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向远
世人期待英雄都是完美的,在各个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典范。基督信仰则呈现一个事实:人都是有限的,连伟大的神学家也可能在婚姻上出现破绽。
那么,人的失败,是否意味着上帝的无能?上帝的主权和作为,是否会因人的软弱而受到限制?回顾圣·奥古斯丁、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和约翰·卫斯理的婚姻生活,也许我们会从中获得启示。
奥古斯丁——从荒淫之子到独身侍奉
奥古斯丁一生未婚,却有一段很长的情史。他在《忏悔录》中自述,31岁前,身为教师的他过着放荡的生活,与一位非洲女子同居了15年,还生下一个私生子。按着当时的习俗和这位女子的出身,她只能算作奥古斯丁的妾,不能按正房过门。
385年,当奥古斯丁照着父母的安排,预备和一位神职人员家庭出身的女子结婚时,他狠心将这位情人遣送回乡。
386年,32岁的奥古斯丁受修道士安东尼的影响,决定不仅要痛改前非,甚至矢志单身一生。次年,他和自己的私生子一起归于耶稣基督名下。上帝使用他坚固了那个时代的圣徒。
在此后的四十余中,奥古斯丁持守独身。不过,他从没有规定其他奉献侍奉者,也必须像他那样保持独身。遗憾的是,天主教却片面地视他单身侍奉为定规,要求其神职人员必须终生守独身。
410年,被誉为“永恒之城”的首都罗马陷落,城中居民四散而逃,其中一些基督徒逃到了奥古斯丁所在的城市。目睹着这些沮丧的信徒,奥古斯丁着手撰写巨著《上帝之城》。他鼓励流离失所的圣徒们明白一个真理:世间的城市是暂时的、易朽坏的,而上帝之城则是永恒的、不朽的。纵然圣徒们在今生有可能也会失去世上的财产,但他们在天国的福分不会因此受损。
一千年后的宗教改革,当改教家们为真理辩护时,他们不断从这位神学家身上汲取营养。
路德——从修道士到修女的丈夫
路德年轻时极为追求敬虔,早早立下了独身的誓言。1505年的一天,21岁的路德忽然遭遇雷击。恐慌之下,他在求救中立志:如若不死,就做修道士。
两周后,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走进修道院,开始独身修道的生活。
在修道院里,除了追求圣洁和敬虔,路德对“怎样才算得救”的神学问题感到困惑。为了找到答案,他尝试轮番禁食禁欲,经常彻夜祷告,在冰寒中赤身挨冻,用苦行蹂躏自己,以指望洗净罪孽,博得上帝的欢喜。他说:“如果有修士因为修道而进入天堂,那么,我一定在他们之中。”
1513至1516年间,路德在为讲授《罗马书》的研读过程中,领悟了“因信得救”的真理。
1517年,面对教皇兜售赎罪券,路德在地方教会门上张贴征求学术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最终导致与教会的决裂。
路德原打算单身到老。但是,教会的问题,使他的神学思想发生了改变,包括对修道主义的质疑,他因此抛弃独身高于婚姻的观念,极力鼓励修士、修女回归婚姻生活。
1523年,路德帮助12位修女物逃离修道院。其中3位回到自己的家,经过路德两年的努力,8位物色到对象,走进婚姻,只剩一位没有归宿。1525年,该修女(凯蒂)表示愿意嫁给41岁的路德,于是二人组建家庭。
在此后的21年里,他们育有6个孩子。尽管路德每年讲道超过200次,他仍不忘安排家庭敬拜,利用吃饭时间教导孩子。可以想象,在当时激烈的改教运动中,家庭的温暖给了路德一些安慰。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他著书写作,呼吁信徒回归圣经真理,并提出“五个唯独”:唯独圣经,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基督,唯独上帝的荣耀。上帝借着路德的护教工作,归正了在苦修中挣扎的灵魂。
加尔文——以婚约看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
加尔文从未表示要过单身生活。1528年,19岁的加尔文已经从巴黎大学毕业,23岁时出版了第一本书。在他26岁时,旷世名著《基督教要义》首版已经问世。尽管加尔文在神学上的造诣已闻名欧洲,他的终生大事,过了而立之年仍未提上日程。
