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文/吴宗文
基督教对生死之看法,不是“未知生,焉知死”,也不是“未知死,焉知生”,乃是强调知道人的“何去何从”。因为惟有知道人是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现实人生才可以定位。是故,若要解决生死之奥秘,知道生命之来源与去处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生命从哪里来的问题,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所创造的,人之所以与其他受造物有别,不只像孟子所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只是“德性”之区别──而是因为人是按着上帝的形像与样式所创造,并在其属于尘土之躯体上吹了一口灵气(创世纪1:26;2:7)。简单来说,人与万物最大之差别,在于人是具有“灵性”的。这种灵性就是人像上帝的地方,也是人能与上帝沟通的心灵空间与精神能力。生命既从上帝而来,且被赋予信仰活动能力,人的生命本质便具有神圣意义,如此,人的尊严与价值也就被确立起来了。
但当人误用自由意志,“无知(道德上未经判别)的心就昏暗(被污染)了”(罗马书1:21),生命也因此下堕,陷溺于罪业的困局中。人身陷困局中,受着里外的牵诱,便易于倾向犯罪,愈犯罪便愈泥足深陷,其本具向上帝沟通之能力也愈减少,心灵的信仰空间便向上帝关闭起来。缺少这种沟通能力与心灵空间,人的生命也就与其神圣根源脱节,如此,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也变得飘泊无根了,人就“与那没有灵性的畜类一样”(犹大书10节),无有分别。
对于生命往哪里去的问题,基督教认为人既在现实经验中有善恶之分(罗马书七章),人便得于现世生活中选择其信仰价值与道德取向,通过实践,净化自己生命。不然,便要在历史终局“照他们所行的受审判”(启示录20:12),经过判别,才得以进到永恒。人不是通过“轮回转世、顿悟涅槃”,“反璞归真、汇入自然”,或是“留芳百世、永垂不朽”等方式进到永恒,而是藉着信仰,并通过生命实践与历史净化,人方能从现实世界进到永恒世界。基督教这种对人生终极问题的看法,事实上肯定了人有个体灵魂的存在。由于每个灵魂只来世间活一次的缘故,人对现世生活便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在这方面,似乎只有新儒家的“忧患意识”才可与之比拟。
最后,面对死亡,基督教强调以信心与盼望两种精神态度对待之。死亡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局限,是人生焦虑的源头,无论人接受与否,它还是现实世界中的一种真实存在。但因着信心与盼望,人的心灵就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精神也提升到新的境界,死亡的虚无与局限,也因此被克服与超越了。上帝在未来时间向度中所应许的新事物,是需要凭着信心来接纳的;而耶稣基督在历史中的复活,成为人类信心的凭据,以至人能盼望上帝在历史的末端,赐予新生与更新宇宙。
人若要活得尊贵,死得庄严,就必须为生命定位。因此,人若得知生命的何去何从──认识生命本具神性(神的形像与样式)且至终要面对永恒──则天地位焉,人生亦位焉矣!
作者来自香港,在美国南部获哲学博士,现于香港任教。
1994年11月13日晚上,“道之交辉——中国文化与基督教信仰对话研讨会”,假哈佛大学东亚系燕京图书馆礼拜堂举行,第一场聚会讨论“生死问题”,本文乃会中一篇回应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