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生活中,波澜不惊,正是这淡如白水的日子,让我们的心很难感受到生活背后的喜悦,仿佛一切都是一种常态。当生活遭受突变,更难以感恩和积极地面对。我们如何才有真正的感恩呢?
文/雷鸣
在没有去天津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但是,直到在天津生活了半年多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感恩。
博士毕业多年,我一直生活在北京,在事业单位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舒适的居住环境。但是,妻子因为上帝的呼召,开始全时间事奉,而她服侍的教会在天津。这使我面临一个选择:去天津还是留下来。作为一个基督徒,这么重要的决定,我显然需要明白上帝的带领。祷告数月后,上帝感动我的心,让我知道去天津是他的心意。于是,我欢喜快乐选择顺服。但是,当我真的来到天津之后,内心的喜乐却化为了苦涩。人就是这么有限,当现实与理想激烈碰撞,内心往往会被失望、无奈和痛苦所充斥。
选择离开北京,需要放弃一切,面对前方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和教会,对我而言,全部都是崭新的,一切从零开始,艰难可想而知。此时的我,实在无法感恩,心很烦躁,没有方向,也没有任何办法。
可是,我知道上帝不会错。那段日子,虽然很痛苦,却对上帝没有任何埋怨,因我知道他是可靠的。我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使我深深确信这一点。我不想在还没有看到最终结果的时候,就对上帝满腹牢骚。因为这种事情,我以前已经干得太多:最后每次都是满面羞愧地来到上帝面前,对他说,我又错怪你了。我想从这一次开始,有个不一样的选择和结果:不快的经历可以变为对上帝满满的感恩。
所以,当我祷告上帝的时候,我就诚实地对他说:“虽然我一点也不快乐,但是我知道在你毫无不义。你爱我,哪怕最微小的事情,都为你所考量和精心挑选,都是与我有益,我相信你的每一个带领都是美好的。虽然,我现在还看不到究竟美在哪里。但是,我愿意选择相信你,我感谢你!我也相信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最美的。只是求主帮助我,因我真是软弱,我已经走不动了,求你带领我飞越这次艰难,超越这次痛苦,使我的愁烦可以化为喜乐。”
当我选择相信上帝的时候,环境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但是眼光改变了,内心的烦躁和不安也消减了很多,特别是在祷告的时候,会让我完全放松下来,安歇在上帝的怀抱中,就像喝足了奶水,酣睡母怀的娇儿一样,无忧无虑。但是,结束祷告,回到现实,平静的心会再次被激动、烦扰,使原本安稳的心甚至反弹到一个新的高度,以至于内心像有一个困兽在不断嘶吼咆哮着。这种消极的影响,导致我对生活的态度是畸形的,非常不积极、冷漠,甚至是封闭的,而一旦敞开,就是牢骚满腹。
现在回想起来,一方面,感觉自己真是好笑,像个怨妇一样。另一方面,这段灰暗经历也使我心生感叹:生活真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家伙,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回应它,它就以什么样的态度回应你,斤斤计较,毫不妥协。就如英国作家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所言:“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只是当时并没有如此感悟,直到有一次查考《出埃及记》,我被上帝的话语光照和改变。我难道要一直活在灰暗当中吗?我一直自诩自己是相信上帝的,可是我这样消极,哪里体现对上帝的信心呢?我岂不是自欺欺人吗?正如圣经中一句振聋发聩的经文所言:“虚浮的人哪,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雅各书》2:20)
从那次查考圣经的课程之后,我开始调整我的态度。既然感谢上帝,理所应当以感恩的态度来面对一切。
我不再以挑剔和比较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人、事、物,我开始尝试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我开始敞开自己,努力去关心别人。当然,这种转变更多是体现在态度上的,行为层面依然还是相对落后。不过,从态度到行为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当我如此改变的时候,很自然的,我收获了很多善意的回馈,使原本冰冷自闭的心灵,逐渐被来自弟兄姐妹关心的一言一行消融如蜡。
只是,不论选择也好,态度也罢,如果离开信仰,感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口号,或是个永远不会真正意义上去践行的心愿。因为我是毫无实践能力的,软弱如附骨之疽随时窥伺着,使一切试图付之实践的感恩尝试,统统化为泡影。从这个角度来说,信仰是感恩的动力,至少对我来说的确如此。
很多时候,环境并不总是如人所愿,而这时,挑战的往往是人性最丑陋的一面。按着本性而言,面对人、事、物的刺激,最本能的反应就是防御、抗争和反击,或者优雅一点,就是忍之、让之、由之、避之、耐之……最后的结果就是将其禁闭在心门之外,永远别想再走入我的内心,以礼貌而不失体面的冷漠,将一切可能伤害到自己的人、事、物,幽禁在人心的荒漠之中。没有信仰,这就是我最真实的反应和心路历程。
但是,感谢上帝,每一次受到伤害或面对挫折,上帝的爱总会在灰心失望淹没我之前,使我得到爱的医治,力量重新得以复原,甚至更胜往昔。或许这就是所谓的越挫越勇。所以,当感恩浸过信仰之后,总是会带着一种别样的超越,甚至让人不可思议。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从小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14岁时,他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由于声音好,他被丹麦皇家剧院雇佣,但不久后嗓子却坏了,并且失业。
据记载,安徒生起初在剧院里被当作一个疯子,受到冷落,甚至差点饿死。这样的人生境遇,实在很难感恩。但,事实恰恰相反,即使在哥本哈根四处无着落,在别人的攻击和嘲笑中,他也总是对人的善意和真诚极为敏锐。他又确实是在别人的慈善资助下读书上大学的,所以内心时时充满了感激和希望,从不把别人的善意当作理所当然,而是当成上帝的礼物来接受,并心怀感恩:“我觉得我是个走运的孩子,几乎人人都对我充满了爱并且以赤诚相待,使我很少丧失对人性的信心。我感到从皇族到最穷的农民,都有高尚的人心在跳动。生活是乐事,对人类充满信心,以及公开地信仰上帝更是乐事!”
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安徒生的信仰,使他的感恩与世迥异。这也正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效法的目标。当然,这并非是说我已经完全了,毕竟信仰通常是贯穿生活的各个部分。目前,这一理想状态,对于仍在路途中的我来说,差距依然巨大,但是我相信:“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4:13)
本文首发OC微信平台,版权属OC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