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记》与科学(三)──灵魂

 

 

文/吴家望

 

笔者在《海外校园》上,已两次(81、82和89期)和读者探讨 “《创世记》与科学”,讨论的是《创世记》开卷的两个词:“起初”和“创造”。现在,我们要探讨的是“灵魂”。

屈原在描写阵亡将士时有这样壮烈的诗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国殇》)中国古人虽然没有永生和复活的概念,屈原却大胆地提出了身体虽死、灵魂永恒的观念。这些诗句也预示了屈原最后慷慨赴死的悲剧。屈原所用“身、神、灵、魂、魄、鬼”等字眼,更反映了人心中彷徨难去的难题──“灵魂”。

许多宗教信仰避免探讨灵魂,但是,基督教从不回避这个问题。三千多年来,圣经不但是唯一清晰记述宇宙起源的经书典籍,也是唯一探讨灵魂的书。

 

灵魂和知觉

 

圣经说,上帝是个灵。

无神论者对这一点特别敏感。他们认为,既然圣经说上帝是个灵,那么只要否定灵的存在,上帝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柯立克(Francis Crick)是20世纪最著名的无神论科学家之一。50年前,他因为发现了细胞内DNA的结构,得到诺贝尔奖。为了否定灵魂存在,他毅然放弃DNA研究,投入科学家无从着手的知觉论。柯立克说,如果灵魂不存在,那么,上帝当然也不存在。

因为他不可能研究灵魂,他就用“知觉”代替。他说,研究知觉功能能导出“灵魂不存”的结论。如果他能用大脑的物理功能解释一切知觉现象,将这些现象简化为物理公式,那么就能证明,人脑壳里一斤半重的大脑,主宰了人的知觉、思维、心意和感情,几千年来科学和哲学上的二元论也就推翻了。如此一来,非物质的精神世界不存在,灵魂也没有容身之地了。

可惜,柯立克研究到末了,一无所成,壮志野心全部落空,只能自嘲他的“知觉论”假设,“是一座用扑克牌搭的房子,一触即垮。因为它乃是由没有足够实践证据支持的零件所造的”。

世界神经科学权威,诺贝尔奖得主艾格士(John Eccles),认为柯立克的知觉机械论说,像无稽的科学虚构故事,应该被撇弃。

大爆炸论的数学理论泰斗,数学物理学家潘罗士(Roger Penrose),也写了一本书,《皇帝的新思想》(The Emperor’s New Mind)。在这本畅销书中,他将机械智能的理论,比喻为不能遮羞的皇帝的新衣。

就连现代知觉论权威查默斯(David Chalmers)也认为,知觉不可能是物质属性,而是非物质属性的。

 

物界和灵界

 

历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和科学家,包括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似乎都继承了圣经的说法,探讨物界和灵界相应的二元论。

在中国古代,唐太宗时期,国强民盛,孔子32代孙、经学家孔颖达(574-648),奉唐太宗之旨,编纂《五经正义》。孔颖达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灵为魂也。”

从屈原以来,中国学者以“魂魄”代表灵魂,没有二元说法,为何孔氏有如此见解呢?对照一下历史,贞观九祀(公元635年),大秦国(叙利亚)基督教主教阿罗本,“占青云而载真经,望风律以驰艰险,至于长安”,被唐太宗尊为上客,“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禁闱。深知正真,特令传授”(参西安“碑林博物馆”,“景教碑”碑文)。

当“深知正真”的阿罗本,在皇帝的书室讲解圣经时,我们不难想象,孔颖达也是那查经班的一员。他那“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灵为魂也”的说法,就油然而生了。

当科学没有办法或是没有可能解答大脑和思维问题之际,20世纪一些最重要的科学家,包括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开始注目于传统的二元论:物质与非物质,大脑和思维,体和灵二分的观念。

神经学权威艾格士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出非物质的心智和物质大脑“两个世界”的说法。非物质的心智(第二世界,mind),通过它的指挥中心,处理从感官转入大脑(第一世界,brain)的信息,然后通过大脑,掌管身体的运作。艾格士说,这第二世界的指挥中心,可称为精神、自我、灵魂或意志(The Psyche, Self, Soul, or Will)。

当代哲学大师波伯(Karl Popper),进一步建立了物质、心智和文化(客观、主观和概念)的“三种世界”学说。他和艾格士都认为,能自我领悟的理智(self-conscious mind),是一种可以迭加于神经组织(neural machinery)的独立存在。这种迭加,导致大脑产生各种交互作用,运转于三种世界之间。

潘罗士进一步推进了波伯的“三个世界”说。他认为,人的感情、色彩感和喜乐,怎么能和物理学有任何关系?那是种“奥秘”!而物质世界遵守数学规律达到极端精确,更是深度的奥秘!

