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横行的时代?阿叔来啦!

 

 

 

 

文/蔡越

 

 

 

巴士阿叔横空出世之时,正值芙蓉姐姐在网上大展“最新舞姿”。

 

 

给香港的小叔打电话,拨完号码,听到话筒里传来一叠气势汹汹的男声:

“未解决!未解决!未解决!……”

“我有压力,你有压力,你做乜挑衅我呀?”(我有压力,你有压力,你干什么挑衅我呀?)”

小叔设置的是什么鬼铃声啊!这明明是街头吵架声嘛,怎么拿来当作手机铃声吓人?

小叔回答:“这是‘巴士阿叔’的名言,香港最新兴的流行语啊!”

 

 

阿叔之横空出世

 

原来,今年4月底,香港一辆公共汽车(公交巴士)上,一位50多岁的男子大声讲电话。他后排的年轻人提醒他小声一点,轻拍了他的肩头。结果,这位“巴士阿叔”回头骂足了6分钟,包括多次“问候”别人的“老母”。

车上的另一个乘客,把这全过程,用手机拍摄下来,放到网上。没想到一个月之内,点击率就超过500万次。于是,不仅香港各大媒体开始争相报导,就连美联社、英国《卫报》,甚至南非的媒体、日本的广告商和游戏商等等,统统卷入此热潮。

“巴士阿叔”至此可谓“一骂扬名”。他天天接受专访,口沫横飞。网上那6分钟的短片,更引起了“二次创作”狂潮,产生了“阿扁错了吗?”政治版、郑秀文混唱版等等50多个版本,通称“香港馒头”(意指足以媲美大陆短片《一个馒头的血案》)。

阿叔在吵架中的名言“有压力……”、“未解决……”,“道歉必须握手,不然不算道歉……”(什么歪理啊),立即成为香港最流行的口头禅、手机铃声、大小报纸及八卦杂志的标题。

就连学校考试,时间已到,学生都会大叫:“未解决!未解决!”不肯交卷。直至老师说:“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学生才停笔。

最有趣的是,事件的整个过程,全是网友的自发创意,传统媒体在此事件中,站的是二线位置。

 

 

最拽的芙蓉姐姐

 

巴士阿叔令我想起一个人,就是那个“网上最拉风、最火爆、最拽的芙蓉教主”。

第一次看到芙蓉姐姐,是去年。那时网络上满天飞的词就是“芙蓉姐姐”,或者“frjj”(汉语拼音缩写)。我先慕名到清华的BBS上看了她的自我介绍,她是这么形容自己的:“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

但是,芙蓉姐姐说自己很不快乐:“我的不快乐源于我的出众,我那妖媚性感的外形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众人的目光‘无情地’揪出来……”

啊,千载难逢的美女啊!我立刻搜索她的照片。看到了之后,登时……一口气没有换上来……

当时有几个朋友正在我家,都凑过来问我:“她到底长得怎么样啊?”

“她啊……”我艰难地说,“长得挺不容易的,尤其看过她的自我介绍之后。”

“什么叫‘挺不容易的’?”几个脑袋边问边探了过来,然后就听见一片哀叫声:“我的妈呀,先给点儿准备呀……”

他们看的正是芙蓉姐姐的那几张经典照片──

穿着自曝其短的衣服、梳着肥麻花辫子、把身体扭成不可思议的“S”造型的姐姐;

正在草地上火辣劲舞、慷慨“秀”出自己的肥肚腩的姐姐;

长发披面、杀气腾腾、眼露凶光、估计白毛女看黄世仁最多也就这眼神的姐姐……

这些照片边上,是姐姐的经典语录:“我那张耐看的脸,配上那副火爆得让男人流鼻血的身体,就注定了我前半生的悲剧……”

照片下面,是网友们的砖头:

“我真不知道要怎么形容啊,我今天晚上肯定要做噩梦。”

“真猛啊!……一个人只要做到两件事就可以出名,一是不要脸,二是不要命。她都做到了”

但是,也有很多人维护她:

“佩服姐姐的勇气啊!”

“让姐姐保留做梦的权力吧!”

还有显然别有用心、唯恐天下不乱的网友,清醒地大声疾呼:“千万不要让姐姐醒过来!”

以及真真假假、口是心非的各色帖子,例如〈男生非芙蓉姐姐不娶的理由〉。

不管是褒是贬,总之,已是“天下谁人不识姐姐”。再加上网络上稍早或稍晚出现的“豪放女”菊花姐姐、“激情一跪”黄薪,外加自曝裸照的竹影青瞳、流氓燕……真是一个姐姐横行的时代啊!

 

 

凭什么他们出名?

 

巴士阿叔横空出世之时,正值芙蓉姐姐在网上大展“最新舞姿”。在再度被姐姐的疯狂造型吓得跌下椅子之余,我痛定思痛,不得不做了点“沉思”。

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各位大陆“姐姐”,和香港的巴士阿叔,红起来固然有不同的原因,但显然也有一个的共同之处:都从网络上开始“爆火”的,而且,火得莫名其妙。

阿叔在公车上“发烂渣”,姐姐在“水木清华”上自恋呓语,以及其她姐姐裸露松弛的皮肤等等,本来都是全无新闻价值,甚至是恶俗的事件。但是,在“网络造时势”、“网络造英雄”之下,活生生地造出了“另类”的,炙手可热的人物。

于是有人提出了,“网络无对错”。

对此,我倒是很同意,因为,看透了,网络也只是一个载体而已。它承载的是人心。

记不记得,我们也曾经在街上起哄、看热闹,追有精神病的人,更不放过“买西瓜的人和卖西瓜的人打架”这种热闹──弄得本来打算对骂两句就算了的西瓜摊主和买主,在观众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下,荷尔蒙激增,最终应观众要求,抄起西瓜刀……

我们也在公共汽车上,听到车头车尾吵架,便精神抖擞:或竖长了耳朵听,唯恐吵架的人太快偃旗息鼓,让自己听不过瘾;或身不能行、心却早已加入战局,若碰到某一方词不达意,还忍不住提供更加一针见血的妙语,以助双方表达得淋漓尽致……

科技发展了,可人性还是人性,不会自动与时俱进。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上街看热闹;在有网络的时代,我们在网络上制造热闹。不是么,如果没有我们的追捧,我们不可言说的心态,我们变异的审美观,我们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芙蓉姐姐永远都只是梦中自呓人,哪有能力“把中国人民的八卦推至顶峰”?巴士阿叔也永远只能在街头、公车上,小范围污染环境,哪会吓得港府立拟推出公益广告,唯恐多年苦心营造的香港形象在世界面前毁于一旦?

看西瓜摊打架,搞不好会被暴走的摊主顺手插上一刀;听公车吵架,插嘴时有被扇耳光的危险。唯有网络,无危险,无副作用,无底线,只要我愿意,没什么不可以。所以人性,暴露得最充分。

可见,这本质上是人性的问题,与哪个地区、什么时代、使用何种工具,全然无关。今天的人们,并不比过去时代的人好,也未曾比过去的坏。米兰昆德拉说,特定时代可以照亮“(人性中)隐藏着的另一面”,其实网络作为工具,也只是“使不同环境下处于潜伏状态的某种东西释放出来”。

我们和网络,谁更需要反省?

 

 

作者为本刊文字编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