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 博学

4月中旬,我和几位朋友前往泰国,度过了虽然短暂却很难忘的时光。对于第一次出国旅行的我来说,此前对泰国有很多负面印象,大部分源自某些媒体的片面渲染。比如泰国是佛教国家、泰国人妖和色情业泛滥、泰国治安相当混乱,等等。在这些先入为主的宣导之下,我对此行既充满恐惧,也有些好奇。

而直到平安抵达目的地——某座海滨小城,我的心才安稳下来。我们去品尝当地种类繁多、价格低廉,并不坑蒙外地游客的夜市;体验当地的泰式按摩,感受泰国服务业的友好与善意;在泰国公共场所很少听到喧哗,在公共场所吃东西也会偶尔引来怪异的目光……我被这个国家、这座城市散发出的文明的气息所吸引。虽然,这座城市的公共建设并不现代,但至少我发现泰国并不像外界所宣传的那样光怪陆离。

当然,任何一座城市,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美与丑、善与恶、黑与白。而是否能发现美的踪迹,取决于我们用什么眼光去看待。就像耶稣所说的,“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马太福音》12:35)

其实,真、善、美,一直都是彼此相关的。回程的飞机上,我深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出行之前,我会有一些恐惧呢?可能很大原因是被一些只片面宣扬假丑恶的信息所误导。我学习到一个功课:克服心理恐惧的秘诀之一,是用友善、美好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万物。这样才能发现,美蕴藏在万物中。

因此,谈论并创造美,并不抽象。关于美学,“维基百科”中指出: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而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围绕“生活美”和“艺术美”,是本期《海外校园》希望能聊聊的话题。

吴鲲生老师在文章中,以精确的数据和真实的故事,分享了从自然美到人间美的多元形态;潘怡蓉老师与我们一起,看见“生活美学多姿彩”,她说“美可以在知识领域被讨论,也可以在博物馆、剧院、音乐厅与画廊之中被发现,美更是在我们生活之内被发掘与被品味。”

关于艺术美,众所周知,基督信仰曾深刻影响并塑造了人类文明,对世界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教会与美学的关系,似乎仍受“圣俗二分”的影响;更有甚者,视美为魔鬼的产物。对此,王星然长老发出“艺术,是‘世上的小学’吗?”的大哉问;本刊主编毛叔,从历史与神学的视角,反思盛行于教会中的“反美”倾向,并提出创造美的重要性;刘力维弟兄则从10个层面,探讨“基督徒美学和艺术观的10个想法”。本期也邀约到摄影师、艺术家冯君蓝牧师提供其摄影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一窥其对人心、生活、艺术的关注与热爱。

诗人顾城在《一代人》中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感受、热爱并创造一种美,或许本身就是在对抗日益被黑夜遮蔽的世界。

(《海外校园》166期更多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

《“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 博学”》 有 1 条评论

  1. […] 卷首: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  / 博学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