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甸聊天:回忆与方舟子的论战

基甸聊天:回忆与方舟子的论战

[audioplayer file=”http://godoor.net/whjdt/fangzz.mp3″ titles=”回忆与方舟子的论战“]

基甸聊天2013/11

主持:基甸

文字记录:远东广播公司

音频链接:http://godoor.net/whjdt/fangzz.mp3

jd fzz

 

下面是我曾经(于2013年2月)在远东广播公司的一档访谈节目里回忆当年与方舟子的论战讲的。

 

我是1992年到美国念书,1995年毕业后开始工作。1995年中文网络刚刚开始,那是从北美的华人留学生开始的。那时候的中文网络没有丰富多彩的界面,有人发明了中文的输入,我们这些留学生,包括方舟子,包括我,都可以在上面写一些中文。

 

那时候有个新闻组叫ACT,很多留学生都在上面谈天说地,有讲美食、灯谜、时政、社会、文化等等,方方面面的都有。那时候方舟子就开始跟一些人谈到基督教信仰,他就有一些批判。

 

我那时信主还不是很久,但是我发现那些批判很多是误解与曲解。当时我就觉得有必要澄清,就开始在网上写一些回应。这样一来二去,就变成信仰的思辨,似乎是论战。当然这不是吵架,而是给基督徒辩明我们的信仰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方舟子对基督教的传播也带来了一些贡献。

 

也许我们基督徒应该感谢方舟子。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对宗教有很深的反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知识分子们都不太主动的接触宗教。但是网络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也可以无话不谈。这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一些对基督教没有了解的人,可以因此了解。如果没有这个论战,一个知识分子可能一辈子不会去教会;可是有了这个论战,就会有人围观。为着这些围观者的缘故,我也要去回应。虽然我在神学上还是很肤浅的,但我可以一边参与这种讨论,一边也自己学习。也因此让我有耐心,有回应,也能被一些知识分子接受吧。

 

我们这次会提出一些当年方舟子所批判的,针对基督教信仰的一些尖锐的议题来探讨。因为方舟子提出很多对基督教的看法,事实上也代表着很多非基督徒和知识分子对基督教的观点。他的看法很有典型性,虽然不完全是原创——因为在西方有很多对基督教批判的资料,他也看了一些,但是他所讲的从理性、科学的层面来批判宗教,这是中国知识分子里面很典型的问题。现在很多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他当年提过的。

 

虽然这场信仰对话已经过去十几年了,现在仍然有人不断转发方舟子的帖子,可见认同他观点的人仍然是很多的。我是希望透过探讨,可以让非基督徒对基督教信仰的一些误解,我们能够解释,讲解得更清楚。

 

今天方舟子因打假而成名。我们所知道的是他在学术领域打假,而不是批判基督教。但是当年他作为留学生,能被人知道,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批判基督教。所以他自己所做的网站,就曾经把一些批判基督教的文章收集起来,做了一个批判基督教的专辑。我们经过对话以后,我也在“网络基督使团”的网站上面搜集了一个基督徒回应他的专辑,还有后来我个人的网站“基甸连线”,这些都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当时这种直接的信仰对话维持了两三年的时间。在96年、97年评选的“中文网络十大新闻”里面,都讲到这个事件。后来南开大学开了一个BBS论坛,我们的战场就转移到南开大学BBS的圣经版,在那里又持续了一段时间。

 

今天网络已经非常发达,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在网上活跃,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基督徒可以在网上和网友们有信仰的对话与分享。而当年就是有许多人在看,甚至有人因此信主。我们的目的不是单单从理性上被说服别人去信,因为我们信主,都是圣灵的工作,才能够接受耶稣基督为我们的救主。

 

但是我们的目的,就像《圣经》里面讲的,“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从这个目的,也给人理性上有一定的帮助。刚开始也许没有人回应,但慢慢经过十几年之后,我也常常会收到一些邮件说,基甸弟兄,你还记得吗,十几年前我们在某某论坛谈过信仰,我那时对基督教反感,今天我已经是基督徒了。

 

有一年我回国,在北京见到一个作家,叫老酷,他是写网络小说的。当时他曾经是在网上批判基督教的。他读了旧约圣经以后,写了一篇《蛮横的甲方》。因为在旧约圣经中,上帝与人立约,上帝是甲方。其实他是在质疑旧约圣经里的上帝是不是一位残暴的、蛮横的上帝。这篇文章很快被方舟子放在批判基督教的专辑里面。

