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青春(之六):曾经的痛楚

逃避是不行的,如果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不敢直面过去,我会一直生活在那个阴影里……

 

 

 

文/思哲

 

 

 

其实,人生就是一条路,有的人走路喜欢看着前方,有的人喜欢盯住过去。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在向前走的时候,偶尔歇歇脚,回顾一下走过的路,然后思索一下,看怎样才能让以后的脚印更加笔直,更加坚定。

──题记

 

一直想认真回顾并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因为现在的状态一团糟。我知道,自己总是在逃避,或谎称没有时间。其实,我是害怕整理自己的心情,怕揭开曾经很深的伤口,怕伤口还会流血,怕看到后想起曾经的痛楚,引起悲凉。

但是这样逃避是不行的,如果没有真正认识自己,不敢直面过去,我会一直生活在那个阴影里,我的眼睛是被乌云遮住了的。不能这样下去,因为我不想让自己的一生黯淡。

现在,我暂停思绪,来诉说在那个炎热的暑假之前发生的故事,手指在键盘上飞速地跳跃,却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

 

 

他是别人的男友

 

曾经,我的世界很简单,很充实。小镇里的高中三年,没有城市孩子经历过的竞争和压力。那三年,快乐、简单得就像一天的生活,简单地学习,快乐地生活。

我如愿地挤进了北京大学。小镇就是这样,一个名牌大学就不得了,所以,同学的祝贺,甚至有点羡慕或者嫉妒的眼光,亲戚朋友的你拉我拥,老师们的赞扬,这一切几乎同时向我袭来。我有点招架不住,也有点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

就这样,带着自信,不,应该说是自负,我走进了这个我梦想的大学。

然而,我发现,这个地方不属于我,起码不是我想象的那种属于我的天地。我发现了太多的强人、牛人,而我,是那么的普通,甚至是渺小,让我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没有高中的叱咤风云,没有曾经的被关注……什么都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忍受着这样的生活。

就这样,慢慢地,我开始少语,开始学会一个人生活。没有朋友,没有爱情,没有话可说。

日子就这样慢慢地从指尖滑过,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记得那是一个烂漫的秋日,香山的枫叶红得很诱人。就是这个时候,认识了Z。Z是那种很阳光的男孩,他少语,却不是冷冷的。

其后的日子不忍心再详细回想,其实现在都不忍心再写下这个名字。因为有太多的苦和在眼中晃动的泪水,还有伤心与苦涩。我不明白那个我爱得什么都愿意付出的Z,怎么会是别人的男朋友?我不相信!我找他,缠他,甚至跪下来求他,但他的冷漠让我没有了自尊,没有了希望。我更自卑,开始绝望,对生活,对整个世界。

其实,我自己都不知道,那么高傲的我怎么会去求他?跪下的那一刻,我的尊严被我自己狠狠地踩在了脚下。我不明白,那个原本不知道感情是什么的我,那个曾经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奋进的我,怎么会这样?我怎么会如此沉沦,怎么会觉得没有生活的力气和期望,怎么会失去自我?我怀疑自己,怀疑生活,甚至怀疑生命的意义。

就这样生活,我麻木、疯狂。疯狂地逃课,疯狂地上网玩游戏,用虚幻的生活麻醉自己。但每当夜晚来临时,依然只有孤独、寂寞陪我。我恐惧,迷茫,直想哭。我什么都没有,没有学习,没有生活,没有希望,没有理想,甚至没有了自我。我不想说话,不想见人,什么都不想。

渐渐地,我的心空了,不仅仅对于感情,也对于生活、对于一切。就像一所空房子,只有空空的一个壳,里面什么也没有。也许我不会再疯狂地去做什么,也许别人感觉到我对自己的曾经淡了,也许别人觉得我恢复正常了,其实是我更加淡漠了。

 

 

我有守护的天使

 

现在我安静下来,分析一切的原因和过程,给自己找一条可以走下去的路。

我生长在一个小镇的家庭,父母是工人,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们对我的爱很多,却不能真正给我良好的教育,包括心理教育和很多应该由父母给的东西。我一个人成长。

初中时母亲对我的不信任,让我从那时起就习惯了一个人心里藏着太多的事。我不会和他们提起男生,要提也是只提他们知道的学习好的男生,而且仅限于学习上的事。

到了初三,我的成绩开始稳定,而且比较突出,父母开始对我没有那种不信任了。但我和父母的交流,仍然限于以前的范围。

爸妈的感情不太好。从我小时候,他们就吵架,爸爸也会动手。爸爸其实是很好的人,但是很倔强的,脾气有的时候也不好。直到现在,家里还会有矛盾。

我本来以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生活中的磕磕绊绊也是难免的。但时间久了,我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幸福。我不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就算不曾有过爱情,那么现在有感情吗?

