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山青水秀》到《举自尘土》

 

文/吴迦勒

 

国内基督徒导演甘小二拍了两部电影,一部是2002年拍的《山青水秀》,另一部是2005年拍的《举自尘土》。《山清水秀》获得2003年第22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入围第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2004年在第3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打故事片”单元中展映,同年成为第4届新加坡亚洲电影论坛的开幕电影。

《举自尘土》2007年在第36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狂飙突进”类别进行世界首映,同年获得第4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特别奖。两部电影都是反映大陆农村因贫困造成的苦难问题,同时也都提到了基督信仰。只是,《山青水秀》仅仅提出问题──信仰对於人如何面对苦难,到底有没有作用,就嘎然而止(因为电影中的人物阿水,临终时才接受信仰,信仰对他来说,已没有今生的意义)。而《举自尘土》则告诉观众,信仰对於穷人的今生、死後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举自尘土》是《山青水秀》的续集。

 

山青水秀──爱的荒原

《山青水秀》讲的是,农民阿水家境贫困,弟弟阿冲抢劫被逮捕,可能会判死刑。阿水听从了张校长的建议,要向法官行贿。为了筹集2万元钱,他根据张校长的安排,叫妻子生孩子卖钱,又典当妻子,自己也卖血。

当他拿到足够的钱时,弟弟还是因严打被枪毙了。他则感染上了爱滋病。妻子挑炭时溺水身亡。卖掉的孩子被警方解救回家,却成了孤儿,最後被传道人收留。

这部电影涉及卖血得爱滋病的敏感社会问题(直到拍完一年後,国内媒体对爱滋病才有公开报导)。甘小二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他对家乡河南省爱滋病人的关注。2002年时,整个河南的艾滋病状况,还没有被政府公开承认。去采访或报导,都会被开除或者监禁。他感到自己毫无力量,他没有舍身成仁的牺牲精神,但他希望有人能关心那些艾滋病患者。

而且,他觉得这还不够,所以他通过传道人给躺在床上等死的阿水祷告,来结束影片,表达自己的愿望,就是上帝的恩典能透过教会给黑暗中的人一丝光明,使他们感到被关爱。这是甘小二作为一个基督徒的社会良心的表现。

影片在一个山青水秀的村子里拍摄,但它表现的却是心灵的荒原,正如片中《爱的奉献》这首歌所传达的──这是“心的沙漠”、这是“爱的荒原”,所以阿水一家才会出现这种悲剧。

一个半小时里,我一直沉浸在心酸、悲痛之中,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只有在传道人抱走孤儿那一刻,我心里才感觉到了一丝温暖。但这迟到的恩典,已无法让我悲哀的心灵得到慰藉。

 

张校长 vs. 传道人

这部电影里,张校长可以说是一个关键人物。是他给阿水出主意行贿法官、卖子凑钱,是他给阿水找买孩子的人家,又是他充当皮条客。当阿水向他徵求对基督教的意见时,他说基督教是迷信。这个人是农村里的知识分子,对於像阿水这样无知无识、没有主张的农民来说,他就是指点迷津的人。难怪阿水对他言听计从,把他的话奉为圭臬。

与张校长相对应的是那位传道人,他出现了4次∶第一次,是他的船驶入阿水的村子,第二次是他讲上帝赐下独生子救罪人,第三次是他讲亚伯拉罕献以撒给上帝,第四次是剧终前,他来为阿水祷告,并把阿水的儿子抱去。

甘小二曾说,传道人是《山青水秀》的真正主角。虽然传道人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十来分钟,但这话一点不错。张校长也算是主角之一,而阿水则是两个主角传递各自资讯的物件。甘小二的目的,就是要让传道人和张校长形成对比。

阿水选择了张校长的建议,不接受传道人所传的信仰。他觉得张校长是出於报恩的动机,真心想帮自己的忙,而那个传道人则像个卖膏药的江湖郎中(这是张校长误导的结果)。

事实证明,张校长所指引的路,是一条死路。张校长虽然真心想帮阿水的忙,但却正是他害死了阿水。如果不是他出的这些馊主意,阿水根本不会成为一个卖掉一切、失去儿子、赔上自己夫妇的性命,却根本换不回弟弟的“傻子”。

 

