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份美好,为单身所拥有

与其进入婚姻彼此伤害,还不如单身时把握时光提升自我。

 

 

 

文/雷鸣

 

 

 

前段时间,国内知名婚恋相亲网站“珍爱网”发布了《2018单身人群调查报告》, 此次报告主要针对“珍爱网”1.4亿会员进行线上抽样调研,并抽取了6131份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6岁到30岁为催婚高峰期,有84.78%的人经历过被催婚。

而在“58同城”“安居客”“赶集网”联合“人民网”共同发布的《2018年单身人群居行消费报告》中显示,中国单身人口达2.4亿人,2018年上半年的结婚人数同比下降5.7%。

可以说,中国已经进入了单身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文化和观念的影响,国人在普遍催婚的压力下,更多呈现的不是恋“单”,而是恐“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恐惧单身背后所贴的标签:失败者、身体有问题、心理不正常……

 

 

单身=失败?

 

在许多人看来,单身就意味着一种失败。但事实上,这种认知不过是众人从已婚的视角,给单身人士贴的错误标签。这个结论既不科学,也不准确。

单身,和失败或成功并没有必然联系,它只是我们选择的一种生活状态。同样,对非单身者来说,结婚并不等于成功,甚至不幸拥有痛苦的婚姻,也不等于失败。

如果说,大多数华人持有“单身=失败”的偏见,那么其它国家,在历史上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呢?

资料显示,1950年,只有22%的美国人单身,而美国成年人的结婚率却一度高达70%。当时,一份有关美国人如何看待单身的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认为,不婚人士要么“身体不健全”,要么“作风有问题”,要么“发神经”。

但这些观念与现今美国人的看法却大相径庭。如今,16岁以上的美国人当中,约有50.2%的人是单身。人们对单身者的看法,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事实上,不止美国。2014年《青年参考》的数据显示:全球已进入单身时代,英国结婚人数已跌至近150年来最低;法国每3户人家就有一户是单身,尤其是法国巴黎,一半以上的家庭中有单身人士;德国柏林单身人口达到54%;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这一比例高达60%;日本30到34岁的男青年未婚率为47.1%,女青年未婚率为32%;韩国正式宣布进入“单身全盛时代”。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的改变,相信中国人单身的比例也会逐渐增大。

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在其《单身社会》(Going solo)一书中,谈到了一种正在全球盛行的生存方式:独居生活。越来越多的人不再选择婚姻与家庭的生活方式,而选择单身。

所以,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单身定义为失败。结婚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婚姻也不是人生唯一的生活方式。无论结婚或单身,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只不过,对于当前的中国而言,婚姻带有一种习俗的力量,而单身则是一种崛起的趋势。因此,在现实中,相对于单身者,婚姻依然构成了主流对于少数者的一种压力。

 

 

婚姻的困境

 

现今,很多人迫于父母的压力、世俗的影响,急于摆脱单身而草率地结婚,这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

按照圣经,婚姻是不离不弃的相守,是一生一世的盟约;而盟约则意味着除非死亡,否则决不放弃。草率的婚姻,往往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带来急速的悲剧,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恰恰正是“再烂的婚姻也好过孤独的单身”之观念。

第18届英国独立电影奖中“最佳英国独立电影”《龙虾》,将这种观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该片讲述了在未来社会,单身男女将被关进城中酒店,他们必须在45天内找到匹配的伴侣,失败者将变成一种自选的动物,被流放进大森林。

电影让我们看到,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配对,重要的是结婚。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下许多用心良苦的父母,仅因为对子女情感问题过度牵挂,而进行异乎寻常地催婚。

据民政部统计,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中国社会离婚人数累计达3062.8万对,累计增长率为98.1%。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提摩太·凯勒引用法学家威特的话说:“从前,人们认为理想的婚姻是一个永久的盟约……但这种旧观念逐渐让位于一种新的婚姻观,人们开始相信婚姻是‘性爱的终极合同’,目的是迎合双方个人的情欲。”凯勒接着评论说,“这种婚姻观实际上给人增加了极重的负担……让我们深陷两种痛苦之中,无法自拔:不切实际的渴望,以及真实的恐惧。”

之所以如此,是因人心隐藏着极深的自我本性:相比付出爱,我们更渴望得到爱。这也是为何两个明明彼此相爱的人,当他们无法从对方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就会开始互相嫌弃、选择放手。

