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上的圣经

 

 

文/马多

 

 

这也有盗版的?

 

几天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名字叫《地摊上,都开始卖盗版的圣经!》。文章作者二黑先生说,在他生活的城市,在不同的地摊上,看到有圣经在出售,正版、盗版的都有。

作者在介绍这一“地摊现象”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此一现象的看法。他认为,有些事情不是人为“喊停”、人为阻拦,就停得下、拦得住的。人为的阻拦,有时会像用手使劲去挤压水银,水银不但没有越聚越拢,反而更加分散,向四面八方漫延开去。

在这篇文章的跟贴中,许多网友对这种现象也发表了看法。有人对“盗版”说提出质疑:圣经有没有版权还是个问题,因此,“盗版”一说值得商榷。也有网友说:“地摊上的圣经才令人感动……上帝在地摊边上正看着你呢!”“上帝会以他的方式,来施行‘辅导’……”

我也产生了不少的想法。我觉得,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地摊现象”,是因为许多正规书店禁止销售圣经。人的深层次的心灵需要,是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无法禁戒、封堵的。这种禁戒封堵,可能在一时、一地,对一些人有用,但毫无疑问,不可能在长期对所有人都产生效果。

圣经一直是世界上发行量和销售量最大的书。以中国为例,据报导,从1937年中华圣经会成立到1949年,中国总共发行圣经170多万册;而从1991年至2003年,中国总共发行圣经2,700多万册,比过去13年间的发行量增长了15倍……而自从‘爱德印刷厂’于1987年在南京成立,17年间已经发行圣经3,200万册,近十年更是每年印刷250万册左右。

除印刷的圣经外,还有信徒自己动手抄写的圣经手抄本。这些手抄本是在圣经发行量不足或圣经被禁的年代,在信徒之间‘手手相传’的。虽是手抄,但字迹工整,绝少潦草或涂改之处。

从以上资料看,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非常年代,人们对圣经的渴求,也不能被禁绝。发行量不足,人们自己动手抄,“手手相传”的手抄本就在私底下传阅。

这些都恰恰印证了圣经上的话:“现在,我劝你们不要管这些人,任凭他们吧!他们所谋的、所行的,若是出于人,必要败坏;若是出于神,你们就不能败坏他们,恐怕你们倒是攻击神了。”(《使徒行传》5:38-39)

 

 

故事相互辉映

 

看完这篇文章,我还联想起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是我在最近出版的几本书中读到的。其中的一本叫《玛丽.琼斯和她的圣经》。另外五本是一套丛书,《安妮的聚宝盆》、《坏脾气的格蕾丝》、《热心男孩查理》、《少年查尔斯》、《在班扬的马背后》。这套丛书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是西方青少年的一套经典读物。

这些书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且在西方流传已久。通过这几个故事所揭示的“心灵实况”,对于我们理解“地摊现象”是有帮助的,因为就人性来说,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相通的。“人与人在本质上都是兄弟姐妹”,这句话所表达的,无非就是这样的意思。

《玛丽.琼斯和她的圣经》的主人公玛丽.琼斯,是个小女孩,“200年前的威尔士乡村,小女孩玛丽.琼斯为了得到一本圣经,从十岁开始,通过养蜜蜂、养鸡、为别人照看孩子、缝补衣服、拾柴火、打扫厨房……在六年里终于攒够了买一本圣经的钱。她的故事后来感动了更多的人,促成了联合圣经公会的成立。”(引自《玛丽.琼斯和她的圣经》)

我们再来看看《热心男孩查理》。故事发生在16世纪的英格兰、玛丽女王统治时期,一位年轻人威廉姆.亨特,被判在火刑柱上烧死了。只因他切切地爱慕圣经,至死不渝地坚守信仰,结果不能见容于那“血腥玛丽”的高压年代,被活活烧死。

尽管读圣经在那样的年头是危险的,但在英格兰的村庄里,依然有数不清的人关门闭窗,全家偷偷聚在一起研读圣经。克莱顿一家就是。抓捕和杀戮都不能剥夺他们爱慕圣经的心。他们从偷偷买圣经,到偷偷读圣经,直至为读圣经献出自己的性命!

这真是让我无比惊叹!“所有的殉道者都是因为刚强地持守着这一切的真理,才得以忍受了那灼烧他们的火焰,正如历史学家格林所说的那样:‘死亡对这样的人束手无策。’”(引自《热心男孩查理》)

当我被这故事感动,再认真默想耶稣所说的:“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约翰福音》6:35)我终于明白了他们笑对生死的原因。

“我深爱那些早期英国土地上的人们,他们也许劳累,但是健康;虽不富有,但是常乐。勤劳的迪克早晨与云雀一同起床,黄昏与羊羔一同入睡……”(引自《西方经典读本总序》)这话是出版者流露的心迹。

另外的一些故事片段,展示了圣经塑造人美好品行的力量,例如亚当斯夫人在市场卖黄油,从不短斤少两,且教导儿女成为品性端正的人。她给儿女的传家宝,就是圣经;钟表匠,有一颗敬畏上帝的心;查尔斯听老尼克的教诲,不赌牌,不和女仆胡闹,不占主人的便宜,不沾酒,服从母亲的教诲,活在上帝的眼目里……

这些优美感人的故事,与“地摊现象”相互辉映,更加坚定了我的看法:圣经之于人,或人之于圣经,具有某种深层的不可分离性。圣经中所言说的道理,具备一种性质,对于人的精神渴求,有着满足的功用,也就是圣经自己宣称的那种“灵奶”的功用。

 

 

作者现居贵州遵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

《“地摊上的圣经”》 有 1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