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只为你我——评冯小刚电影《私人订制》

恶心自己,成全不了别人;但改变自己,或许可以。

 

 

 

文/石衡潭

 

 

 

冯小刚贺岁电影《私人订制》虽然赚足了票房,却是恶评如潮,骂声不断。

 

 

冯导有话要讲

 

网友“唐书钰”说:“《私人订制》的故事性和连贯性都不足以成为一部合格的冯氏喜剧,它本身就是个悲剧。”“捉刀人”骂道:“说到底,《私人订制》不是烂,而是蠢,巨蠢无比。”他甚至将文章题目标为“《私人订制》——一腔蠢血向东流”。

的确,冯小刚尚未脱离一腔俗血,他终于按捺不住,在微博上奋起反击,回曰:“《私》这部电影就电影的完整性来说,我给它打5分;就娱乐性来说,我给它打6分,就对现实的批判性来说,我给它打9分。反过来说,就绝大多数冒充懂电影的影评人来说,我给你们只能打3分。从一九四二到私人订制,你们的嘲笑和狂欢恰恰反映了你们的浅薄,我看不起你们,别再腆着脸引领观众了,丢人。”

不可否认,冯小刚被逼急了之后,还真说了几句实话。其实,《私人订制》不是或不只是喜剧电影、搞笑电影,而是且绝对是一部诚意电影,其中有他的诚意,有他想对这个世界说的话。

  

 

官,真是不好当

 

第一个故事《性本善》是指向人性的。

儒家喜欢说:“人之初,性本善。”孟子肇其端,王应麟臻其极,以至于今天我们经常在公共汽车和地铁上听到这样的话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普通百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愿意说句“问心无愧,天地良心”;对贪官则是“深恶痛绝,口诛笔伐”。

影片中的司机就是这样一位群众代表。他一开始就扬言:“真是不要钱,当个清官难吗?”“你们玩命地腐蚀我,我让你们全落空!”

没想到,一当上镇级市的领导,心态马上就不一样了。对不带礼物的来访者,他大发脾气:“我可以不收,他们不可以不带!”对带礼物轻的人也不屑一顾,背着人家翻兜底,希望有惊喜。

他对“扁豆馅”的月饼情有独钟,虽然最后把钱撒在了别人的脸上,可这根本不是拒绝贿赂,而是心疼与惋惜那些钱不能人不知鬼不觉地落到自己的手里。要是真没动心,也就用不着演这么一出戏了。

在性贿赂的剧情中,一开始他还有些假模假式,可当对方一步步地卸去他的心理负担,他就奋不顾身了。这正好应了杨重的那句话:“群众要都是省油的灯,官员也不会被拉下水呀。”

显然,人性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当官的与普通群众的区别,不过人性并非善,而是早已败坏了。贫困县脱贫了也不愿摘掉贫困帽,为的是继续享受政府的特殊救济;没当官的,可以骂贪官,一旦有了机会,还不知道谁赛过谁呢?

冯小刚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官,也真不是好当的。

  

 

国人大雅也俗

 

第二个故事《一腔俗血》讲的也是人性,不过,讲得更深刻一些。

大导演王阿宝不求多福,只求脱俗。雅与俗,各人有各人的定义,重要的在于区分雅与俗的动机,说白了就是要与众不同。

大导演和杨重都认为,别人喜欢的或者自己以前喜欢的就是俗,他们要反其道而行之。大家都不喜欢脏乱差,大导演却看中了脏乱差最严重的民工窝棚,他觉得这样就是雅了。如此一发不可收,后来得了“雅过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最后,还是杨重用一剂最俗的药——三个歌厅小姐将他的小命救了回来。

这说明人是脱不了俗的,特别是中国人。所谓雅俗,不过是一种人为区别。事物本身并没有雅俗之分,人看它是雅,便是雅;人看它是俗,便是俗。常言“小雅隐于野,大雅隐于市”。将一事物放到合适的位置,看它恰如其分,这就是雅;反之,便是俗。

