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E世代的心灵家园—文/施玮
今年是[海外校园机构]成立20周年,也是《海外校园》杂志出版发行20周年,共发行了117期刊物(含创刊号)。20年来,读者,从无神论者变成基督的跟随者,从信徒成为传道人。我自己也像许多人一样,从读者成为作者,从作者成为编辑。
回顾过去,面对现今,展望未来,我们始终坚持“跟随基督、回应时代”的原则,传递“以上帝为中心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有情、有理、有灵”的文字来见证基督的生命。20年来,我们和所有以心灵和诚实来寻觅真理、求问天道的朋友,同行;和所有向海内外中国学人学者传福音的基督徒、教会、机构,同工。
《海外校园》杂志作为传福音的媒体,在跟随基督、传讲真道的同时;我们关爱活在当下的人,贴近挣扎在困境中的心;把握时机,引领当代中国人归主,培育神国人才。每一个时代都是挑战,也同时是机遇。
我们经历了第一个时机(1992—1997年)∶海内外中国学生学者的“基督教热”。他们有心听到福音,希望能够明白真理。於是,1992年《海外校园》杂志创办了;20年後,我们有了北美版、欧洲版和亚洲版,成为当代中国留学生和知识份子的心灵家园。
我们经历了第二个时机(1996—2003年)∶中国学人大量信主,但信主易,造就难。[海外校园机构]出版了7个系列,共40种的“中国学人培训材料”。随著《海外校园》杂的作者读者的成长,2001年出版了建造基督徒的《举目》杂志。
我们经历了第三个时机(2004年至今)∶海归潮及欧洲留学潮。禾场在哪,我们的心就在那,我们的杂也承载著爱陪伴在那。2006年6月《海外校园》欧洲版创刊,满足欧洲教会福音事工需要,向广大的欧洲中国留学生传福音。同时,也和“海外校园机构”的欧洲校园事工、海归事工相配合,成为欧洲中国留学生的心灵家园。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第四个时机,就是E世代的多媒体时代。从2006年至今[海外校园机构]迎接E世代的挑战,从原先的单一的《海外校园》杂志(双月纸刊)发展为,“爱看网”、“爱问网”、《爱嘀咕》网站、《海外校园》杂志,多层次并相互连结,多形式以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福音性媒体平台。而《举目》杂志也与“爱学网”和“爱学班”、“建造教会领袖”等事工,形成多层次并相互配搭的,造就性事工和媒体平台。
“爱问网”是用自动加人工回答信仰问题的网站。为慕道友和初信者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教会宣教、护教和初信造就提供网路资源。“爱看网”是面向中国知识份子的精华博客网站。汇集基督徒博客的精华文章,内容兼具“文化观察、思想深度、信仰视角”。《爱嘀咕》是向年轻一代传福音的网站,以轻松活泼的多媒体呈现,让年轻人更多接触基督教的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
在这样新的构架下,各事工、媒体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服事的物件也更明确。作为机构的旗舰刊物,《海外校园》杂和网站,主要针对世界各地大陆背景的年轻知识份子慕道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唤之以灵,传递基督信仰的世界观。
为了满足年轻一代大陆背景知识份子和留学生的需要,杂志在改为简体字出刊的近几年中,刊登的文章也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大陆。在三年一代沟,资讯大爆炸的多媒体时代,我们相信人的灵魂有著永久的饥渴;上帝的福音有著永恒的大能;同时我们祷告上帝,让圣灵带我们“去”,进入E世代,以E世代的媒介承载超越时代的资讯;倾听并陪伴E世代的哭泣与呼喊,向E世代的心灵说话。
2013年《海外校园》杂不仅将以新颜贺新春,更将全面重置杂志栏目,一方面为了更适合当下的读者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也希望呈现更生动、更丰富多彩的生命见证,和更具深度和广度的信仰和思想的探索。福音资讯将不再集中於信仰广场栏目,而是从不同切入点,多角度、多层次地与社会现象、文化历史、科学艺术、生活职场等对话,从而切实地陪伴读者在当下的E世代,认识以上帝为中心的世界观,得著认识耶和华上帝而有的生活智慧。
