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写道:“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可以承受各种如何而活。”然而从前的我,因为懒惰和无知,常常把仪式感等同于形式主义,等同于虚伪浮夸和矫情。可路走的越多越远,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浅薄。
仪式感是一种对生活的严谨态度,它提醒我们用心去感知、去经历每一个瞬间。生活需要仪式感,它为日常注入了意义,将那些看似虚无、模糊、无法触及的抽象事物化作切实可感的实体,化作深刻的记忆,化作掌心中可以细细把玩的生活片段。

给我一杯咖啡的时间
上海人历来以精致闻名,特别是在2022年疫情期间尤其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如何选择沉默,如何勉强微笑,或是用力自嘲,那时几乎所有人都在经历着一种煎熬。在这些日子里,上海人谨慎的幽默和精湛的厨艺令我心生敬意;人们对咖啡的热情追求,也让我深感共鸣。
社区团购群从来不是一个安静的地方。手机提示音此起彼伏,标志着新一轮“拼手速”的开始。在那个物资短缺的春天,一杯咖啡原料显得既奢侈又渺小,但它却承载了很多人对生活的寄托。
我的邻居陈阿姨,从不落下团购咖啡豆的机会。她常常在群里发出充满急切又带点幽默的信息:“谁能帮我抢一份咖啡豆?明天做给我老伴喝!”
制作咖啡的过程,是陈阿姨家的早晨仪式。清晨7点,天光未亮,窗口就飘进浓浓的咖啡香味。每看到这一幕,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温暖。自己虽然喝了那么多年咖啡,却从未认真感受过这杯中世界的温度。每次匆匆端起咖啡,似乎只为提神,几口便匆匆吞下,一切都成了例行公事,仿佛没有什么特别意义。
但陈阿姨的早晨却不一样。她从不把这当作一种简单的生活步骤,而是一场仪式,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她细心地研磨每一颗咖啡豆,仿佛每一粒磨成粉末的豆子都带着某种无言的力量,能够温暖心灵,抚平焦虑。热水缓缓滴入咖啡粉中,时间变得缓慢,滴落的每一滴,仿佛都在诉说生活的深刻与静谧。那份仪式感,并非为奢华炫耀,而是把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温度。咖啡的香气是陈阿姨家新一天的开始,是她和老伴相伴的证明;更是在那些困苦的日子里,生活依旧有滋有味的象征。
星期六的礼花
日历对生活的影响程度远远超出了那些历史学家的预期。
在高考后,那些等待而又无所事事的日子里,男女生的界限不知怎么稀里糊涂的就没了。面临这种历史关头,我们不但没有困惑,反而不满足于微笑问候和友好打量,于是在林荫路上,男生不约而同地向女孩子欠身鞠躬,弄得那些骄傲的姑娘面红耳赤,心跳加快。
那时,我开始和一位台湾女生交往,星期六就是我们的一个大默契。大学时代快过去了,我还记得这个约定:星期一到星期五给学校,星期六给爱的人,星期天给家里。
星期六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约定。无论平日如何奔波,如何沉迷课本,星期六仿佛是整个星期唯一一个没有任何负担的时刻。为了这个隆重的星期六,我会提前几天为她准备礼物或惊喜。虽然我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为了心中的她,我愿意尝试所有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我会笨拙地研究女生的小心思,我会为她亲手做鸡蛋布丁,会为她表露内心的情感,会为她改掉从前邋遢的形象。我甚至开始注意细节,比如领口是否熨帖,鞋子是否干净。
如今她已经回到台湾读书了,隐隐约约记得她给我留了她在新北的住址,我却始终没有机会去,也没法跨越那道遥远的海峡。我曾想如果我还能见到她,那该有多圆满,不过,让我欣慰的是,在短短两年多的相处中,我们彼此都平和而温婉,都被热忱如亲人般对待,没有冷冰冰,也没有恶狠狠。陪她吃过的每一样食物都好吃,一起走过的每一条街道都好看。
星期六,总伴随着一束特别的光,柔和地透过树叶洒下,温暖而不刺眼。它带着治愈的力量,悄悄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那些谈笑风生的时刻,像是我们自己创造的礼花,短暂却璀璨,瞬间点亮所有困惑与无力。
那时的我们,或许并不懂什么是仪式感,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切会有如此深刻的意义。但现在回想起来,恰恰是那些无意识的约定和珍视,让我们在这繁忙世界的间隙,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被迫错位的童年
此前,我从没认真思考过自己在童真岁月里失去过什么。2024年下半年开始,我在一家外企实习,结交了许多外国朋友。在和他们的交流相处中,令我无比震惊的是自己竟然对专业知识之外的几乎所有领域一无所知。一起相聚的朋友大多来自日本、韩国和台湾,他们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喜欢的乐队和歌手,每一个都能对某个热播电影或动漫侃侃而谈,他们也知道很多我从没听说过的人和事。下班后一起聚会,他们在一起可以谈笑风生,我却像个局外人。
