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何处无亲情——谢得人夫妇和英国明道中文图书馆

 

 

 

文/苏文峰

 

 

 

(一)在英国十几所大学附近,竟有中文图书馆

 

1993年9月,英国大地已是秋色渐浓的季节,笔者在英国中部大城Manchester的郊外,一幢红色的西式小屋里,见到了一对英国夫妇——Douglas and Rosie。尽管Douglas的中文不够地道,他却有个地道的中文名字:谢得人,并且办了个地道的中文图书馆,馆名也是极中国化的——明道中文图书馆。

谢得人是旅英中国学生学者熟知的朋友,他们夫妇创办的明道中文图书馆分散在全英10几所主要大学附近的英国基督徒家庭,当地的中国学生学者可以就近借到免费的中文福音书刊。

明道中文图书馆经费有限,藏书也不多,它甚至不及一个普通小学校的藏书量。可是,在中文书刊极少的英国,这分散在十几处的小小家庭图书馆还是很吸引中国学人的。自1991年该馆创办以来,已经有愈来愈多的中国人通过这小小的图书馆接触到基督信仰。笔者在英国逗留期间曾遇到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访问学者和公派留学生,他们从谢得人夫妇身上和明道中文图书馆中初次获得了对福音的认识,许多人也是第一次在这里看到了《海外校园》杂志。

在笔者的观察中,谢得人夫妇不是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笔下所描述的那种“不轻易开口笑”的英国人。他们质朴、热情,犹如一对热爱土地的农人。他们捧着一颗单纯的爱心在上帝分给他们的禾田里耕耘、播种。他们心里怀着盼望:一本好的福音书刊加上一份真诚关怀的爱心,或许就可以拯救一个失丧的灵魂。

人间还有什么比灵魂更宝贵呢?所以,他们舍得把自己的爱心、时间、明道中文图书馆,以及他们那幢红色小房子连同他们所有的财产全部向中国学生学者开放。

 

 

(二)小红屋里的亲情,令人留恋

 

9月底的Manchester已经有秋日的初寒了,可是谢得人家那幢小红房子周围依旧暖暖地漾着一片绿荫,一些叫不出名儿的红色小花将庭前屋后点缀得热热闹闹。那是一个不算特别漂亮却叫人一眼就喜欢的地方,坐在屋后的小庭院里,喝杯咖啡,聊会儿家常一定是种叫人留恋的意境。我在那幢小红房子里住了两天,两天中几乎没有闲暇来体验那样的意境,但我知道那一定是很美好、很温馨的,我知道许多中国学生学者在周末的时候有过这种体验。

谢得人夫妇给我看过一些照片,那是他们与中国学生学者共度周末的纪念。有的是在海边,有的在郊外的花园,也有的是以这种红房子和后面的庭院为背景的,他们如数家珍般地向我讲述他们和中国朋友之间的小故事,那神情就像谈论自己的亲人。

周末的时候,谢得人家总是很热闹的,Manchester的中国朋友喜欢到郊外的这幢小红房子里聚聚。远离家乡的人在这里可以找到家的感觉。红房子附近的草坪是孩子们喜欢玩耍的地方,太阳朗朗地照着的时候,小男孩可以在草坪上踢足球、翻跟斗、看蚂蚁搬家;小女孩可以采花儿,捉蝴蝶或者编一些她们长大了就编不出来的故事……这些中国孩子在英国与父母一起“洋插队”,大多住在简陋的市区公寓里,周末的谢得人爷爷家对他们来说或许就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其中的妙趣自然是成人难以领略的。当然,更有趣的是坐着谢得人爷爷的Van去郊外或海边野餐。谢得人是个极称职的导游和司机,他太太的蛋糕和各式西点也烤得令人叫绝。这对夫妇在周末的时候总能让这些中国客人乐得忘记想家。

大多数旅英中国学生学者没有汽车,谢得人的Van就成了他们周末郊游的专车。当然,平时若去超级市场大批采购,或者在那儿捡到了旧家具,也只有谢得人的汽车可以帮忙。为了给中国朋友做更称职的“运输队长”,谢得人在他的Van上装了个roof rack(行李架),他对这项“兼职”似乎很有兴致,他乐呵呵地在写信时向他的英国教友谈到:“It’s great fun and much appreciated!”

谢得人夫妇不是英国的“雷锋”,他们为中国学生学者所做的不仅限于物质上的帮助。他们知道,若不以启迪别人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为目标,那么,任何有形的关怀于别人却只能是暂时的益处了。

 

 

(三)在英国西部一个小城,她圆了母亲半世纪来的寻亲梦

 

或许因为大部分中国学生学者住在环境较差的市区公寓里,他们一般不喜欢邀请英国人到家里作客,但对谢得人夫妇则例外。我在英国逗留期间曾随谢得人拜访过几个中国学者的家庭,谢得人是他们可以推心置腹倾心交谈的朋友。从谢得人夫妇身上他们可以感受到超越血缘、也超越种族的“亲情”。

在一对中年夫妇家里,我听到一个英国寻亲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谢得人,但主人在向我叙说这段故事的时候,首先感谢的是谢得人。

为了尊重当事者的意愿,在此我避开他们的真实姓名。

1916年山西太原的街道上,有位英国宣教护士Annie Elizabeth Rossiter小姐见到一位临盆的中国人产妇,Rossiter小姐为这位产妇做了接生。新生的婴儿是个女孩,产妇不愿意要这个女儿,于是Rossiter小姐决定领养。她给孩子起了个意味深长的名字——真爱。

小真爱在Rossiter的抚养下长大了。

1937年,真爱准备入大学时,抗战爆发,战乱中这对母女失散了。真爱自己读完了大学,后来结了婚,有了女儿。可是她念念难忘她的英国养母,不知她此时被关进集中营或已回国。抗战后,她曾设法寻找养母,却没有找到。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真爱的寻亲梦一直难圆。

真爱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一位北京的教授,她随丈夫到加拿大陪读时,曾帮母亲打听过那位Rossiter的下落,但没有一点进展。

已经做了外婆的真爱渴望知道养母的消息,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亲情并没有被岁月冲淡。真爱是个基督徒,她明白养母为一个中国弃婴所付出的不仅仅是一点点母爱。

真爱的女婿后来到了英国的Manchester做研究工作,真爱的女儿在Manchester参加了谢得人夫妇创办的英文查经班,她把这个故事告诉了谢得人,于是寻亲工作再度开始了。

谢得人多方打听,终于得知英国的浸信差会(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曾在太原设立医院,当年与Rossiter小姐同在太原博爱医院工作的Madge女士仍健在。从她那儿他们得到了Rossiter的确切消息。Rossiter已返回英国,由宣教工作退休后曾住在英国西部海岸一个名叫Wester Super-Mare的小城,1964年9月30日去世,安葬在那座小城里。

真爱的女儿一家坐着谢得人的车,从中部赶到西岸的小城,找到了Rossiter的墓地,他们为母亲买了鲜花敬献在Rossiter墓前的十字架下。

93年8月18日,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墓前芳草菲菲,墓碑上的十字架环绕着一个大圆,那是象征着Rossiter的真爱情怀还是象征着她所走过的旅程?这位Rossiter曾经背着爱的十字架从地球的西边走到东边。她不仅收养了一个弃婴,她也帮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找到了灵魂的家,找到了人与神之间的亲情。

谢得人帮助真爱了却了悬在心上半个多世纪的夙愿,他也给远在天堂的Rossiter莫大的安慰;因为,他今天也正背着爱的十字架在英国的土地上关怀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他与妻子也正在为上帝寻找神人之间那些失丧的亲情。(宁子整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