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驾车的自由,我有不驾车的自由。
文/潘 经
金钱这东西,清高人士讥讽它铜臭。虽然这样,它的兑换价值和流通媒介作用却是不容否定的。所谓金钱万能,指的就是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至一份报纸,一杯咖啡,油、盐、酱、醋,大至买楼、买车、证券买卖、国际汇兑,都要通过金钱作交易媒介。所以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金钱也代表了物质,物质生活是很现实的。所以在中国社会里,有“笑贫不笑娼”的俚语,它形容了金钱的地位。在中国华南(广东、香港)一带,过农历新年的祝福,多与金钱有关,诸如“恭喜发财”、“财运亨通”、“财源广进”、“一本万利”……,这也反映出人间对金钱的祈求。
我不敢标榜清高,但也不赞同以金钱为轴心的生活方式。正如俗语所说:“君子发财,取之有道!”“多来多使,少来少用。”我认为当以个人才能所得,量入为出,既不奢望,也不强求!
不过,这说说是很轻易,做起来却很困难。原因如下:
一. 社会风气。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势利眼光,样样要名牌,处处摆派头。特别在都市生活,必须赶上潮流,最低限度不能表现寒酸!像廿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香港,大公司经理级以上人员,都驾小轿车上下班,就算尚未达到公司提供停车位的级别,不得不把车泊在马路边或收费停车场,也非驾车不可。说来可笑,我侥幸窃据经理之位,却长期穿着西装坐公共汽车,夹着公文纸袋上下班(纸袋是装着带回家办理的急要文件)。但公司职员一样尊重我,上司也没有因我挤公车而不加一点工资。我并不是有什么高尚情操,只不过认为自己无驾车上下班必要。也不去与人比较,你有驾车的自由,我有不驾车的自由。这样一来,也很心安理得了。
二. 刻意享受。时下人们讲究享受。有条件不享受像是自我虐待,与自己过不去!就如在香港,使用信用卡、私人电脑、无线电话、有线电视等等,已流行了十多年。说来惭愧,到现在为止,我并没有装备这些时兴设施。儿女为我申办的两张金卡,从来未使用过。家人笑我吝啬,我不同意这说法。我认为清淡也是福气,生活在于个人自在舒适,有健康快乐就足够了,何苦要刻意享受?
三. 攀比心理。“人比人,比死人!”这是很有哲理的市井俚语,叫人自我量力,不要好胜逞强。尤其是在消费方面,是无须比也无从比的。有人说:有竞争才有进步,比就是一种竞争,不比的论调是违反了发展规律。事情还须分清楚,我赞成量入为出的消费,反对以“比”为由,无节制的超越自身能力的盲目消费。
圣经指示我们:“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4:11-12)
四. “先使未来钱”。不时兴、不享受、不奢侈,这样的理财方式,已不合潮流,也违背“先使未来钱”的经济哲理,是“守财奴”格局。我平心静气地说,量入为出,知足常乐!可自我调节,有余不妨多用,或多奉献神或捐赠给有需要的人,都是很好的做法。圣经说:“他施舍钱财,赒济贫穷,他的仁义存到永远。”(《林后》9:9)
总括来说:取得其道,用得其所。我们既不存贪念,也不吝啬。做为基督徒,我们应遵从主的旨意去做,也是好的理财观念。圣经说:“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财富。”(《路》12:15)“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前》6:7-8)。我们当牢记这一点。
作者来自香港,曾任行政管理工作三十年,现居美国德州休士顿。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