潘罗士说,心智程序(mental processes),包括判断力、常识、洞察力,美感、爱心和道德,都是不可计算的,因此需要超越现代物理学的新理论──身为大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潘罗士,不便用“超自然”一词,便以“超数学”和“超物理”来替代。

 

灵魂和大脑

 

智慧和灵魂,原本都是科学家敬而远之的课题。达尔文时代,科学家对细胞内部一无所知,更谈不上研究神经细胞、知觉、智慧或灵魂了。到了20世纪中期,科学家发现了展示生命蓝图的DNA结构,人体的奥秘似乎是一览无遗了。可是,科学家越是钻研,问题就越多。比如,人身上有亿亿万万的细胞,每一个的功能都胜过最高级的计算机,这是怎么做到的?

又如,人大约只有35,000个掌管人体功能的基因,其中大约一半和大脑功能有关。而人的脑部至少有100,000,000,000,000(一百万亿)神经键!如果每个基因管一个脑神经键,那么,基因和神经键的数量悬殊就太大了,照理说,人的智慧还赶不上一个蜗牛!

人的一千亿脑细胞怎样依靠粒子交换信息,造就有知觉的思维(conscious mind)呢?唯物主义科学家说,这都是原子无思维的跳舞(mindless dance of atoms)。可是耶鲁大学著名物理学家马根诺(Henry Margenau)说,“物质构成实在(reality)”的唯物主义概念已经过时了,我们看到了无数被称为“场”(fields)的非物质实体。以光子为本的放射线,就是最好例子:它们带能量,却不是物质。至于量子力学的概率场,它既非物质,又非能量。

马根诺总结说,人的心智乃是种无固定位置、无空间限制的、无需能量的、非物质的心智场。他说,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心智支配身体的行动。因此,人不能否认,非物质的心智,控制了物质的大脑。

斯塔普(Henry Stapp)是现代“心智量子力学论”的权威。他说,传统物理学不能左右心智选择(conscious choices),而心智选择却对物质世界有重要的影响。他的结论是,科学家转来转去,总是回到那个最简单而又最难解的老问题:”心智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有这样的恶作剧?”(Why is consciousness present at all? Why this big hoax?)他说,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这并非恶作剧,而是我们不成熟地接受了错误的理论──它们似乎有理,却完全不适用于大脑。

 

结语

 

“非科学”的圣经,早已用十分肯定的语言,记载了上帝怎样创造有灵魂的人。不幸,却仍有那么多的科学家,用极端含糊的语言,探讨心智和灵魂,使得他们的科学研究,也失去正确方向,反倒在黑暗中迷失,跌跌撞撞。 “无神、无灵论”给他们带来的悲观失望的日子,要到几时呢?

 

 

参考数据:

David Chalmers,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Univ.

Francis Crick (1988), What Mad Pursuit, A Personal View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Basic Books. (199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Scribner’s Sons. 

John Eccles (1994), How the Self Controls its Brain, Berlin: Springer-Verlag.

Henry Margenau (1987), The Miracle of Existence, New Science Library.

Roger Penrose (1989), The Emperor’s New Mind, Penguin Books. (1997), The Large, the Small and the Human Mind,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4), The Road to Reality, Vintage Books.

Karl Popper & John Eccles (1977), The Self and Its Brain, Springer-Verlag.

Jeffrey Schwartz & Sharon Begley (2002), The Mind and the Brain, Regan Books.

Henry Stapp (2007), “Quantum Mechanical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in Max Velmans &       Susan Schneider,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of Consciousness, Blackwell.

Steven Weinberg (1992), Dream of a Final Theory, Vintage Books.

Arne Wyller (1996), The Creating Consciousness, Science and the Language of God, DIVINA.

 

作者来自上海,数学博士,美国联邦政府资深数学统计学家。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