婚姻不是机器猫的口袋,可以满足我们各种期待!有些功课需要独自面对,毕竟,与其进入婚姻彼此伤害,还不如在单身时把握时光提升自我。

 

 

成为对的人

 

单身时光,绝不是人生的空档期,它可以提升和预备自己,以便未来进入婚姻时,能够好好地经营。

婚姻本身不会提升我们的高度,但自我的高度却决定了婚姻的高度。所以,如果单身时是苦毒的,进入婚姻时,苦毒不但不能被削减,反而会被放大。如果单身时是健康喜乐的,两人在一起会更快乐和满足。所以,单身的质量决定了婚姻的质量。

约书亚·哈里斯在《不再约会》中指出传统约会的7大缺陷:“约会让人感到亲密,但不一定会让人愿意委身”“约会倾向于让人省略交往关系中‘友谊’的阶段”“约会创造了一个虚伪的环境,使双方无法评估对方的性格”……

哈里斯挑战读者注重单身生活,他特别指出“单身岁月是神的礼物”,而“亲密感是委身后所得的奖赏,在我尚未准备好结婚之前,我不需要追求一段恋爱关系”,因为“每一段交往关系都是效法神爱人的机会”……

作者根据上帝的话语,重新调整自己成为那个对的人。而在姊妹篇《当男孩遇见女孩》中,哈里斯以亲身经历见证了自己所讲述的,事实上,他们的确谱写了一个“引以为傲的爱情故事”。

的确,确保婚姻甜美的,不是一见倾心的钟情,而在于爱的多寡。婚前,当爱被历练得强壮时,自然就能抵挡婚后可能到来的风雨。

 

 

我这样脱单

 

香港中文大学前任校长沈祖尧在一次分享中说,现今的年轻人喜欢自我,非常强调自我价值。他激励现在的年轻人,在现今世界中追随基督,将每天的生活献给上帝,并拥抱上帝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同时,不要太快地融入身边人的文化,而要专注于上帝。他说:“我们身边的文化,可能会把我们带向不成熟的景况,只有上帝才会带出你最好的一面,带给你真正成熟的人生。”

的确如此,在信主之前,我找寻配偶的标准,基本上就是深受世界价值观的影响,属于资深“外貌协会”成员。同时,也深受恐单的影响,越是找不到女友,就越觉得沮丧、失败。

信主后,虽然我立定心志要找神为我预备的另一半,但随着婚姻遥遥无期,我才惊觉里面根本不愿向神放手。当我喜欢教会一个姊妹时,我让妈妈代祷,神藉着妈妈对我说:“感觉这个不是,神会给你预备更合适的!”已经过早动心的我,哪里听得进去,不管结果如何,我想试试才会死心。

在我看来,就算不成,彼此仍然可以做普通朋友。然而,我的追求成了苦恋,不但无果,且令我倍受打击。

之后我痛定思痛,决定完全按照神的心意去交友恋爱。后来,我喜欢上现在的妻子,那时,我已经31岁了。因为彼此不了解,所以,我们先以普通朋友的身份了解了一年,这一年也是建立友谊的过程,没有接吻、没有拥抱、没有牵手……我要用自己的婚姻荣耀神,包括交友恋爱。

后来,经过1年的祷告寻求,神3次用不同的经文使我确信,对方是神所预备的另一半。当我告诉她自己寻求的过程时,她却笑着说:“我认可你的寻求是来自神的,只是因为涉及到我,所以我自己也要清楚是来自神的才可以。”然后,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只是你都这么大了,还需要让你继续等下去……”但是因着我很确定我们是出于神的,所以就很有信心地说:“没事,不着急,慢慢来,相信神会带领你的。”

当我们走入婚姻的时候,我已经34岁了。这期间又发生了很多事情,几乎令这段感情搁浅,但是当人软弱想放弃时,信实的神却将问题逐一化解。

婚后一个月,我们感慨:神的时间表真好,如果再早结婚一些,那么我们的婚姻生活注定血雨腥风、磨合惨烈,但是如果结婚再晚一点,或许对姊妹影响不大,但对我来说,一定会因为过久的等待,使我彻底失去对婚姻的期待和热情。

神是慈爱的神,他盼望我们都能拥有荣神益人的婚姻,也盼望每一个单身者都能珍惜单身的时光,在各方面预备自己。有时候,神也许会让我们的爱情之酒存放得久一点,但绝不会被“剩下”,而是被“预留”,神要酿一杯不一样、彰显他荣耀的美酒。

 

作者现居天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