1538年,为了逃避逼迫,加尔文躲到了法国小城斯特拉斯堡。几位热心的朋友,想为这位日夜劳苦的神学家找位伴侣。尽管许多女子为加尔文的才华所着迷,他却提出了很特别的择偶标准:“唯一吸引我的美,即:她必须彬彬有礼,不用太出众,也不能挑剔,只要节俭,有耐心,愿意照料我的健康。”
加尔文一贯看重上帝的主权与荣耀,他也将自己的婚姻完全交托于上帝。31岁那年,他与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寡妇成婚。这是一位敬虔的女性,极为支持丈夫的事工。婚后,他们经常一起探访软弱有病的,又将自家改为收容所,接待无家可归的人。
加尔文的婚姻短暂而又曲折。他们生过几个孩子,全部不幸夭折。1549年,年仅40岁的加尔文在丧偶后,万分悲痛。他在给朋友的信中透露:“真的,我心里不是一般的难过。她不嫌我贫穷,也不怕我牺牲,在事工上总是尽心竭力作我的帮助者。即使她在病重的时候,也不愿给我添麻烦。”
在妻子临终前,加尔文向她承诺:他将继续将两个孩子养育成人。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加尔文保持着单身生活,一边著书讲道,一边照顾两个孩子。
加尔文的后半生,虽流亡于瑞士日内瓦,却被上帝主权的恩典所折服。他看重上帝无条件的拣选,坚信“预定论”,一生4次修改《基督教要义》,对系统神学的发展产生极大贡献。他的一系列思想,对近现代教会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卫斯理——在饱受折磨中一往无前
与前面3位神学家相比,卫斯理的婚姻是最不幸的。
1703年,卫斯理出生在英国一个神职人员家庭。父亲博学敬虔,母亲也是牧师的女儿。在19位儿女中,他排行15。在卫斯理23岁的时候,他成了父亲的助理牧师。
1736年,在美国宣教植堂的卫斯理,开始与一位年轻基督徒女性交往。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由於卫斯理为着事工等因素而犹豫不决,最终对方厌倦了等待而另嫁他人。在婚事上的打击和其他原因,使他在北美的侍奉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只好返回英国。
卫斯理的单身生活保持了很多年。1751年,48岁的卫斯理突然与伦敦一位寡妇茉莉(Molly Vazeille)成婚。在婚姻的头两年,妻子还与他一同旅行布道。后来,因着身体疾病的缘故,瓦泽尔不能再随他外出侍奉。长期分居,使妻子对卫斯理十分不满,以致失去信任。
后来,二人关系越发紧张,茉莉经常私拆卫斯理的信件,把其他女子对丈夫的仰慕,误解为他与其他女人有暧昧关系。据卫斯理一位朋友描述,一次他未经预约来到这对夫妻家,惊讶地发现:茉莉正揪着卫斯理的头发在地板上拖行。这一幕,正是卫斯理痛苦婚姻的缩影。
最终,妻子离家,受尽折磨的卫斯理没有多作挽留。(编注)
婚姻的失败没有击垮卫斯理,他全身心投入到侍奉中。在美国19世纪的大觉醒运动中,他与怀特菲尔德各自借着户外布道,为主赢得许多灵魂。他具有惊人的管理才干,创办了卫理公会,持续地装备教牧领袖。据不完全统计,1791年卫斯理去世时,英美两地留下近12万门徒。
结 语
上帝没有应许每个圣徒都有美满婚姻,即使是精通圣经的神学家。奥古斯丁为主的缘故甘愿独身,路德和加尔文在婚姻中收获了或长或短的幸福,卫斯理则在婚姻中吃尽苦头。
但是,独行奇事的上帝,仍会使用不完全的人,拓展他的国度。因此,“英雄”可以不完美,并要因着在其瑕疵上看到上帝的主权与恩典,而发出赞美。
当我们的婚姻遇到问题时,也当照着主的命令与恩典竭力保全(参《创世记》2:24,《马可福音》10:9)。无论情形如何,总不要落入撒旦的网罗,控告自己的一败涂地或一无用处。人的失败与软弱,不能撼动上帝主权的作为——他的能力正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参《哥林多后书》12:9)。
编注:关于卫斯理婚姻的细节,欢迎参阅《約翰・衞斯理的悲傷情史——冩在情人節前夕》(王星然)http://behold.oc.org/?p=35939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