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罪恶下负重而活,在福音里成为新人——电影《追风筝的人》/ 沈琅

文/沈琅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讲述了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的故事。它以一系列历史事件为背景,包括阿富汗君主制被推翻,苏联军事入侵,阿富汗难民逃往巴基斯坦和美国,以及塔利班政权的崛起等。小说出版之后即成为畅销书,在美国销量超过700万册,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小说于2007年被拍摄为电影。

阿米尔和哈桑

阿富汗有着一个古老的习俗—-斗风筝、追风筝。能打败所有敌手和追到掉落下来的风筝的人,都将会得到尊重与称赞。

阿米尔是斗风筝的好手,哈桑则是追风筝的高手。阿米尔和哈桑从小一起长大。阿米尔是地毯商人的儿子,哈桑则是家仆阿里的孩子。每次有危难时,哈桑总是挺身保护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赞赏有加,却嫌弃阿米尔懦弱无能。

阿米尔12岁那年的冬天,为了得到父亲的肯定,他决定要成为风筝比赛的赢家。哈桑一如既往是他最忠实的支持者。

比赛那天,阿米尔终于夺冠。哈桑为他去追那只被割断的蓝风筝。然而,追到风筝之后,他却被几个大孩子围堵。哈桑不肯交出风筝,因为那是阿米尔的“战利品”。为此,他遭受恶霸少年阿瑟夫的强暴。赶过来的阿米尔躲在一旁目睹了这一切,却没有站出来保护哈桑。

之后,尽管哈桑对阿米尔仍真诚相待,阿米尔却因为负罪感不敢面对哈桑。最终,他选择用更大的罪恶来逃避。在13岁生日那天,阿米尔诬陷哈桑偷了自己的生日礼物,致使阿里带着哈桑离家。

这一别,就是一生。

阿米尔不用再面对哈桑了,但他继续带着背叛友谊的罪恶感,负重而活。

《追风筝的人》小说封面

我们也是阿米尔

在看到哈桑被阿瑟夫强暴凌辱的时候,阿米尔为何没有站出来保护哈桑?

因为懦弱——面对阿瑟夫这样的恶霸,阿米尔害怕自己受到伤害。

因为自私——他在意的是拿到风筝,得到父亲的肯定,并不在乎别人的付出和牺牲。

因为阶级——在他的潜意识里,哈桑只是仆人,仆人为主人牺牲,理所应当。

因为种族——阿米尔是普什图人,是阿富汗最大的民族;哈桑是哈扎拉人,属于外来血统,一贯遭受普什图人的歧视与迫害。

因为嫉妒——他希望父亲只爱自己一人。哈桑既是仆人,怎配分享父亲的关爱呢?

我们似乎可以轻易地给12岁的阿米尔定罪:自私、懦弱、背叛……

圣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在耶稣时代,有人将一个行淫时被抓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要看耶稣如何处置她。按照摩西律法,她应该被石头打死。耶稣却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参《约翰福音》8:7)他们听了这话,就从年老的到年幼的,一个一个都离开了。

作为旁观者,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握着一个定罪的小石头。但如果我们是阿米尔,当时会不会挺身而出救哈桑?

回首自己的经历,是否有那样的一幕,我该挺身而出却没有行动?

是否有那样的时刻,我因为关注自己的利益,而无视别人的牺牲?

是否有那样的记忆,我为保护自己而选择冷眼旁观,漠视了正义,无动于衷?

《追风筝的人》电影剧照

赎罪的死胡同

1979年12月,正是哈桑离开之后不久,苏联入侵阿富汗,父亲带着阿米尔逃往美国。阿米尔在美国读书、结婚。后来,父亲过世。

离家26年之后,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探望病危的长辈拉辛汗。他得知哈桑为了坚守父亲留下来的房子而被塔利班拖到街头射杀而亡,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则流落在喀布尔的孤儿院中。

拉辛汗告诉阿米尔,哈桑并非阿里之子,而是自己的父亲玷污阿里之妻所生之子。他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

