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痛中,看见那更美的家——我眼中的画家伦勃朗与先知耶利米

绘画不单是地上的创作,更是属天的创作。

文/郭颜

伦勃朗(Rembrandt  1606-1669)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我丈夫最爱的画家之一。婚前,我俩闲暇聊天时,他会跟我谈论弗兰切斯卡、乔托、米开朗琪罗、伦勃朗、丢勒、米勒、塞尚、巴尔蒂斯、莫兰迪。和丈夫的闲聊,开始了我的绘画启蒙。

绘画是属天的创作

1997年,丈夫期待我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史系研究生,还特意请了老师来补习。但那年,丈夫同事给我传福音,邀请我去教会,从此我迷上信仰和圣经,在美院研究生考试之际,临阵脱逃。

1997到2017的20年中,我翻阅的图书基本都是神学类和圣经,文学艺术类读物都从书架的重要位置上撤了下来,蒙上灰尘我也很少在意。

2014年,丈夫去俄罗斯买了伦勃朗《圣家族》《浪子回头》的复制品,并挂在客厅的显要位置。后来,我在丈夫的画室中随意翻看画册,却被伦勃朗《圣家族》画面中拉开的挂帘打动了。

伦勃朗画面中拉开的挂帘,让我联想到圣殿的幔子。上帝曾与以色列民立约,以血为记。摩西遵照上帝指示,建造会幕。会幕里的圣所与至圣所由幔子隔开。上帝是圣洁荣耀的,他要除灭世上一切的罪恶,罪人无法直接来到他的面前。而圣经记载:“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参《马太福音》27:51)这进入至圣所的幔子,因着耶稣的死而裂为两半;从此,罪人与圣洁荣耀之上帝中间隔断的幔子裂开了,人终于可以坦然无惧地来到上帝的施恩座前,得怜悯,蒙恩惠,做随时的帮助。(参《希伯来书》4:16)

伦勃朗笔下的挂帘不仅分割了画面,也区别了神圣(圣家族)与世界的空间,区别了旧约的预言和新约耶稣基督的真光。伦勃朗试图通过绘画来表述,耶稣基督的到来打开了通向至圣所的幔子,耶稣基督用自己的死献上永远的赎罪祭,开启了救赎历史。

以前,虽然嫁了一个画家,但我对绘画极为不热衷,而伦勃朗却让我明白,绘画不单是技巧、精神和人格的,绘画更是灵性的;绘画不单是地上的创作,更是属天的创作。

心灵深处的光

伦勃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二幅作品,是他于1630年创作的《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题材取自旧约圣经的《耶利米书》。

先知耶利米是犹大国末年的一位先知。当时犹大人背弃上帝,面临亡国命运,却自恃是上帝的选民,执迷不悟。先知耶利米传讲上帝的话,向百姓发出警告、责备,呼吁悔改回转,却遭受官长、宗教领袖和百姓的反对和攻击,最后目睹犹大灭亡、百姓被掳。他忧国忧民,被称为“流泪的先知”。

据说,画中的耶利米,是伦勃朗以自己的父亲作为模特创作的。这是伦勃朗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画中的耶利米,身着长袍,倚坐桌旁(桌上放着器皿和圣经),陷入深深的沉思与哀愁。一束从上而来的强光洒在他的右额上,这与他身后的暗影形成强烈对比。丈夫说,伦勃朗笔下的光,是从天而来,或是生命里面发出来的,是心灵之光。

伦勃朗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大起大落。他从小聪慧,少年得志,20多岁已经是当地颇具名气的画家。他订单不断,生活富足,28岁还娶了富家小姐。36岁却因《夜巡》引起轩然大波,被告上法庭。同年,他挚爱的妻子离世,生活每况愈下。50岁时一贫如洗。伦勃朗去世时,他的全部遗产仅有3件绒衣、10顶帽子和一些基本的绘画用具。

伦勃朗的画风就像他的生活,逐渐告别富裕和成功、众人的认可和尊重,也如他笔下的幔子,分开了光与暗、神圣与世界、人的认可和上帝的荣耀。妻子的离去和个人财富之耗尽,虽然使他的生活一落千丈,但并没有让他迎合现实和画商。褪尽人生的浮华和短暂的光环之后,伦勃朗画出照耀在内心深处的光,那光是他的信仰之朝向。连艺术家丹纳都说:“希腊罗马人只看到人和人生的最高最挺拔的枝条,而伦勃朗看到的是地底下的根株。”