和他们一起,我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我对世界充满好奇,大脑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所有新奇的知识,仿佛一切皆有可能。然而那时的生活里,我所听到的不是激昂的旋律,而是震耳欲聋的铿锵歌曲;我所看到的不是阳光下的希望,而是墙上斑驳的横幅标语;我能读到的也不是什么高远的诗篇,而是《雷锋日记》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只看过样板戏和木偶剧,从没去过迪斯尼。我所熟悉的语言贫乏而冰冷,完全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竟然有爵士和摇滚,更不曾听闻那传说中的天籁之音。
那种失落,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痛苦。我的童年被剥夺,心灵被成年人的偏见和压迫玷污,我那本应自由飞翔的翅膀被粗暴折断。
我的童年充满了被动的接受:刻板的节日庆祝、统一的口号与程式化的活动。那些所谓的仪式,并没有带来归属感,反而加深了我的孤独。我变得急躁,从闲庭信步到飞速狂奔,都说是生活所迫,我似乎已经忘了自己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一直在追逐那些被认为是生活必需的东西。
重又揭开温润的生活
后来,一位日本朋友教我学习插花艺术,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仪式感在生活中的力量。她告诉我:“插花不是简单地组合,而是倾听每一朵花的语言。”
我渐渐爱上了插花。每次有空,我都会去花店精心挑选各色鲜花,再搭配不同风格的花器。有时我会选择素雅的陶瓷瓶,衬托山茶花的纯净;有时我用玻璃花瓶盛放含苞的郁金香,让光线穿过瓶身,折射出斑驳的影子。在家中,我安静地修剪花枝,细心地剔除多余的叶片,调整每一朵花的位置。每一刀都让我感觉像是在与花对话,仿佛它们在引导我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秩序与美。
我也潜心研究各种插花流派,学习池坊流的简约与韵味,模仿现代风格的自由与奔放。有一次,我尝试用几枝枯木和干花营造一幅秋日的景象,完成后竟发现那仿佛是一幅微型的风景画:枯木象征逝去的时光,而干花则诉说着季节的轮回。花朵终将枯萎,但这一件件花艺作品却时常照亮我内心的灰暗,成为我与生活和自己对话的重要媒介。
我不想对过去的自己再有任何纠结,现在我的眼里充满着热泪,我的心灵满是憧憬,那种从容中潺潺流动的美好情感在这一刻涌上胸腔,我的整个心灵像石头浸在一片温润的湖底。我想我能明了:这是一种生命状态、一种意境、一种感悟的分野。
正是这些经历,让现在的我深刻意识到仪式感的力量。失落的童年教会我珍视每一个能够感知幸福的瞬间。感谢主耶稣,是他让我从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在那段被剥夺的岁月里,我错过了很多,但主赐给我的新生命,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光明。每一个细小的仪式,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是他对我的恩典与召唤。

拨亮生命的灯盏
后来的日子,我也开始学会如何活出真我,如何在日常的细节中寻找意义和温暖。每一次认真地做一件事,都是对自己和世界的温柔回应。我学会珍视每一刻,珍视每一个能让我回归自我的时刻,因为这些时光,才是让我从过往的阴影中走出来的力量源泉。
仪式感像一盏忘了关掉的路灯,在阳光中也依然明亮,依然为我们照亮前方的路——要知道天很可能会变暗,依然让我们想起一个故事: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这故事像一颗洒在地上的谷粒一样,只要拾起它,掰开谷壳,就会有一整条银河流出来。
生存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生存之外的意义。那些被忽略的仪式感,正是我们未曾细品的内心世界。海德格尔曾说,我们常常处于日常的遮蔽状态,直到回忆中的惊鸿一瞥才让我们看见澄澈的光明。生活本质上是一次又一次的遇见与告别,许多聚散最终遗忘,而有些记忆却会在时光的流转中愈发清晰、丰盈。王小波曾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活,不正是一次次的发现与觉醒吗?
如今,我会为你们精心制作的菜肴点赞,我会为你们买了大House并精心布置成自己的温暖小窝点赞,我会为你们孩子的起跑线点赞,我会为你们要做有趣的人点赞,我会为你们每一次感动点赞……我爱你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现在,那座美好的教堂,不正是在这些珍爱仪式感、懂得如何而活和为何而活的人的心中吗?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69期)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