举自尘土∶死不可怕

为什麽说传道人所传的信仰,才是阿水的出路呢?《举自尘土》告诉了我们答案。

《举自尘土》讲的是农村教会圣乐队的一个姐妹小丽,她丈夫小林得了矽肺,奄奄一息,住院欠了一大笔医药费。9岁的女儿拖欠学费,被学校劝退。

小丽每天在教会排练婚礼进行曲,为一对年轻人的婚礼做准备。年轻人的婚礼完成後,小丽带丈夫出院,丈夫死於途中。小丽拉著丈夫的尸体回家,把仅有的钱给女儿盛悦交了学费。小丽明知小林必须住院输氧,为什麽还会拉小林出院?这里有一个道德问题∶小丽这算不算是杀人(有点像安乐死)?以笔者看来,这不是杀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小林继续住院,同时女儿读书也需要钱。放弃无望的治疗,只是为了保障生者,而死者也能得到解脱。小林已经信靠耶稣,他死了,灵魂可以到耶稣那里享受安息,这在小丽看来是好得无比的。所以影片的结尾,她和女儿一起向上帝谢饭。

如果小丽遇到阿水的问题时,她会如何处理?阿冲在监狱里已经听见福音,知道耶稣赦免了他的罪,小丽肯定不会去做什麽行贿的傻事了。阿冲被判处死刑,是他的肉体接受世间的审判,但他的灵魂已因著“信”而得到了上帝的拯救。圣经说“┅┅他们的肉体按著人受审判,他们的灵性却靠神活著。”(《彼得前书》4∶6)

当一个罪犯信耶稣後,肉体或受刑而死,但灵魂得救,死对他来说就不再是可怕的,而家属也会因此得到安慰。所以,西方监狱里,死刑犯临刑前,都有牧师向他布道,也聆听罪犯的忏悔。

如果阿水接受了传道人传的福音,他就不会采取行贿的手段。接下来一系列的悲剧,都能避免了。遗憾的是,他最终因无知而受害。

 

肉体战栗,灵魂平安

有评论说,甘小二的作品中,苦难不是那种毁灭性的猛然一击,而像一种慢性疾病,缓缓渗透每天琐碎的生活,是一种痛苦的延迟和放大,让人觉得自己需要依赖一种强大的支撑。这种“强大的支撑”,就是基督信仰,就是“信、望、爱”。

可惜阿水一直没有得到信仰带来的力量,所以他从头到尾活得很苦。在大学生给阿水画素描时,阿水坐得端端正正,脸上是一副尴尬的样子。甘小二把中国农民的精神状态,诠释得太逼真了。

阿水拿著卖儿子的钱,刚回到家里,就听到弟弟被枪毙的消息。他坐在台阶上,头摇摇晃晃的,再也支援不住,他完全崩溃了。当一个人没有信仰的力量时,就是再坚忍、再刚强,也可能被击垮。

小丽相比於阿水,虽然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但她自始至终都是平静的表情,甚至是面带笑容。当大家问她丈夫病情如何时,她只有一个字“中”,因为她完全信靠上帝,相信上帝会让丈夫一切都好,即使离世,也是好得无比。

她是那麽沈著,那麽镇定,不向任何人求助,只向上帝祷告。因有真实的盼望,所以丈夫死了,她也没有过度的悲伤。

甘小二说,《举自尘土》要拍摄的就是“肉体的战栗和灵魂的平安”,确实不错!

 

苦难生活──朝圣之旅

甘小二於2000年创立“第七封印”电影作业坊,准备拍7部基督教电影。他说∶“这个剧情片系列都不是福音性质的,它们一定程度上是部分中国人(8000万中国基督徒)的精神史,以及我自己的生命体验。”今天中国无数贫穷的基督徒,尽管在生活中遇到许多苦难,但心里有喜乐、有平安、有盼望。生活对他们来说,不是苦熬,而是朝圣的旅程。而甘小二自己的生命体验,主要是父亲病逝给他带来的震撼。他父亲1997年过世,临终前,他母亲为父亲祷告说∶“慈爱的天父,要是他在人世间的使命已经完成,就请你把他带走吧,我把他交托给你了。”那一刻他感到强烈的震动,这些话语是如此爱意温厚,如此笃定,是他接触过的中国文化里没有的。

在父亲的追思礼拜上,来了一群弟兄姊妹。他们排著队,整整齐齐地,在一个指挥带领下唱赞美诗。他大受安慰,因为这些人传递给所有人一个资讯──肉身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

於是,他成了一名基督徒,并且,“突然感到一切都很好”。人生的苦难,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也有不同的结果。这取决於人面对苦难的态度,取决於各人的信念。

甘小二的两部电影,讲的是虚构的故事,已经让我们唏嘘不已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真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会怎麽做?我们会像谁呢?