这个事实使阿米尔震惊,父亲的罪过与欺瞒使他愤怒。

26年来,阿米尔被负罪感压得疲惫不堪。在得知哈桑的遭遇之后,他更是无法原谅自己。

拉辛汗要阿米尔回喀布尔,并对他说:“那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而这赎罪之路,则是去那危险的地方,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解救出来。

他相信,人可以通过善行来完成自我救赎。他相信,“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对于阿米尔父亲当年的过犯,拉辛汗说:“你父亲的深切自责带来了真正的善行。他施舍街头的穷人,建了一座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这些统统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

然而,尽管阿米尔父亲做了那么多善事,他被自己救赎了吗?恐怕没有。他做再多的好事都弥补不了对哈桑的亏欠。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审判官,无权为自己赦罪。因为他知道自己善行的动机,是为自己,并非为别人。

同样,我也不相信,阿米尔会因着解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就得以洗净因为伤害了哈桑而存于心底的罪疚。他对索拉博再好,都无法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我们试图欺骗自己:只要不停地行善,就能得到救赎。但到头来,却发现这是一条死胡同。

赦罪的恩典

如果在26年前,阿米尔知道哈桑是自己的弟弟,他会不会站出来呢?如果当时受到威胁的是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他会不会站出来呢?

或许会。

也许危险和害怕仍在,但什么因素可能改变我们的行动呢?那是爱的力量。

上帝看到我们被罪蹂躏。上帝为我们挺身而出。

他甘愿付上代价,因为他爱我们。正如圣经所说:“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在旧约时代,圣经中就有“献祭”与“赎罪”的教导。若人犯了罪,他们当承认所犯的罪,向上帝献上赎罪祭。上帝承诺:祭司要为他们赎罪,他们“必蒙赦免”。(参《利未记》4:20、26、31、35,5:10、13、16、18,6:7)

耶稣为我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以无罪之身承担我们的罪债,代替我们被羞辱、受酷刑;他要牺牲自己的生命,为我们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为我们偿还罪债,他是我们终极的赎罪祭。如圣经所说:“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参《希伯来书》10:12)所以,借着耶稣,上帝赦免我们的罪过,不再记念我们的罪愆和过犯。(参《希伯来书》10:17-18)

圣经说道:“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1:9)

这是上帝的承诺。我们可以凭着他一诺千金的应许,领受赦罪的恩典。

耶稣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也有洁净的能力。

阿米尔因着当年的背叛,深觉自己污秽。索博拉因为遭受塔利班蹂躏,深觉自己肮脏。清水不能将他冲洗干净,善行也不能洗净罪恶的污秽。

但主耶稣的宝血却能真正洁净我们。只要我们肯像那个麻风病人一样,来到耶稣面前,主必定洗去我们的污秽,使我们重新变为洁净。

上帝赦免了我们的罪,但有时我们却仍然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不相信会如此轻易被赦免。

其实,我们被赦免,不是因为救恩可以轻易得到,乃是因为耶稣已经为我们付出极重的代价。

当上帝赦免我们的罪,他就为我们脱去肮脏的衣服,为我们穿上新衣。上帝说:“你的罪赦了”,就真赦了。这是上帝的恩典。

电影剧照

带着感恩前行

拉辛汗对阿米尔说:“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像阿米尔一样,很多人的心底深处,都承受着罪债之压,饱尝着愧疚之痛。

“痛”是一个传声筒,它告诉着我们,出问题了,需要解决。认识自己的罪是很痛的,但这却是得到医治的必要一步。

当人在绝望的困局中彷徨无措时,上帝却为我们预备了赦罪的恩典、洁净的能力、救赎的道路。对于被罪债重压之人来说,这岂不是好消息吗?福音之所以被称为“福音”,正因为此。

纵然“赎罪”与“赦罪”都可以将人带上行善的道路,但耶稣的福音却使这两条路变得迥然不同。一条是在犯罪的控诉中负罪前行,在黑暗中没有盼望;另一条,却因着福音,让人得以在赦罪的恩典里自由、感恩地前行。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