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味

中国美好的未来将寄望于一代优秀的中国母亲,而不是杰出的女强人。

 

 

文╱傅海嘉

 

 

寻父寻夫

 

一位朋友给我一本书《姜汤说女人》。作者从各方面娓娓道出女人的许多内在特质。他以男性的眼光省视女人,不仅告诉读者什么样的女人会使男人着迷,而且也坦率指出,什么样的女人会让男人趣味索然。

确实,无论是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生活里,我们都不难看到现代中国女人的困惑和挣扎。无论多么成功的女性,也常常为如何做女人而智穷。

我个人很关注中国青年女作家的作品。我从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思索,到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还在思索。因为我与她们同命运,即同有“寻父”和“寻夫”的命运。

细观许多中国现代女人的人生,无论在书中,还是在生活里,缺爱的女儿,很难逃脱“寻夫”的命运。因为,女人生命中最早获得的异性肯定来自父亲。一个被父亲厚爱过的女人,在恋情中会表现得自然和自信。而缺乏父爱的女人,会有苛刻的情感要求,她们幼时未满足的愿望,统统要在恋人身上补回。这样一来,不是吓跑了恋人,就是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小时候,我羡慕别的女孩子能在父亲面前耍娇,而我不能。成年后,无论跟华人还是跟洋人,我因不能耍娇,恋情都短了命。

今天,当我五岁的女儿在她父亲身上爬上爬下耍娇时,她父亲会偶而不耐烦。我就对他解释,满足女儿这时的童心童趣的意义。他今天看不到,但有一天,女儿会感激他。

我有一个美国女友,生长在穷工人家庭。她高中毕业典礼那一天,所有的女生光彩夺目地在男友的陪伴下翩翩起舞,而她没有男朋友,也没有漂亮的衣裙。这一天本可以成为她人生的挫折,可是,她远在外地加班的父亲,穿着唯一的一套西装赶来祝贺女儿。他手挽着女儿骄傲地步入舞池。他称赞女儿是全场最漂亮、最迷人的女孩子。这一天便成了她受益一生的鼓励。

 

第一老师

 

姜汤的书中提到,男人喜欢女人味很足的女人。遗憾的是,我领悟出它的时候已40岁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至今也没学会女人味,但总算明白了,女人味是成熟的女人所具备的内在特质,是从内心深处往外散发的韵味。这,就是女人永久的魅力,是女人生命中的一份财富。

近几年来,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基督徒。其中有美国新泽西州的一群查经班的姐妹,及台湾著名传道人冯志梅。从认识她们的第一天起,我就被她们深深地吸引。因为,那是我所见过的一群最有女人味的女人。她们并不是一群亮丽的女人,可是,她们的魅力远远超过我所见过的,最漂亮或最成功的女人。

几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她们的温柔和魅力,期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她们那样。然而,“这事甚难”。在我忧忧愁愁地要放弃的时候,因我仍然盼望我的女儿能成为这样的女人,神就让我领悟到,如果作为母亲的我不能做这样的女人,女儿怎么可能成为这样的女人呢?

女人的第一老师就是她的母亲。如果母亲是一个成天与父亲打闹不休或冷战的女人,其女儿必在今后的亲情关系中,遇到巨大的挑战。因为面对日常生活的矛盾时,她没有好的行为楷模,没有学习过智慧的解决方法。

在甜蜜的时刻,她可以是男人温柔的小绵羊,在生气的时候,就成了“恶鸡婆”。婚后不像初恋,恐怕做“恶鸡婆”的时候会有增无减。我在《法兰克福报》上就读到过一篇谈中国女人的文章,即是描写这类女人。尽管男人爱她们,可是受不了她们。

我自己也有过类式的经历。在“恶鸡婆”显形的时候,不仅破坏了一切美好,而且也深深地伤害了对方。避免伤害最亲密的人,是这类女人最迫切需要补的功课。

这个查经班的姐妹大都来自基督徒家庭,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一位好母亲对女儿是何等的祝福。

有一位姐妹,每当与丈夫约会看电影或喝咖啡,都会认真打扮后赴约。她的女儿在年少的时候,不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不怕麻烦。当她20岁有了心爱的人,不知如何能使这份爱天长地久时,她才明白,她的母亲是最成功的情人。

另一位姐妹,常常大声地在孩子面前赞叹丈夫的优点,使她的孩子非常地以父亲为荣。

冯志梅姐妹在丈夫出差的行李中,放入她和孩子们写的充满爱意的纸条,让丈夫出差期间,有一个又一个的温馨的小惊喜。

这些事虽小,却流露出她们对丈夫的敬重和仰慕。

可惜天下还有太多的女人,不懂敬重和仰慕丈夫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学习一生之久的功课,重要到“攸关生死”的地步。比如有的男人有外遇,并非因为婚姻不幸,而是因为外面的女人太仰慕他……

 

第二老师

 

女人的第二种老师,是社会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能培育或毁灭掉人。我生长在文革时期的中国四川,我们的母辈们多是文化低的家庭妇女。那时候,四川女人确实很苦,如电影《牧马人》中,17斤粮票就能买到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做媳妇。这不是杜撰或夸张的故事。

而我们的母辈们,把她们的不幸,统统归咎与文化水平低、经济不独立等原因。她们积极地参与破除“男尊女卑”,连中国传统中的女德也一并铲除。整个社会再也无人关心如何做女人。女人们做男人、超男人,成为时代的新风尚。

于是20年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讽刺,谁学位越高,挣钱越多,地位越显赫,越缺女人味,越找不到幸福。