 

作者现住温州。

原载于OC105期

从《山青水秀》到《举自尘土》 (文/吴迦勒)


国内基督徒导演甘小二拍了两部电影,一部是2002年拍的《山青水秀》,另一部是2005年拍的《举自尘土》。《山清水秀》获得2003年第22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入围第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2004年在第3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主打故事片”单元中展映,同年成为第4届新加坡亚洲电影论坛的开幕电影。

《举自尘土》2007年在第36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狂飙突进”类别进行世界首映,同年获得第4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特别奖。两部电影都是反映大陆农村因贫困造成的苦难问题,同时也都提到了基督信仰。只是,《山青水秀》仅仅提出问题──信仰对於人如何面对苦难,到底有没有作用,就嘎然而止(因为电影中的人物阿水,临终时才接受信仰,信仰对他来说,已没有今生的意义)。而《举自尘土》则告诉观众,信仰对於穷人的今生、死後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举自尘土》是《山青水秀》的续集。

山青水秀──爱的荒原

《山青水秀》讲的是,农民阿水家境贫困,弟弟阿冲抢劫被逮捕,可能会判死刑。阿水听从了张校长的建议,要向法官行贿。为了筹集2万元钱,他根据张校长的安排,叫妻子生孩子卖钱,又典当妻子,自己也卖血。

当他拿到足够的钱时,弟弟还是因严打被枪毙了。他则感染上了爱滋病。妻子挑炭时溺水身亡。卖掉的孩子被警方解救回家,却成了孤儿,最後被传道人收留。
这部电影涉及卖血得爱滋病的敏感社会问题(直到拍完一年後,国内媒体对爱滋病才有公开报导)。甘小二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表达他对家乡河南省爱滋病人的关注。2002年时,整个河南的艾滋病状况,还没有被政府公开承认。去采访或报导,都会被开除或者监禁。他感到自己毫无力量,他没有舍身成仁的牺牲精神,但他希望有人能关心那些艾滋病患者。

而且,他觉得这还不够,所以他通过传道人给躺在床上等死的阿水祷告,来结束影片,表达自己的愿望,就是上帝的恩典能透过教会给黑暗中的人一丝光明,使他们感到被关爱。这是甘小二作为一个基督徒的社会良心的表现。

影片在一个山青水秀的村子里拍摄,但它表现的却是心灵的荒原,正如片中《爱的奉献》这首歌所传达的──这是“心的沙漠”、这是“爱的荒原”,所以阿水一家才会出现这种悲剧。

一个半小时里,我一直沉浸在心酸、悲痛之中,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只有在传道人抱走孤儿那一刻,我心里才感觉到了一丝温暖。但这迟到的恩典,已无法让我悲哀的心灵得到慰藉。

张校长 vs. 传道人

这部电影里,张校长可以说是一个关键人物。是他给阿水出主意行贿法官、卖子凑钱,是他给阿水找买孩子的人家,又是他充当皮条客。当阿水向他徵求对基督教的意见时,他说基督教是迷信。这个人是农村里的知识分子,对於像阿水这样无知无识、没有主张的农民来说,他就是指点迷津的人。难怪阿水对他言听计从,把他的话奉为圭臬。

与张校长相对应的是那位传道人,他出现了4次∶第一次,是他的船驶入阿水的村子,第二次是他讲上帝赐下独生子救罪人,第三次是他讲亚伯拉罕献以撒给上帝,第四次是剧终前,他来为阿水祷告,并把阿水的儿子抱去。
甘小二曾说,传道人是《山青水秀》的真正主角。虽然传道人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十来分钟,但这话一点不错。张校长也算是主角之一,而阿水则是两个主角传递各自资讯的物件。甘小二的目的,就是要让传道人和张校长形成对比。

阿水选择了张校长的建议,不接受传道人所传的信仰。他觉得张校长是出於报恩的动机,真心想帮自己的忙,而那个传道人则像个卖膏药的江湖郎中(这是张校长误导的结果)。

事实证明,张校长所指引的路,是一条死路。张校长虽然真心想帮阿水的忙,但却正是他害死了阿水。如果不是他出的这些馊主意,阿水根本不会成为一个卖掉一切、失去儿子、赔上自己夫妇的性命,却根本换不回弟弟的“傻子”。

举自尘土∶死不可怕

为什麽说传道人所传的信仰,才是阿水的出路呢?《举自尘土》告诉了我们答案。
《举自尘土》讲的是农村教会圣乐队的一个姐妹小丽,她丈夫小林得了矽肺,奄奄一息,住院欠了一大笔医药费。9岁的女儿拖欠学费,被学校劝退。