人生真正的分别应该是圣与俗、上面的事与地上的事之差异,而这却是中国人很少关注的。

中国人的雅也好,俗也罢,其实都是俗,都是现世,都是地上的事。一腔俗血说的不只是王阿宝,更是所有中国人。我们整天想着吃好喝好,养生保健,再加上点风花雪月,或生日派对,或京剧昆曲,或修禅打坐,而从不思考终极彼岸、永恒真理。

中国人的雅,恰恰是最大的俗。居于俗的人,会追求脱俗;自以为雅的人,只能泡在雅里等死。这就是大导演“雅过敏”至奄奄一息的真实寓意。

中国人需要的不是雅,而是圣。圣是不离世界而又不属于世界,是在地如同在天,是在仇恨之处,播种慈爱;在伤害之处,播种宽恕;在绝望之处,播种希望;在忧苦之处,播种喜乐;在黑暗之处,播种光明。圣,不是“以逃避世界来证明自己的不属世,而是进入世界,活在人群中为耶稣做见证并且义无反顾”(威伯福斯语)。

  

 

花钱为给人看

 

第三个故事《有钱》讲的是中国人对钱的欲望与对钱的想象。

影片找了一个农村老太太做典型。中国人看到钱,想的是怎么花钱;而花钱最重要的是花给别人看。所以,老太太要给全饭店的吃客买单,杨重要让全城的灯为了她灭下去又亮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则有三亚的海天盛筵,就是变着法子玩新奇、搞刺激,要吸引眼球,摆阔斗富。相比而言,西方的富豪则是裸捐,投资慈善,造福社会。

赚钱显出人的能力,花钱显出人的品格。在花钱上,很多中国富豪都不及格。在此,冯小刚也趁机将他们揶揄了一把:“有钱人都是欠钱人,他们一睁眼就欠银行一千多万,每天都在刀刃上过日子。”这让普通人多少找回了一点安慰与自信。在对待钱财的问题上,还是约伯的态度值得赞赏与效法:“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约伯记》1:21)

  

 

道歉易悔改难

 

其实,冯小刚最想说的是——“道歉”。

道歉的话题来自于沈迦《寻找苏慧廉》一书,马勇在推荐语中言:“中国人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族群,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今天对利玛窦以来的传教士还缺少一个道歉,缺少一个感谢,缺少一声对不起。”马勇说得好,中国人很不习惯道歉。因此,冯小刚发起道歉之风是需要勇气的,但不少观众没能理解冯导的良苦用心。

中国人一直活得比较心安理得,或感觉受屈被欺,认为要道歉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正是这种心理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隔膜与冷漠,连老人倒在街头也没人愿意并敢去扶起。

道歉意味着认错、承担责任,意味着改变与更新。这都需要勇气与真诚。任何一件灾难、不幸、犯罪与错误的事发生,或多或少、直接间接,都与每个人有关,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去担当。

杨重等人向阳光、森林、草原、河流道歉,承认由于人的贪婪开发与利用,明媚的阳光被雾霾阻挡,茂密的森林遭疯狂砍伐,碧绿的草原落得千疮百孔,清澈的河流变得又黑又臭。这是冯小刚在代表中国人向大自然表达歉意与忏悔,难能可贵。这一举动,至少让人在面对大自然时,不再那么理直气壮,而多少有点敬畏与尊重。

有意思的是,当杨重被问及,如果有钱,愿不愿意捐出来助人时,他很干脆地回答:“愿意!”而当问他愿不愿意捐出一辆车时,他说:“不愿意!”为什么?他说:“因为我真的有一辆车。”

显然,代表别人说道歉的话容易,真正要从自己开始悔改,就不那么容易了。中国人不仅欠缺道歉,更缺少真诚悔改的行动。其实,恶心自己,成全不了别人;但改变自己,或许可以。就如耶稣所教导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

片中有一首歌,甚是好听:“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也许,每个中国人都该问问自己:时间都去哪儿了?柴米油盐之外,我们还忙活了啥?儿女情长之外,我们还盼望过啥?

 

 

作者是大陆学者,影评作家,现居北京。

刊于OC126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