在以往的岁月中,我读书和工作都很成功。可是在感情上,挫折却像影子一样跟随着我。在大学里,我一直是学生会的文化部长,是个活跃的人物。可是,没有男生追求过我。多年后,一位非常成功的男同学告诉我,当年的男同学都怕我。过去的我其实在做男人。

直到今天,我仍然缺乏女人的某些特质。当女人们被问到:“你丈夫做什么,会使你最觉得被爱?”她们多半会说:“抚摸和被拥抱。”而我认真想过之后的答案是:“鼓励和欣赏我所做的事。我需要成就感。”

今天,在我的婚姻里,我最努力,也最难做的一件事,就是学顺服。而我也亲身经历过顺服之后的祝福。

在女儿出世之前,我告诉查经班的带领人梁姐妹,生了孩子后我要继绩工作,可是,我的洋人丈夫不同意。梁姐妹开导我半天,告诉我为了经济上独立而忽略家庭,会使家庭有许多遗憾。但是她说不服我。最后,她无可奈何地说;“我辩不过你。但是,我相信顺服之后有祝福。”

不知为什么,她的这一句话降服了我。后来的几年,我做了全职妈妈。通过读圣经,参加家庭研讨会,及长久的祷告,我懂得用爱去注满女儿感情之池,帮助女儿打下了良好的人格基础。我非常庆幸地看到她成为一个自信、有安全感和爱心的孩子。而我的童年却正好相反。我一岁半就被父母送进全托幼儿园,每周六晚上回家睡一夜,周日下午又被送回幼儿园。有时半年才被父母接回家一次。直到我六岁的时候,才回到家中生活。

从我记事开始,我妈妈就不断地抱怨我对她不亲近。今天,我自己做了母亲,才明白我当年为什么对她不亲。做母亲的,种什么收什么。种的是“事业”,就收获“事业”,种的是“亲情”,就收获“亲情”。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布什,有一段往事。在她丈夫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的维斯尼女子大学邀请她参加该校毕业典礼。此事引起了全体毕业女生的不满。她们要求请一位靠自己打出一片天空的女性来发言,而不要靠丈夫获知名度的布什夫人来做报告。

由于校长难以撤回邀请,布什夫人如期赴约走上了讲台。她的第一段话就是:“年轻的女士们,有一天,当你们步入我这个年纪,你们不会因为曾经错过一次升职的机会,或失去一次生意上的交易而后悔。但是,你们会因为未能投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与丈夫和孩子的美好关系而后悔不已。”这一席话不仅让全场鸦雀无声,而且也道出做女人的秘诀。

我的许多女友爱她们的家庭,但更爱她们的工作。有的女人更以家庭为理由,不放过任何出差和加班挣外快的机会。也许在人生的晚年,她们可以收获到家人的理解和尊敬,但可能收获不到让人羡慕的亲密感情。

 

情商高低

 

我是一个典型的四川女子,在家中,好事做完,牢骚发尽。而这群查经班的姐妹们,只做一件事,就胜过我对丈夫所做一切好事,就是她们对丈夫满意。她们并非不了解丈夫的弱点,但她们懂得,抱怨不能改变对方,理解和接纳才能让对方有更好的表现。用姜汤的话说,这是聪明不外露的女人。

梁姐妹常用脑袋和脖子的关系,来比喻夫妻在主里的合一。曾经一度“屈尊”做脖子的我,终于明白,那个被我不断抱怨的脑袋(我的丈夫)为何转不动。就是因为,我虽时常羡慕别人的丈夫能挑大梁,而自己却把着大梁不让丈夫挑。

冯志梅姐妹也常劝戒妻子们,应还给丈夫应有的尊严。当妻子能顺服神对家庭的安排,其丈夫就会比许多有地位、有财富的人,更有安全感,更有成就感。

还有一个领域,我认为对女人也很重要,即情商。情商低的女人,不可能女人味很足。我认为情商主要来自遗传和家教。在打骂声中长大的女人,不会有较高的情商。缺爱的童年孕育不出美丽的个性。正如倍受虐待的儿媳妇,多数会成为虐待儿媳妇的婆婆。

情商低的女人嫁情商低的男人,婚姻会是地狱。幸运者找到情商高的丈夫后,也要不断医治童年的伤害,并且不断学习提高情商。

我是在打骂声中长大的,我最羡慕那些吵架都能轻言细语的女人。当我受到误会时,觉得委屈时,不提高嗓门,就说不出话来。因为我自小学到的,就是一有负面情绪,语言中枢反而短路,情绪只能在激昂中找出路。

在打骂家庭中长大的人,很难理解到语言、声音,会成为对别人的暴力。而很多正常人是受不了这种暴力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绪伤害非常严重,受情绪伤害者,又会成为伤害别人的人。

但是,作为成熟的女人,我们不能再让年迈的父母,来为我们今天的不幸负责,更不能让别人来掌握我们情绪的钥匙。我们必须了解,情绪伤害是我们心灵的暗伤,医治这些暗伤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我们自己的责任。靠着神,那些难以做到的事,都成为可能。

信主后,神一直在医治我童年的伤害。今天,神让我成为了一个正常的女人和正常的母亲,这已是一个奇迹。我会继续仰望神,让过去的伤害不再苦毒我的生命,做个有女人味的女人,让我的家庭不受损。

写下这些感言,愿能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人来写关怀中国女人的书。中国美好的未来,将寄望于一代优秀的中国母亲,而不是杰出的女强人。

 

 

作者在德国留学和工作多年,并旅居新加坡,现居美国新泽西州。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