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灵性

灵性与物性是一组相对的概念;理性与感性是另一组相对的概念。

 

 

 

文/小光

 

 

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人们一谈起宗教,就会联想起崇拜鬼神的活动,以及人与超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由于唯物主义和科学主义半个世纪的灌输,人们对宗教的定义和理解局限于,“有神论──无神论”的二分框架(也有人属于不可知论)。

然而,当这种无神论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一旦进入有神论思维空间,在短暂的喜悦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领域。其复杂性不仅在不同的宗教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同一宗教内部。

宗教到底是什么?宗教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如今,人们已经从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学科角度,对宗教进行了各种定义。总而言之,宗教是人类寻求和实践生命终极永恒意义的、超自然的信仰表现;是人类为了灵魂获得永恒的美好归宿,通过理性、灵性、心理和实践四个方面,与超自然者、与人类本身,与世界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其中,灵界是宗教的兴趣所在,灵性是宗教的本质特点。

 

 

两组相对的概念

 

那么,灵性是什么?在圣经中,“灵性”、“圣灵”和“灵界”的概念是十分明确和重要的,尤其是“灵性”的问题被反复提到。在人类所有的宗教活动中,信徒的“灵性”都产生着本质性的功能作用;与此同时,人类的其它特性也影响着宗教信仰。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原理,我们有必要介绍两组相对的概念:灵性与物质性;理性与感性。

灵性:是指一个人对灵界、超自然力量和对象的兴趣、倾向、敏感和相信的程度,以及相信灵界对这个世界和人类的干涉和影响的倾向性,这是来自人的“灵”的功能。

物质性:也可以简称为“物性”。是指一个人倾向于不相信超自然的灵界力量和对象的存在,认为世界是在自然和物质的规律控制之下,这是一种无神论的世界观思想;或者,是认为超自然的灵界力量和对象,不会干涉并参与这个世界和人类的活动,这个物质世界和人类都是按照既定的规律自行运作的,这是自然神论的思想观念。

理性:指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偏重于逻辑推理,清楚而稳定,容易受到事实和辩证的影响。这是来自人头脑的功能。理性是西方人思维的主要特点。

感性:这里是指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偏重于情绪和感觉,模糊而抽象,容易受到心理和情感的影响。感性是东方人思维的主要特点。

(概念定义参见笔者的《教会在中国的未来走向》第二章第一、二部分)

 

 

人的理性和感性

 

综合上述四个概念,我们不难发现:灵性与物性是一组相对的概念;理性与感性是另一组相对的概念,“灵性和理性”并不是一组反方向的概念。不论一个人是偏重于灵性还是物性,都可以具有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模式。也就是说,理性并不是物质性思维方式的专利。

但是,在启蒙运动后,自然神论或无神论的思想家却把这些概念偷换了,将所有灵性的思想定义为“非理性”的。接着,他们又进一步定义,非理性的就是不科学的。于是,推导出一个错误概念:“宗教的错误”就在于其属灵的内涵。

为了认清这一概念的错误所在,我们就需要澄清“理性”和“灵性”的真实概念,明白这两者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是不可分割的,灵性思维活动中必然包括了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模式。

有时,我们发现人似乎有一种功能,可以独立认知和判断一些事情和道理,并不需要理性的帮助和证明,通常称它为“直觉”、“第六感”等。但这种认识是一种误解,因为,这种独立于理性之外的认知或判断功能,是来自灵性,而不是感性(感觉),只是人们常常不容易区分感性和灵性的运作方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习惯于用“心”来笼统地表示这两者。圣经中反复强调的“因信称义”,这个“信”,就是灵性的重要功能。

灵性对灵界敏感,这是因为,人的灵性是来自上帝造人时赐予人的灵(《创世记》2:7),具有认识上帝和物质以外世界的能力。它需要来自上帝的真理的喂养、光照。更重要的是,上帝的圣灵能够因着人们对耶稣基督的信仰,而住在人里面,与人的灵合而为一。 在上帝的圣灵和真理中,人的灵性就会活泼并健康发展,灵性的认知就渐趋清明;否则,灵性就在黑暗中昏睡、死亡,或者因饥渴而崇拜错误的对象(偶像),沉迷于“交鬼、占卜”等虚谎的灵界探求活动,甚至导致邪灵入住,与人的灵合而为一,那就有祸了。

与肉体一样,人的灵也需要得到饱足,需要与上帝的圣灵连通。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基督说,他是生命的粮和活水,他还是葡萄树,基督徒是枝子。

 

人的灵性和物性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宗教或信仰体系内部,总是有偏向灵性和偏向物性,两种不同倾向的派系。

在基督教中,分为基要派和自由派;在伊斯兰教中,分为原教旨主义和自由主义(或正统派与苏非派之间的对立);在儒教中,分为心学和理学;在佛教中,分为小乘和大乘;在道家中,分为内丹和外丹流派。在哲学中,也有柏拉图(偏重灵性)和亚里士多德(偏重物性)两支。

有意思的是,在所有信仰意识形态体系中,偏向物质性和偏向灵性的两派,总是在历史中争吵不休,总是各有市场和信徒追随,主导地位也是此伏彼起。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说明人同时具有物质性和灵性两种与生俱来的特点,有人偏向物质性,有人偏向灵性。灵性一派,实际上是有意或无意地试图保持信仰背后的属灵背景,回归这种信仰建立和兴起的属灵意图;而物性一派,则是更偏重于信仰在人生活中的实践性,扩展信仰对人生命活动(包括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耶稣基督教导人们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马可福音》12:30-31),这里清楚强调了信仰的理性、灵性、心理和实践的平衡。

圣经还说明,人类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上帝的启示,就无法明白属灵的全局性真理。此外,也警告人们要小心,因为魔鬼撒但为了诱惑人类,就误导人类灵性的需要,炮制许多敌对上帝真理的宗教,引诱人们的灵魂走向灭亡。

天光已显,人还不吹熄烛火吗?任何民族和个人都必须抛弃自己在旧有宗教和文化中建立的,因缺乏上帝启示性真理而有偏误、错谬的,关于灵界和灵性的知识体系;并接受耶稣基督和圣经,吃这“天上来的粮”,根据圣经建立全新的、真理性的,属灵知识体系。只有这样,在上帝的真理之光中,宗教才能与灵性相合;人才能最有效地运用理性与感性,认知灵性世界和物质世界。

 

这样看来,宗教彷佛是一首歌,理性是词,灵性是曲,信徒是歌唱者,歌声在物质世界和灵界中回响。那些在耶稣基督中接受圣灵的人,便以生命的全部,“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唱起天国的歌,于是天开了,圣灵彷佛鸽子降下。

 

 

作者来自中国,现在美国攻读神学博士。

《“宗教与灵性”》 有 1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