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5部影片里的美学与仪式感 / 迦密

“家是生活的珠宝盒”

——《人生果实》

纪录片《人生果实》(2017),讲述了修一和英子这对日本夫妻田园诗般的生活,他们的婚姻已经度过了美好的65年。影片拍摄时,修一已经90岁,英子87岁,居住在一个有四万五千多人的小镇上。修一是一位建筑师,他修建了自己的房子,屋外有花园,种着50多种水果和70多种蔬菜。夫妻俩独立做家务,照料庭院。

以常人的眼光,事必躬亲对这两位老人家来说一定很吃力。可是纪录片呈现的却是他们将日常生活过成了艺术人生:门口有两夫妻的卡通简笔画造型,庭院里有饮鸟盆,上面还客气地写着“请自便”;竹林旁有一个小木牌,写着“竹笋,你好”。他们的很多食物源于自家庭院的出产。英子将收获的水果,用传统方法制作成果酱、糕点;修一吃饭一定要用木制的勺子,年关时亲自打年糕,不时改变家具的摆放,让自己有不同的视角和空间感受。他还给每位光顾过的小商贩写感谢卡,如“真好吃!”“加油!”“谢谢!”……

在拍摄这部纪录片时,导演发现没有什么高潮迭起的时刻,甚至觉得有点过于平淡无奇;但是在影片剪辑过程中,他们逐渐领悟了那种看似普通、其实蕴含着许多哲理的简短话语:“家就是生活的珠宝盒”“生活所有的答案,就藏在伟大的大自然中”“留给后代肥沃的土地,比钱好得多”……

修一在90岁时还义务为一家精神病院设计房屋庭院:有树林、茶室、曲径通幽的小路,让病人能和大自然连接,放松身心。他觉得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让他最幸福的事。影片不时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两夫妻对这句格言身体力行:从自己能做到的事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前进,收获人生的丰美果实。

在日常中疗愈自己

——《四季之庭》

纪录片《四季之庭》(2013),讲述了一位侨居日本的英国女士瓦妮莎的经历。她出身贵族,却很不习惯英国等级森严的庄园生活。她在年轻时就只身前往印度、日本等地游历,最后定居在京都附近的农村大原。她爱上了这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并且开始对园艺产生浓厚兴趣。

影片细致地描述了她怎样选种、栽种、养护各种花草树木,并享受花朵、果实的馈赠。瓦妮莎一边工作,一边诉说她的坎坷人生:她第一次婚姻维持了13年,而后她开办了一所英语学校,一边当单身母亲,一边工作。她在40岁后遇到第二任丈夫,又养育了一个孩子,在孩子年幼时,丈夫出轨,搬出去想追随另一个女人,后来又后悔,虽然回到家了,却一直心不在焉。几年后丈夫遭遇一次登山事故,几乎丧命,在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才逐渐恢复健康,此时他才真正幡然醒悟,回归家庭。后来瓦妮莎的一个女儿突然得了精神疾病,无法独立生活,她离了婚,带着孩子,回到母亲家……瓦妮莎面带微笑,平静舒缓地讲述这一切,手中还不停的在用自家庭院的花朵果实调配各式饮料、菜肴、糕点,做出美丽的花篮。她说,庭院是她力量的源泉,她从中获得了宽恕和重新开始的力量,勇敢地生活下去。

片中,每个人都真诚地谈到生活危急时刻的感受。她丈夫说,当他几乎成为植物人时,想到自己曾那般放浪,以为妻子会抛弃他,瓦妮莎却不计前嫌和不离不弃,这让他突然认识到自己在患难中不是独自一人,家庭真正的涵义原来就是如此。他们的儿子谈到爸爸的出轨,一开始神情激愤地说:“他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人,居然做出这样的事!”而后一秒却又能流露深情,说:“可是我还是很喜欢爸爸,还是希望他能回来……”

影片中瓦妮莎有病的女儿也出现在镜头前,目光有些呆滞,家人对她十分温柔体贴。继父偶有怨言,瓦妮莎很大度地说,“我不是他的亲生女儿嘛,这也难怪他……”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尽管经历许多重大变故,但瓦妮莎总能在日常的家务、园艺中疗愈自己。她在花草中劳作,组织各种家庭庆典,品尝亲手制作的美食,装点自己的家居,她总是让自己专注于生活中美好的一面,从中汲取力量,以宽恕仁爱之心面对各种苦难和背叛。她引用的一句谚语是:“生活中遭遇什么,并没有你怎么对待它那么重要。”

把平凡的生活过成诗

——《塔莎杜朵,一个人的田园生活》

独自一人的生活会怎样呢?《塔莎杜朵,一个人的田园生活》(2017)讲述了一位著名的儿童绘本画家塔莎杜朵(1915-2008)的一生。她父亲是飞机设计师,母亲是画家,都出身于波士顿的名门望族。但是由于父母离异,她从小就很孤独,虽然她也参加上流社会年轻女孩的社交季节舞会,但是她对这些毫无兴趣。

她喜欢住在乡下,和动植物相处。影片记录了她经历了两次婚姻,以及孩子们成年以后的生活。当时她58岁,她用绘画赚的钱在美国东北部的佛特蒙乡州买下了一座乡村房屋,独自料理日常生活,亲手种植花木,后来她在这里生活了36年,直至去世。她的花园五彩缤纷,一只柯基犬是她最亲近的朋友。她跟所有动植物说话,她甚至给布娃娃起名字,做各种衣服鞋帽……

她用童话般的语言这样描述大自然:

“当我晚上在院子里看到缀满繁星的夜空,我就觉得它像一片盛开的白色雏菊花田,当雏菊开花的时候,地上的星空和天上的星空遥相呼应,真是美极了!”