小丽每天在教会排练婚礼进行曲,为一对年轻人的婚礼做准备。年轻人的婚礼完成後,小丽带丈夫出院,丈夫死於途中。小丽拉著丈夫的尸体回家,把仅有的钱给女儿盛悦交了学费。小丽明知小林必须住院输氧,为什麽还会拉小林出院?这里有一个道德问题∶小丽这算不算是杀人(有点像安乐死)?以笔者看来,这不是杀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小林继续住院,同时女儿读书也需要钱。放弃无望的治疗,只是为了保障生者,而死者也能得到解脱。小林已经信靠耶稣,他死了,灵魂可以到耶稣那里享受安息,这在小丽看来是好得无比的。所以影片的结尾,她和女儿一起向上帝谢饭。

如果小丽遇到阿水的问题时,她会如何处理?阿冲在监狱里已经听见福音,知道耶稣赦免了他的罪,小丽肯定不会去做什麽行贿的傻事了。阿冲被判处死刑,是他的肉体接受世间的审判,但他的灵魂已因著“信”而得到了上帝的拯救。圣经说“┅┅他们的肉体按著人受审判,他们的灵性却靠神活著。”(《彼得前书》4∶6)

当一个罪犯信耶稣後,肉体或受刑而死,但灵魂得救,死对他来说就不再是可怕的,而家属也会因此得到安慰。所以,西方监狱里,死刑犯临刑前,都有牧师向他布道,也聆听罪犯的忏悔。
如果阿水接受了传道人传的福音,他就不会采取行贿的手段。接下来一系列的悲剧,都能避免了。遗憾的是,他最终因无知而受害。

肉体战栗,灵魂平安

有评论说,甘小二的作品中,苦难不是那种毁灭性的猛然一击,而像一种慢性疾病,缓缓渗透每天琐碎的生活,是一种痛苦的延迟和放大,让人觉得自己需要依赖一种强大的支撑。这种“强大的支撑”,就是基督信仰,就是“信、望、爱”。

可惜阿水一直没有得到信仰带来的力量,所以他从头到尾活得很苦。在大学生给阿水画素描时,阿水坐得端端正正,脸上是一副尴尬的样子。甘小二把中国农民的精神状态,诠释得太逼真了。

阿水拿著卖儿子的钱,刚回到家里,就听到弟弟被枪毙的消息。他坐在台阶上,头摇摇晃晃的,再也支援不住,他完全崩溃了。当一个人没有信仰的力量时,就是再坚忍、再刚强,也可能被击垮。

小丽相比於阿水,虽然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但她自始至终都是平静的表情,甚至是面带笑容。当大家问她丈夫病情如何时,她只有一个字“中”,因为她完全信靠上帝,相信上帝会让丈夫一切都好,即使离世,也是好得无比。

她是那麽沈著,那麽镇定,不向任何人求助,只向上帝祷告。因有真实的盼望,所以丈夫死了,她也没有过度的悲伤。

甘小二说,《举自尘土》要拍摄的就是“肉体的战栗和灵魂的平安”,确实不错!

苦难生活──朝圣之旅

甘小二於2000年创立“第七封印”电影作业坊,准备拍7部基督教电影。他说∶“这个剧情片系列都不是福音性质的,它们一定程度上是部分中国人(8000万中国基督徒)的精神史,以及我自己的生命体验。”今天中国无数贫穷的基督徒,尽管在生活中遇到许多苦难,但心里有喜乐、有平安、有盼望。生活对他们来说,不是苦熬,而是朝圣的旅程。而甘小二自己的生命体验,主要是父亲病逝给他带来的震撼。他父亲1997年过世,临终前,他母亲为父亲祷告说∶“慈爱的天父,要是他在人世间的使命已经完成,就请你把他带走吧,我把他交托给你了。”那一刻他感到强烈的震动,这些话语是如此爱意温厚,如此笃定,是他接触过的中国文化里没有的。

在父亲的追思礼拜上,来了一群弟兄姊妹。他们排著队,整整齐齐地,在一个指挥带领下唱赞美诗。他大受安慰,因为这些人传递给所有人一个资讯──肉身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於是,他成了一名基督徒,并且,“突然感到一切都很好”。人生的苦难,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也有不同的结果。这取决於人面对苦难的态度,取决於各人的信念。
甘小二的两部电影,讲的是虚构的故事,已经让我们唏嘘不已了。如果有一天,我们真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会怎麽做?我们会像谁呢?

作者现住温州。

原载于OC105期(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