2013年共6期《海外校园》杂志,将针对E世代年轻人的心灵渴求与人生困境,特别策划“谁来爱我、拯救幸福、无处可逃、为奴人生、读你读我、末日船票”,来成为年轻一代的陪伴和带引。并以祈祷的心,盼望上帝能使用这块小小的园地,成为真诚对话,充满光和爱的E世代心灵家园。
2013年初,将正式推出“OC—海外校园”网站,网站内容,不仅将有所有各期杂的PDF下载,同时也将有对当期特别策划主题的讨论;不仅将以“OC透视”的视频来推介讨论杂中的好文章,而且将及时反映读者的回应和提问。
《海外校园》的网站将和杂的新栏目同构,以广角镜、人生路、聚焦坊、答客问、大论坛、过日子、品艺录、OC小说8大版块,来分类推介《海外校园》杂志文章、《海外校园》杂的主要作者博文。同时,也将推荐各地缺乏网路推广力度的福音媒体(教会、机构的福音性刊物)的佳作。
为了弥补《海外校园》杂志双月刊的时效性较弱,《海外校园》杂志网站将设立∶主编心声、新视听、新微集;斯闻论道、临风智语、学德评世、基甸连线、谈妮话吧;神州视线、北美视线、澳洲视线、欧洲视线;倾心茶室等即时性专栏,并根据情况可随时增加和调整专栏作家,以便让《海外校园》杂志和网站相互配合,达到即时性和追踪性、灵活度和深入度相平衡的媒体传播功能。
当今的新媒体时代是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在这个心灵的家园中,每一位都是倾听者,每一位也都是言说者,让我们在上帝真理的光中,心与心对话,灵与灵呼应。盼望每一位愿意共建这个家园的朋友、弟兄姊妹,以祷告、金钱、传播、写作、回应,来与我们同工,“因为认识耶和华的知识要充满遍地,好像水充满洋海一般。”(《以赛亚书》11∶9)
《海外校园》杂志作者感言集锦∶
临风∶面向世界
作为向著公共领域开放的视窗,文字工作在这个网路昌明、资讯发达的时代有其更迫切的使命∶传扬与分享基督教的信仰。
在一个高度世俗化和资讯化的文化环境里争取话语权,首要的使命不是在吸引眼球,或是赚人眼泪,而是增加可信度,赢取信任。对青年读者来说,真实性、公正性、知识性的诉求,与灵性和感性的需求同样重要。让读者能够认同∶我们的确关切真理与真实,包括历史的解读;我们真心关怀人类共同体的未来与个人的幸福,而不仅仅是“传教”。
这个世界越来越“平”了,不论信仰的是什麽,我们都是同一个星球的过客,有著同样的语境,面临同样的困境和挑战。面向世界的《海外校园》杂志,在此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平台,与人分享基督徒的故事。
吴蔓玲: 出发与前进
《海外校园》杂标示著我文字事奉的起点。那一年,我感受到文字事奉的呼召。但毕竟放掉原本喜爱的专业转到文字事奉是一项大决定。我向上帝求的印证之一,就是由一位元资深文字事奉者肯定这份呼召。
1至2个月後,我参加[海外校园机构]举办的灵命塑造营。聚会中,我向期英姐请教。她一口肯定我文字事奉的呼召。我当时心想,她身为文字事奉者当然积极鼓励每个人参与文字事奉。我怀疑自己向上帝要错了印证。
然而回程时,无意中与另一位姐妹交谈,她提到她也问了期英姐同一个问题,但期英姐并没有肯定她应该向全职文字事奉的路走。当下,我十分诧异,因为这位元姐妹的文字资历相当丰富,且她的文字固定在当地报纸发表。於是,我心中的疑问释然。《海外校园》杂不仅提供了我写作的园地,并且在[海外校园机构]举办的作者营中,苏牧师对“文以载道”的解读,更是为我立定了文字事奉的方向。
不过,作者若要文能载道,就必须生命活出道来。在[海外校园机构]办的灵命进深营中,我学习清除生活中的杂音,聆听上帝,深化生命内涵。文字事奉者必须塑造属灵品格,活在当下,学习用上帝的眼光来看周遭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活出“道”来,以生命事奉上帝。
回顾过去十多年来,自己个人受惠於[海外校园机构]和苏牧师、师母的事奉,有太多感谢和感恩,无法三言两语道尽。尽管和苏牧师、师母接触有限([海外校园机构]在西岸,我住东岸),但你们的谦让、远见、专一服事、宽容、以及不遗馀力地提携和爱护後进,为我树立了美好的生命典范。谢谢你们!也谢谢[海外校园机构]众同工默默无私的服事!
