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

 

 

文/王人义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伞的,二女儿嫁给了卖草帽的。一到晴天,老太太就唉息道:“大女婿的伞是卖不出去了!大女儿的日子该怎么过呵?”可一到下雨,她更难过了:“连小女儿也是这么命苦呵!他们的草帽有谁买呀?”一个邻居对老太太说:“下雨的时候你就想大女儿的伞好卖,天晴的时候你就想二女儿的草帽好卖,这样你就会很高兴了!”老太太听了邻人的话,从此脸上充满了笑容。

退一步是海阔天空,而换个角度也是斗转星移,可以让我们不再局限于一隅,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真相。

人生是有限的,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环境的影响,我们所能领受的教育常常也是片面的。这种有限的、片面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却常左右着我们对人生、对事物的看法,以致于使我们长期不能认识事物的全貌。

例如,在我青少年时期,“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告诉我:“世界上广大的劳苦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年后,当我怀着“水深火热”的恐怖步入西方世界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过去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

对基督教的认识也是一样。在无神论的框架之中,我们从小就知道这是迷信;又因为历史上的某些原因,我们被告知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工具。所以,我们中国人一听说基督教,立即就有拒之于千里的冲动。

现在,由于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发现,我们过去对世界的认识,是那样的片面与消极,那么,我们对基督教这样的认知,是否也存在着误区呢?尤其是对于“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工具”这一理论,我们是否也需要换一个角度来观察和思考呢?

我们来看一下历史。

19世纪末,英国的戴德生牧师,万里迢迢来到了中国。当时的中国人,正生活在贫穷、动荡和迷茫之中。他创建了“中国内地会”,不靠任何政治势力的支持,在中国内地的广大地区传福音。传教士们留起长发,扎起了中国人一样的长辫;脱下西装,穿起了中国人的长袍马褂;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说中国话;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从根本上做中国人。

圣经告诉他们,“上帝就是爱”,“基督就是生命”。他们用奉献生命和爱的情怀,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当他们的亲人、朋友,被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当做侵略中国的“洋鬼子”杀害时,他们一如既往地站在中国人当中,服事他们,珍爱他们,在日本人的刀枪下保护他们。

在被迫害的苦难之中,戴德生说:“如果我有百万金镑,我会一镑不剩都给中国;如果我有百万条生命,我会一条不剩都给中国。”如果他信的不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他从哪里得到这样的爱的能力?如果不是耶稣基督与他同在,他怎样走过被人击打、误解的黑暗?

真理并不以华丽的包装来贩卖自己,也不会在人的口舌之灾中贱卖和贬低价值,她会在人们反复的观察和思考之中显出她的光亮,并被奉为至宝──这是二千年信仰传播的明证,是每一位信仰者生命中的明证。

 

 

作者现居加拿大,从事福音工作。

《“换一个角度”》 有 1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