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乐是一种人生态度:琴童爸爸的体会 / 汉升

正经VS不正经

说到“玩”,许多人立马竖起了警觉的耳朵。尤其是那些家有儿女的家长们,心中的那根弦立马绷得紧紧的。似乎“玩物丧志”,早已深深刻进了中华民族的基因,任凭岁月流逝也无法将其抹去。在中华文化中,“正经”与“不正经”界限分明,仿佛一眼就能看透。务农和读书是被视为正儿八经的康庄大道,而那些下九流的行当则是充斥着奇技淫巧的旁门左道。于是,玩乐自然而然被归入了“上不得台面”的范畴。“业精于勤,荒于嬉”——《劝学篇》里早已对玩乐定了调:勤奋方能精进,玩乐则会荒废学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里的古训更是认为:年轻时不努力,年老时只能望洋兴叹。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正经与不正经之间的界限也不再那么清晰。玩的概念也变得模糊,有人把工作变成了玩,也有人把玩变成了工作。例如网络游戏、电子海洛因,追求多巴胺的代表,玩物丧志的典型。但是也有很多游戏主播靠展示自己玩游戏赚得盆满钵满,“激励”着许多玩家投身其中。既然玩乐已经成为一个产业,再批评玩游戏是不务正业也就没那么理直气壮。传统的成功路径——勤奋读书、上大学——也不再能保证一个光明的未来。有些人辛苦读书多年,最终却可能面临失业的困境。这让我们不禁质疑,过去被认为是“康庄大道”的路径是否真的能带来想要的结果?

练琴的时候也在玩

我家孩子是在家教育长大的,当初的想法就是不想孩子在繁重的学校学习中失去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希望孩子能够个性化成长,而不是成为千人一面流水线“产品”。因为在家教育,时间安排相对比较灵活,在乐器学习方面也有较大的优势。长时间的练习是琴童成长的基本配置,另一方面,户外活动也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环境。但我们也发现如果不加以控制,一玩就是一整天。孩子们倒是尽兴了,弊端也很明显,这种玩法耽误了许多孩子练琴的时间不说,孩子的精力也被消耗了很多,对于我们家孩子的个性和特点来说有些得不偿失。

我们开始逐渐调整计划,使得整个节奏更加符合孩子的成长。有朋友建议我们不要让孩子整天练琴,要让孩子多出来玩玩。我笑了,对他说你怎么知道她在练琴的时候不是在玩呢?对啊,为什么练琴就一定是苦哈哈的呢?后来,孩子进入一所国际学校学习。学校组织了一次舞台剧,在彩排的幕间休息,同学们都拿出手机打游戏或者刷社交平台,而我的孩子就坐在旁边看他们玩。老师可能觉得好奇,就问她:“What do you usually play?”(你平时都玩什么?),她笑着回答:“I usually play the violin。”(我通常拉小提琴。)我想这一语双关的回答,可能就是她对玩耍最贴切的解释了。

虽然是琴童,但是她的时间重心也不是全部放在练琴,她也喜欢阅读、画画,每一样她都保持浓厚的兴趣和专注,一点也不会觉得累。阅读累了,就拉琴休息一下眼睛;拉琴累了,就画会儿画换换脑子;画画累了,就站起来拿本书找个舒服的角落看一会儿。这样的过程我找不到比玩耍更合适的定义了。

玩乐是一种内心状态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神说那人独居不好,便为亚当造了夏娃。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人类有多种基本情绪,如喜、怒、哀、惧、羞愧、厌恶等等。在这些情绪中,“喜”是最能给人希望和积极感受的。它是我们体验爱的甜蜜、感受幸福的重要媒介。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爱的温度。玩乐,或许是我们获得愉悦和喜乐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

在玩耍中,人们学习了解他人,建立关系;玩耍对发展爱、信任、同理心、关怀、公平、分享和其他积极特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能力与他人建立健康、互动的关系,那么在发展与上帝的健康关系时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

与其说玩乐是一种方法,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内心状态。当我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态面对生活时,所经历的每一帧都变成喜乐的瞬间。这种状态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游戏或娱乐活动。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自得,不也是一种玩乐吗?远离世俗的纷扰,独享内心的宁静,这正是玩乐的真谛。

同样,《圣经》中记载的大卫王在迎接约柜时欢欣忘我地跳舞,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玩乐。玩乐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是让人暂时摆脱生活的压力,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它可以是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可以是成年人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是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无论年龄大小、身份地位,人人都需要玩乐,因为它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心灵保持年轻和活力。

平衡玩乐与艰辛

当然我也不是要忽略练琴时候的痛苦。乐器这类“玩具”,如果没有点基础还真没办法玩得开心。要享受快乐,就必须经历痛苦。作为琴童的家长,对于乐器学习道路的艰辛是深有体会的。《道德经》上有说,“反者,道之动也。”即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相反相成的原则。快乐与痛苦,轻松与艰难,往往是相伴而生的。正如古语所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有经历了艰辛,才能真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这让我想到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在伊甸园里,他们的生活看似完美无缺:不需劳作就能获得日用所需,不用经历严寒酷暑,也不必为生存而勾心斗角。但是,我们不禁要问: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真的懂得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吗?直到他们被逐出伊甸园,面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困难,他们或许才真正体会到了痛苦的滋味,同时也才真正认识到曾经拥有过的那种幸福和快乐的状态。

人生就像是一张一弛的过程。这不仅仅是说要在紧张和放松之间保持平衡,更包含了紧张与放松之间的相互转化。正如弓箭,只有先拉紧,才能射得更远;只有先蓄力,才能更好地释放。有些人倾向于将痛苦与意义联系在一起,认为只有经历痛苦才能获得人生的意义。在这种观点下,玩乐常常被视为无意义甚至有害的行为,因为它似乎阻碍了我们体验痛苦,从而妨碍了意义的实现。但是,如果我们完全抛弃玩乐,生活岂不是变成为了痛苦而痛苦?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事实上,意义并不是能够刻意追求得到的。如果一个人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所谓的“意义感”,那么无论他如何努力,可能都难以找到真正的满足。意义更像是一种附属品,是在我们承担责任、付出和接受爱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额外奖赏。在投入的过程中,意义在不经意的角落就慢慢显现了。玩乐的心态就是保证人们能持续长时间投入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保持着玩乐的态度,我们才能激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种好奇心和兴趣,成为推动科学、法律、哲学、商业、艺术、诗歌和音乐等各个领域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意义被创造出来,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命。

玩乐更关注过程

相比于关注结果来说,玩乐更关注的是过程。如果玩乐的焦点放在最后的结果,那玩乐就失去了意义,甚至都不能再称其为玩乐了。如果在一场球赛中,双方队员都关注于比赛的过程,那么呈现给观众的就会是一场赏心悦目的比赛。球员们松弛的状态能带来绝妙配合,玩乐的心态也能感染到观众。但如果双方都关注于比分,那么观众将会看到一场激烈紧张的比赛,这个过程中也经常伴随着犯规和受伤。只关注过去,得到的大多是后悔和遗憾,总是担忧将来的,时刻受焦虑的困扰。

圣经中说,“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马太福音》6:34),“你们不要记念从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时的事。”(《以赛亚书》43:18)唯有活在当下才能与神相遇,因为神时刻与我们同在。而活在当下最适合的方式之一,恐怕就是玩乐的态度了。在轻松喜乐的环境中与神相交,与人和睦相处,就会更深地体会到天父世界的美善与乐趣。

作者资料夹

基督徒,临床心理辅导在读。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67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