“春天就像大自然的奇迹!”

“手工做给家人朋友的礼物是最激动人心的事。”

“要用壁炉的明火烤肉,这样肉质才会鲜嫩。”

她的孩子们这样描述她:她总是从早到晚地做家事,从清晨直到深夜,但是这对于她来说,不是工作,而是享受生活。

后人调侃道:“她好像度假度了一辈子!”看她的画如同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她用童心去看大自然、动物和邻居,创作了许多关于家庭、孩子、各种节庆的绘本。她配图的绘本和圣诞卡仿佛就是她自己生活的重现:熊熊炉火照亮每个人的脸,闪光的圣诞树和礼物让整个房间充满欢乐。

她说,“生命那么短,大自然那么丰富美丽,为什么现代人不去尽情享受生命本身,还不停地索求更多?”

她的生活方式和如火如荼的现代化浪潮背道而驰,她却能泰然处之,说:“我一向就知道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毫不犹豫地去追求它,虽然艰难,但是只要有耐心,就会得偿所愿……即使重来一次,我依旧会选择同样的人生……我对我的一生非常满意,没有任何遗憾。”

茶道里的美学精神

——《寻访千利休》《日日是好日》

《寻访千利休》(2013)和《日日是好日》(2018)是两部关于茶道的日本电影,前者从历史溯源,后者从实践出发,诠释了日本茶道的美学精神。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大师,电影以倒叙的手法,从千利休在1591年2月28日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赐死的那天说起,追述了他从一个富裕鱼商的儿子到美学大师的历程。他的美的启蒙源于和一位被绑架的高丽少女的爱情,两人语言不通,但是那位少女在举手投足间都有说不出的优雅美丽,他舍命帮助她逃跑。即使在被人追赶的危机时刻,那位少女也会停下来凝视一朵绽放的木槿花。她在即将被捉到之前服毒自杀,死前嘱咐利休活下去,感悟生活中无数的美。

利休后来成为茶道大师,他所倡导的美学原则“和静清寂”,颠覆了当时以奢华炫耀为特色的茶艺。他经营的茶会虽然使用最普通的茶具,但是他总能设计得让人赏心悦目:茶盘清水中倒影的满月,茶室花瓶中一支带露的牵牛花,粉色樱花瓣似乎是不经意地落在茶杯中,用最便宜的竹子削成线条均匀流畅的茶勺,他的茶具拙朴,甚至故意有瑕疵……他倡导质朴平等,接纳不完美,和大自然连接,语言直指人心,这都成为日本茶道的主要特征。可是当他的声望日隆,威胁到权臣丰臣秀吉的影响力,这位曾受过他恩的权臣却让他在顺从和死亡之间做抉择。千利休平静坚定地说:“我只向美的事物低头”,然后从容地切腹自尽。

千利休所倡导的茶道美学精神,在电影《日日是好日》(2018)中得以充分展现。电影讲述了年轻的典子学习茶道的过程:通过反复观察、练习,最后达到不用思考就能做到的娴熟,同时讲述典子和茶道老师武田之间淡然又深刻的师生关系。茶道仪式的从容缓慢,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精致可口的茶点,让整个仪式自然朴实,让客人身心得到休整放松。学生每周一次来茶室,他们的观察力和动作熟练度同步提高,开始能听到不同季节的雨声,感受到不同的温度和景致。茶艺让他们以平和的心境去回忆和细致体会生活中的重要瞬间,有勇气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压力和遗憾。

在茶艺的陪伴下,典子以平和的态度面对亲人逝去、恋人离开、事业挫折,但依然保留对生活的欣赏和希望,最终迎来了人生的春天。而武田老师温和克制的陪伴,不动声色地让她通过茶艺,不但习得了娴熟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进入了一种更健康和谐的生活状态。

**

这几部关于平静生活中的美和仪式感的影片,让我更深入地思考信仰的含义,理解仪式感不仅仅只是“形式”而已,它是一种生活哲学的结晶。那些优雅“仪式”如同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展示的其实是巨大冰山的一个小小侧面,只有经过深入思考、身体力行的实践,才会自然地、似乎不经意地创造出这些美丽幸福的时刻。

同样,信仰中的仪式其实是信仰精神在整个生活中的折射,以生活的全部作为它的根基。我们只有从里到外被基督的生命所浸润,才可能在宗教仪式那个特定的时刻沉淀出感动人心的敬虔,否则再隆重庄严的仪式也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而已。并且信仰也需要不懈地操练,如灵修、读经、团契生活,就类似茶道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的过程。这样的操练在经年累月中会逐渐让信仰精神和生活经历水乳交融,淬炼我们的生存方式,让信仰中的真善美,成为我们的生活原则。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69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