方仁念∶上帝的园圃
1993年初偶然见到《海外校园》创刊号,拿起就放不下,如春风吹醒了种子破土而出,我便投了一篇见证。不久收到苏牧师回信,不仅获得刊用,且鼓励我用文字事奉上帝。就这样一发而不可收,我不断地发表了许多散文。
1997年参加第一次作者进修营,学员有冯秉诚、范学德等,苏牧师给我们上课。得到装备的我,写下了远景规划∶长篇小说和报导。後来,[海外校园机构]出版了我的《与子偕行》与《十架下的春天》二本书,苏牧师、师母还写序以勉励。其中一篇“基督精兵”的报导,写从日本集中营出来的人,被编辑改名为“潍坊营中无恨愁”,顿使主题鲜明生动,让我深受启发。
患癌症这些年,我又以“新生”为主题出版了两部长篇。感谢上帝的这块园圃,没有工人的辛勤,我这棵老树不可能结果。
陈卫珍∶被上帝纪念
《海外校园》杂志终於迎来了创刊20周年纪念日,在这里我由衷地表示祝贺和感谢!我相信很多文字工作者都有跟我一样的感受∶[海外校园机构]就像是一个大陆基督徒文字侍奉者的摇篮或者说是母校。许多信主後,被上帝呼召,开始对文字有负担的信徒,都会与[海外校园机构]接上联系,给他们投稿,同时接受他们的培训和引导。
虽然,苏老师、师母以及施玮老师等,曾经花费精力、时间和期待所培养的一波又一波的写作者和编辑,在他们“翅膀稍硬”的时候,可能就被上帝带领去另创天地了。但是,他们的引导和付出却在这些学生们的整个侍奉生涯中,都起著作用和影响。他们为著耶稣之名所做的点滴都没有枉费,都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硕果累累,在上帝的家里发著馨香,并被上帝纪念。
再次感谢[海外校园机构]所有同工们的汗水和努力,愿上帝继续大大使用《海外校园》杂志,祝福他们前面的路径滴满恩膏的脂油。
小七∶孤独与安息
我从老家僻壤之地走出来,来到陌生的城市。有人说∶“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独孤地生活的地方。”城市成为了热闹繁华的心的墓地。记得陈丹青曾说过∶“一本好书会让我安静下来,会让我有内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应酬、谋生、作假,片刻的安静都是读书带来的。法国人蒙田有句话,大意是人类的一切灾难在於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我也和他一样,很庆幸自己能够阅读,因此而能够安静下来,也因此而认识了《海外校园》杂志。
《海外校园》杂志是一本给人带来心灵安静的杂志,因为它里面有光,有从上帝而来的,能够融化孤独的爱。我从读者到杂的通讯员,这样一路走来,它让我遇到它时,也遇到了自己。“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我就飞去,得享安息。”(《诗篇》55∶6)愿这份来自上帝的安息,可以借著杂志传递给更多人。让那些在心中惧生也怕死的人,让那些走的歪歪斜斜的人,看到正路和光,把他们引到基督耶稣面前,得享安息。
小臻子: 上帝爱你们!(2012/9/19来信)
亲爱的编辑部的弟兄姊妹∶
你们好!感谢主,你们真棒,愿上帝纪念也保守你们在世如常青的橄榄树!
我很喜欢《海外校园》杂志,我是偶然的机会翻看过几本。当看到你们努力地将散落的各处微光汇集於这山头,成为大光,期盼照亮更多黑暗笼罩的心时,我真的很感动。
美好的盼望放在伟大的造物主手中,上帝也将旌旗给那些敬畏他的人们。我个人也在艺术和文化方面有传福音的负担,很盼望加入你们这样的行列,被主使用祝福更多的人。
这首诗是我今天早上写的,第二段是刚才来教会的路上写的。不知道这样写可以吗,会感动人吗?希望前辈指正。如果这样投稿有回应,我还愿意有更多的分享,刚刚发的很急,还写错了几个字,不好意思。
虽然知道你们很忙,不过还是盼望在主里有更多的交通,不知道行吗?
O(∩_∩)O上帝爱你们!
本文选自《海外校园》116期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4686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