,做人才有意义,心灵方可平安。一旦失去敬拜资格,不啻被“神圣”拒斥,哪能不令她“惴惴”?

而卡夫卡笔下那只小动物固然处心积虑,挖好了地洞、贮存了食物,但一想到所有这些努力,在那强大力量攻击下,无疑螳臂挡车,怎不令其忧虑?

不安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如佛教所说只是一种幻像。“不安”是道裂隙,让我们窥见人的渺小、心的脆弱。惟有撤销“神圣价值”的控告,解除强大力量的胁迫,心灵方得安息。绝非如禅宗所云,只要一己之心,不问是非、不管外界,仅靠顿悟,便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所谓“把心拿来,我替你安心”或“谁束缚着你呢?既然没有人束缚你,这便是解脱,何必再求解脱?”这些都只是说来好听,对于备受折磨、常经蹂躏的心灵来说,根本无济于事。

圣经中也记载着这样两个惊怕、不安的女人:一个是妓女,在神圣价值的控告下寝食难安,不顾羞耻地跑到别人家里,抱着一个男子的脚号啕大哭(《路加福音》7:36-50);另一个女人犯了奸淫,披头散发、衣冠不整,被一群来势汹汹的人带到那同一男子面前。大家一起威胁要那男子开口,命人按律法规条用石头打死她(《约翰福音》8:1-11)。没想到,那一位居然宣告了赦罪的信息。

不久,这位无辜的义者就替她们,也替所有愿意到他面前承认“不安”的罪人,走向了审判,钉死在十字架上。“不安”说到底是由罪,和罪所带来的审判与刑罚所引起的。早在耶稣基督替死代赎前700年,先知以赛亚就指着他说:“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以赛亚书》53:5)

耶稣基督给人的不是一套怎样得平安的理论、学说,而是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实际担当了对心灵的控告与胁迫。用他破碎流血的身体,撑开罪与苦的闸门,放一切相信的人进入真平安的境界。

他道成肉身来到人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与神和好,脱离律法的控告与捆绑,进入生命的平安与丰盛。

他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约翰福音》14:27;16:33)

一个人来到耶稣面前,承认自己的罪,倾吐自己的不安,必得着赦免,是人生得平安的开始。而在“他里面”,在他的救恩中“藏身”,才是得平安的保证。

每一颗饱受控告、胁迫的心灵啊,可曾知道有一位爱你的神,愿意替你担当这控告和胁协,你可以投入他怀,得到平安。你得着了吗?

 

 

作者现居中国。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