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灵魂,像身体一样饥渴

alone-513525_960_720

若非一位完全不同于我们的上帝的救赎,我们就仍然逃脱不了此在的虚空。

 

 

文/假面书生

 

 

今天,在教会领圣餐,我拿着被掰开的饼,端着注满杯子的葡萄汁,注视良久。

 

 

谈话就能驱散孤独吗?

 

前段时间,看到王朔在文章中推荐10部短篇小说。其中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我们读别人的小说,是在喝他们的血,吃他们的肉。”这话让我琢磨了大半天。

之前,我一直不愿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我很孤独。之所以不提,是因为我以为,这是一件难堪的事,会给别人造成“没有朋友”的错觉。

那天上网,看到姜文的一句话,他说:“我无时无刻不感到孤独,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说话、聊天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宗教。”最后,他加了一个问句:“你没有这种感觉吗?”后来,和别人说起这事儿的时候,他们都说,其实,好多人都说过这话。
这周约好友吃饭,我就用姜文这句话当作我们聊天、吃饭的理由。结果,她说:“说话、聊天就能驱散这种孤独吗?”我惊讶于她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我喃喃地回应:“的确,说话之前还觉得自己很丰满,说完之后就觉得自己被倒空了。”她补充说:“我们用谈话构建起来的小世界一旦结束、破碎之后,接下来反而会更加空虚。”这悲剧般的洞察力让我的心登时凉了半截。

 

 

精神像身体一样饥渴

 

其实,一个人只要忙起来,就无暇顾及空虚与否的问题了。吃不饱饭的人只会想下顿饭怎么能吃饱,钱不够花的人只会想如何能赚到更多的钱,陷在恋爱中的人心里会有另一个人,如此这般。

感觉不到孤独,只不过是因为无暇面对自己。换句话说,孤独是种高贵且难治的“病”,一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身患此病,另一部分人根本不敢直面此病。

古希腊人称“人”为“有死的”,人会死这件事,成了人身上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记。甚至在有些人那里,死亡这件事也成了其毕生思索的对象,甚或是想要战胜的对象。

无论是政客、文人、哲人、艺术家,还是普通百姓,每当想到死亡、想到自己的存在之短暂,都会惆怅叹息。所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短短一句话,就把人世真相写进去了。江还是那条江,英雄却不是当年的英雄。

在短暂的时空面前,伟大的人们只能另辟蹊径,或立言或立法,或留下后世传唱的音符,或画下人间至美的景象。总而言之,人希望自己的精神能以文字、音符、绘画、建筑的形式,存于后世。

欲求不死,或许是人类灵魂最高形式的诉求。柏拉图曾说,人之所以会生育后代,乃是人们相信,自己以某种方式又继续存在了下去。柏拉图又继续把两种延续方式区分开来,一种是肉身的形式,一种是思想的形式。肉身的形式就是通过血缘传递自己的存在;思想的形式就是以作品生育自己的后嗣。这大概就是“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含义吧。
感谢那些为我们留下精神作品的人,但它们仍无法满足灵魂的饥渴。耶稣说,你们活着不是单靠食物(参《马太福音4:4》),这意味着,人的灵魂也会像身体一样饥渴。一句话就写尽了我们空虚的实质。

 

 

若没有其他灵魂环绕

 

据说,人类的整个智慧都在解决“存在”的问题,“人如何存在”成为全部问题的核心;后来,这个问题扩展成为“人如何共同存在”。耶稣用两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你当爱人如己。(参《马可福音》12:30-31)

实际上,我们不只在吃喝伟人们的血肉,也在吃喝身边人的血肉。我非常喜欢看同学、朋友写的文章,这样的阅读,我常能感觉到一种生命与生命的联结。我喜欢写文章,是因为我希望主动与朋友们建立一种联结。

所谓喝血吃肉,就是我把生命分享给你,你把生命分享给我。我自己的存在太单薄了,以至于我需要去寻求不同的生命经历。若没有其他灵魂的环绕,我的灵魂就无法抵御空虚的严寒;寻求不到能够带给我们温暖的生命,大概就会成为“孤独”者。

通常,谁读书读得最凶猛,他的灵魂一定是最不易满足的一类,他一定是最害怕孤独的一类,我指的是灵魂的孤独。写书写得最凶猛的,大概也如此,好像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更真实了一些。
而那些没人陪伴,或者不需要陪伴的人,一定是个让人恐怖的人。西塞罗曾说,独裁者没有朋友。的确,当一个人得不到关注和认同的时候,他很有可能为了消除这种无人关注的孤独,而采取非常手段。

 

 

严肃对待孤独的行为

 

周五,一位弟兄要训练我们如何祷告。那天祷告完,我有所感悟:祷告需要祷告者学会静默,停下所有与人、事相关的活动,让身体和灵魂都完全停止大吃大喝,单单面对自己。说实话,一个人想要安静下来真是一件难事。多数情况下,人是浮躁的,很多在教会中的祷告,纯粹是表演性的。
真正严肃对待孤独的行为,是静默。那位弟兄说,静默乃勇士所为。静默之后,我似乎看清了自己的灵魂,那不过是如巴特所说的凹坑、空洞。巴特说,人类和此种真实的惨象搏斗,创造出精致的宗教。那曾是人类救赎最高级的形式,但耶稣向人的这种最可能的救赎形态却说“不!”意思是,若非一位完全不同于我们的上帝的救赎,我们就仍然逃脱不了此在的虚空。毕竟,最精致的宗教也会靠化解生存的意义以达至无情无为,与天地成为同质的存在。

于是,人只会在存在的虚空面前麻痹自己,或者干脆转头不看。但是,上帝应许说“我与你同在”,这正是我们一生都在渴求的陪伴。

两千多年前,耶稣在被卖的那一夜,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饭后,又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参《哥林多前书》11:23-25)
此刻,我站在人群的角落里,喃喃地说:“因着耶稣的血与肉,我就和永恒有份了;因着耶稣舍命的牺牲,我的灵魂就得以安息了。”我也终于明白了牧师常说的那句话:“耶稣邀请我们进入他的安息。”这,就是“平安”的真正含义吧!

 

 

作者现居北京。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