虽然我不怨他们,但是我有很大的压力。他们是我的爸妈,是我最亲的人。但他们之间又发生冲突,我却没有能力判断谁对谁错。我不禁想,也许生活本来就是没有对错的。

去北京读大学算是脱离了家庭,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人一起生活。高中时候什么都不懂的我,现在知道抓住救命稻草──一个恋人出现了。他以前也是那种很单纯的孩子,我那么地依恋他,和他一起长大,但最终给我的却是伤害。就这样,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相信,因为我最信任的人,给我的却是欺骗。

而我,之所以受伤这么深,我想也有自身的问题。

我是谁?这似乎是一个天问。我该做什么?也没有人能回答。

人是需要信仰的,我坚信。

曾经之所以有希望,就是心里有梦想;曾经之所以那么受伤,就是因为将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当作了我的“信仰”。然而,成绩、爱情,最终都不是信仰,

当上帝成为我的信仰时,我才能够重拾被遗失了的希望。我相信,通过信仰,我能更加成熟地去寻求真爱。

我开始整理行装,准备出发。虽然前方的路上有荆棘和泥泞,但我会一路走下去,因为,我知道,我有守护的天使。

 

老师分析:

 

这是一位大三女生,对大一生活和恋情的回首。大学里,大一新生的恋爱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因为高考结束,青春期压抑的情感得以爆发;因为大学相对自由,情感有了酝酿的土壤;因为离开父母和中学师生的亲密关系,情感正值真空与虚弱……

然而,这时感情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因为盲目所在之处,危险也潜伏其中。很多致命的爱情开始于那时,而悲剧却将持续一生。除非有神的介入,才能改写不堪回首的致命恋情。

说是致命,并不夸张,因为那是积蓄多年的感情,是初次的投入,是盲目的信任,是童话与想象的尝试,是没有保留的付出。一旦触礁,它所粉粹的,是人从此无法弥合的晶莹脆弱的心。

这种打击被称为致命,这对于缺乏自我、成长于物质贫困年代的父辈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而对于当今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心灵重创。思哲同学的矛盾心情,正是这种重创的写照。她甚至“怕整理自己的心情,怕揭开曾经很深的伤口,怕伤口还会流血,怕看到后想起曾经的痛楚”。

然而,正如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说过:有了神,人才有了历史。因为有了神,人才可以直面不堪回首的往事;因为有了神,人也才可以憧憬未来。因此,她最终有了“直面过去”的勇气。

 

 

那是怎样的经历

 

直面过去,那是怎样的经历?一个“很阳光,少语,却不是冷冷的”的男孩,为什么会在三角恋情中如此的“冷漠”?“以前很单纯的孩子”,为什么“最终给我的却是伤害”?“曾经以为我可以那么地信任他”,但他为什么“给我的却是欺骗”?

这一切难道不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人性的有限与罪性吗?

这样的经历,造成的是什么样的影响?

先是情感上受伤:“有太多的苦和在眼中晃动的泪水,还有自己的伤心与苦涩。”“每当夜晚来临时,依然只有孤独寂寞陪我,我恐惧,迷茫,直想哭。”

然后是认知上的困惑:“我不明白那个我爱得什么都愿意付出的Z,怎么会是别人的男朋友?”“我不明白,高傲的我怎么会去求他?跪下的那一刻,我的尊严被我自己狠狠地踩在了脚下。”“曾经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奋进的我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沉沦?怎么会觉得没有生活的力气和期望?怎么会失去自我?”

最后是行为上麻痹:“我麻木、疯狂。疯狂地逃课,疯狂地上网玩游戏,用虚幻的生活麻醉自己。我不想说话,不想见人,什么都不想。”

总之,是自我的彻底迷失与否定:“我怀疑自己,怀疑生活,甚至怀疑生命的意义。”“没有了自尊,没有了希望。我更自卑,开始绝望,对生活,对整个世界。”“我什么都没有,没有学习,没有生活,没有希望,没有理想,甚至没有了自我。”“就这样,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相信。”

 

 

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她问自己,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

回忆过去,父母婚姻上,“爸妈的感情不太好,从我小时候,他们就吵架,爸爸也会动手”。亲子关系上,爸妈“不能真正给我良好的教育,包括心理教育和很多应该由父母给的东西”,因此没有得到“健全的爱”,只是“我一个人成长”。

男女交往上,初中时母亲“对我不信任”,这“让我从那时起就习惯了一个人心里藏着太多的事。我不会和他们提起男生,要提也是只提他们知道的学习好的男生,而且仅限于学习上的事”。

应试教育上,高中时候,“我什么都不懂”。小镇和中学带给我的是“自信”与“自负”。而当走进梦想的学校,却发现,“这个地方不属于我,起码不是我想象的那种属于我的天地。我发现了太多的强人、牛人,而我,只是那么的普通,甚至是渺小,让我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什么都没有。只有我一个人,忍受着这样的生活”。这种身分、心态与自我认知的巨大反差,逐渐使“我开始少语,开始学会一个人生活。没有朋友,没有爱情,没有话可说”。

家庭温暖的缺失,亲子关系的疏离,还有应试教育的畸形,大学竞争的残忍,这一切使得男女之间的恋情,成为情感的唯一来源与寄托。沉重在此,脆弱也正在于此。

认识神的人知道,没有神的婚姻,很难有幸福;没有神的人,很难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子女;没有神的教育,也容易走向片面和支离破碎;没有神的竞争,更只能成为没有刀剑的残杀;而没有神的海誓山盟,最终也将难逃支离破碎的命运。

当思哲在我的家里,对我述说她的感情经历,还有在家族中遭受到的性侵犯之后,我向她讲述我们的父神,讲述他的慈爱与大能拯救。不久,我就听一位信主的学生告诉我,她决志信主了。此后,我们就没有再见面,只是在替她发表本文时,征求过她的意见。去年她已经毕业,我希望能借着本文的发表找到她,并询问她的信仰,以及在天父爱里的医治与成长。

《“解读青春(之六):曾经的痛楚”》 有 1 条评论

  1. […] ▸解读青春(之六):曾经的痛楚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