 

但是那年我看到老酷的时候,他说:“基甸兄,你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网上谈这个事情。但我今天已经是基督徒了。”过了几年我还知道,他已经是传道人了。他信主后写了一篇见证在《生命季刊》上发表,题目叫作《愚顽的乙方》。从“蛮横的甲方”到“愚顽的乙方”,这是多么有意思的改变啊。

 

在这种论战的过程中,基督徒的心态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要想着说,一定要把对方打倒,一定要用激励的话去反驳。《圣经》说要用温柔敬畏的心,而不是吵架。从思辨的角度来说是针锋相对,因为信仰之间的冲突体现在论辩里面。但是我们不是要赢得一个辩论,因为我们赢得一个辩论,可能就输掉一个人。这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在网络上仍然有信仰、文化之间的冲突。当人们谈到对同性恋的态度的时候,或者对堕胎、对文化议题、对科学与信仰的看法等,基督徒的看法与非基督徒的看法一定是有冲突的。甚至在基督徒里头,常常针对信仰的议题也有不一样的观点。

 

这个时候,我们基督徒的生命一定要流露出来。我们的行事为人已经不再是以前那样。别人可以骂人,可以人身攻击,但基督徒却万万不可以。如果我们用血气,很快就会情绪失控,你的言词和态度就会不对,让人觉得你是在吵架。这样对福音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人对基督教更加反感和排斥。《圣经》说用温柔、敬畏的心,敬畏的英文是指“尊重”,用温柔的语言和尊重的态度跟他对话,即使还不能完全接受我们所讲的,但至少他也会懂得尊重我们。

 

今天中文网络突飞猛进,在中国网民已经达到5.38亿。而且终端也多样化,很多人可以用手机上网,这给基督徒提供了一个传福音的大好机会。我们要善用,而今天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天赐良机,把人带到上帝的面前。

 

在十几年之前,我曾经利用网络平台和很多非基督徒对话,随着网民越来越多,网上的基督徒也越来越多。我也祷告说神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见证他。经过早期护教的历程,我慢慢觉得基督徒应该在不同的领域、专业、文化的公共平台上,用不同的方式来见证上帝在我们身上的作为。

 

后来有了博客,它的特点是比较亲切的,比较个人性的,可以讲一些心路历程、见闻、对文化的观察、时事的评论以及对社会议题的看法。这样慢慢我就转型到比较温和的、正面的,不是论辩型而是分享型的文化方面的见证。经过一些年日的积累,我的博客文集《追寻与回归》也在国内出版。这是上帝的带领,这跟当年针锋相对的辩论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

 

今天有微博,有社交网络,我希望基督徒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作见证。我们不一定要高言大智,不一定要讲很深的神学教义。微博其实很适合讲小的东西,我们生活的点滴,比如怎样教育孩子,与妻子吵架后怎样与妻子和好,这些都能够见证上帝,不一定要讲深奥的、抽象的东西。就如我一个朋友所说的,不要总是讲“宗教八股”,你讲了别人也听不懂。

 

当初我为了辩明基督教的信仰,不断地阅读、学习、思考,才可能在后来和方舟子以及其他非基督徒对话和交流。今天我们如果希望自己也能够在网络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必须清楚非基督徒对我们的信仰是怎样想的,他们对我们的信仰有哪方面的疑问,到底哪些教义让他们难以接受,等等。我们要更深入广泛地了解和掌握信仰,我们要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谁,我们才能更有力地、更有深度地把信仰的内涵来和其他的人分享。

 

我们要不断地装备,因为我们的信仰并不是信了就不去追求了。我自己信主的经历,主要原因是我被基督徒的单纯的、没有功利的、真实的爱所感动。当我信主的时候,《圣经》也好,科学与信仰的关系也好,我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理解,但那些已经不足以阻碍我信主了。但这不表示我以后就不需要再学习、再探求了。信仰是一个旅程,你信了以后,这个旅程才刚刚开始。在《圣经》上、教义上,甚至在世俗的知识上,还是要去了解和学习。

 

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转自基甸聊天 http://ocfuyin.org/category/jdlt ”)

 

《“基甸聊天:回忆与方舟子的论战”》 有 1 条评论

  1. 道路自信 的头像
    道路自信

    愿他归主!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