这也是伦勃朗能够去创作先知耶利米的原因。他不单单去描述一个先知的肖像,他画出了先知的一生和他的信仰。

一生为上帝燃烧

圣经记载了不少先知,他们措辞严谨精辟,他们是上帝的代言人,对君王和百姓发出警告、谴责,宣告上帝的应许和审判。不过先知常常遭人厌烦,让君王和百姓都对他们怒火中烧。

耶利米与贵族出身的以赛亚不同,他是便雅悯地亚拿突城祭司的后裔,其父名希勒家。他家世并不十分显赫,蒙召时尚年幼,内心充满焦虑惧怕,但上帝应许与他同在。面对险恶局势,上帝塑造他成为铜墙铁柱,对全国上下和世界列强发出审判的信息。

耶利米虽然勇于传讲严厉的信息,但他却又是一个心灵敏锐、时常伤痛、多愁善感、忧国忧民、常为同胞的罪向上帝哭泣哀求的人。据说,在耶路撒冷城北有许多洞穴,就是耶利米哀哭的地方,被称为“耶利米之穴”。

耶利米于主前626年开始任职,直到586年之后,历经5位君王,作上帝的代言人达40年之久。与他同时作先知的,被掳前有哈巴谷、西番雅,被掳后则有以西结、但以理。他多半在耶路撒冷工作,晚年被带到埃及,去世的时间、原因不详。

耶利米曾说,如若不传上帝的道,便觉得心里似乎有烧着的火,闭塞在骨中,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而每每遭受人们拒绝,他又内心充满愤怒与憎恨,疑惑与苦恼。他是一位充满矛盾又率真,愿意诚实地向上帝表达内心感受的人。他虽没有高深的神学思想,所阐明之信息也缺乏突破性和先锋性,但他蒙召宣讲责备与审判、应许与盼望。在暗淡无光的时代,他矢志不渝地传上帝的信息,且以实际行动向人传道,充满赤子之心。

他一生充满患难与痛苦,受欺凌、被监禁、下牢房,遭邻舍、家人、朋友、百姓、君王和假祭司、假先知的毁谤与唾弃,是不受欢迎之人,在饱受痛苦中形单影只。他一生没有婚姻,最近的朋友是书记巴录。

他从未享受过丰盛的物质生活、聚光灯下的光彩夺目和众人的拥护爱戴,但他忠实地传扬上帝的信息,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人心如何刚硬,也不顾自身情感的煎熬与心灵的破碎,他以一颗顺服和忠诚的心,委身在上帝前。他确信自己是蒙上帝所召,上帝的话语是他心灵的力量。艰难哀痛时,上帝的同在是他力量的保障,使他在仇敌中被高举。正如耶利米这个名字所表达的——“我为耶和华所指派、所高举”。

耶利米的一生是爱的一生。他爱上帝,爱百姓,爱灵魂,他忠于上帝的呼召,宣讲上帝对犹大所发的信息,指责他们的罪行,并预言犹大将遭遇亡国之命运。这不是他愿意做的事,也不是他愿意传讲的信息。他深爱自己的同胞,在责备的背后为他们迫切代求;他预言耶路撒冷被毁,内心同时因百姓的罪行而哀伤,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

当犹大不悔改归正,越发犯罪离弃上帝时,耶利米最终知道,上帝的审判已是不能避免的事实,可惜百姓尚未觉悟。他们不能相信这位拣选以色列的上帝,竟会放弃犹大,任它被敌人践踏。在耶利米看来,这种虚假的安全感来自错误的神学,不过是假先知讨人喜悦的“安慰”说辞。耶路撒冷被毁成了定局。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损失,耶利米劝西底家切不可背叛巴比伦,而采取投降政策。对于那些被掳巴比伦的犹大人(主前598年),耶利米劝他们安心定居,暂时不必妄想归回。

这样的言论和行动,难怪引致当时的犹大以为他是卖国贼,助长敌人的志气。为此,耶利米吃了不少苦头,受尽同胞误会、唾弃、饱受假先知的攻击。他曾被囚禁在牢狱,多次性命堪忧。除了肉身的遭遇外,他心灵的痛苦可想而知。

他不渴望结识达官贵人,不渴望得着属世利益,他不贪生怕死,孑然一身,与成功和伟大无缘。他马不停蹄,举步维艰,大声疾呼,只顾念一件事:传讲上帝的信息。在圣殿、君王面前他不沉默;就算死亡来临,他仍不缄默。他的生命,是为上帝破碎的生命,超乎自然与个人能力。
他是犹大民族黑暗中的璀璨光辉,他的一生为上帝燃烧。

这是耶利米的一生,也是伦勃朗的艺术人生。如果说,先知耶利米穷毕生之力,呼唤上帝的子民回转,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那么,伦勃朗则以《浪子回家》这幅家喻户晓、震撼心灵的巨作,对此做出了回应。

刊于《海外校园》146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