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投毒”的野兽时代?/亚萨

 

 

 

文/亚萨

 

 

 

中国人对食物有著近乎宗教虔诚的热爱。孔子以食物是否讲究,作为衡量斋祭是否诚心的重要标志。俗语“民以食为天”,则将食物高举到神明的地位。

一位对中国文化做过深入研究的美国传道士,亚瑟·亨·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对中国人的烹饪技术之熟练、食材取用之广泛,深为感叹。随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出国门,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输至全世界。遍布全球的中国餐馆,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识。

 

 

食品安全丑闻不断

 

然而,一个对食物如此看重的国家,近些年来,却不断曝出食品安全丑闻。从蔬菜到水果到肉类,从食材到调料到成品,从主食到小吃,无不涉及,如∶甲醇勾兑酒、毒牛奶、增白剂面粉、地沟油、硫磺生姜、尿素豆芽、苏丹红鸭蛋、避孕药鱼、双氧水鸭肉烤串、瘦肉精、牛肉膏、膨大剂西瓜、“皮鞋”优酪乳、白蜡油大米、染色馒头、毒蜜饯……

其中,影响格外恶劣的,是“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仅以涉案的中心企业三鹿奶粉为例,截止2009年初,三鹿牌奶粉已经导致1,253名儿童出现肾结石,其中6名死亡。潜在的受害婴儿则可能超过3万人(新华网,2008-9-13)。而且,随著法院裁定之锤落下,三鹿集团公司破产,对普通债权的清偿率为“零”,可怜的“结石宝宝”再也没有希望从三鹿那里得到民事赔偿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问∶我们还能吃什麽?这个社会到底怎麽了?我们究竟是生活在“仁爱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文明古国,还是“相互投毒”的野兽时代?

据《世界日报》报导,路透与艾普索斯(Reuters/Ipsos)针对23个国家,24,000名受访者,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报告指出,中、日、韩3国人民最看重钱。这3国皆有84的受访者表示,在金融危机後,他们更重视金钱的价值。在中国与韩国,各有69的受访者认为金钱代表成功。在印度与日本,则分别有67与63,在美国,仅有33的人视金钱为成功的象徵,远远低於中国。

这则调查报告,与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吗?有!假冒伪劣食品的泛滥,与拜金主义思潮盛行,这二者,可谓如影随行。为什麽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假冒伪劣泛滥的原因

 

首先来分析一下,如今假冒伪劣食品泛滥的主要原因。前文提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以它为基础性样本∶

原因一∶评判标准单一。这个因素的影响非常明显。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食品监管部门多年来仅仅用“含氮量”这个单一指标,进行奶粉蛋白质含量检测。而三聚氰胺含氮量相对很高,添加一点进去,马上提高了“蛋白质”的检测值。一些劣质产品,因此轻松蒙混过关。

原因二∶廉价。所有的假冒伪劣产品能流行,都是因为成本低廉,不然造假者就得不偿失了。人造海蜇丝自然比真的海蜇丝便宜,“鸭肉羊肉串”自然比真羊肉串便宜……廉价的三鹿奶粉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就是佐证。人们喜欢廉价。

原因三∶毒害一般是慢性的。三聚氰胺是无色无味的,毒害是慢性的,对人的危害不会马上显现出来(当然,对於婴儿就不一样了),所以,人们未能及时发觉和重视。

福马林火锅、地沟油等等,也是如此。

没有人会故意将致死的毒物吃进去,但大多数人,的确有一种模糊的侥幸心理∶没有说的那麽夸张吧?

 

 

拜金主义和“成功学”

 

再来看看拜金主义。所谓拜金主义,通俗定义为∶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古代的中国人,一向羞於谈论钱财,所谓“君子不言利”。商人喜欢被称为“儒商”,以显示自己并非“满身铜臭味”。即使到了现代中国社会,张嘴就谈钱的人,仿佛也上不了台面。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拜金主义通过什麽途径攫取了国人的心,使得如此多的人为了金钱不惜违法犯罪、伤害他人?

一个客观的原因,是社会的变迁。金钱的作用,是随著交易的发展而放大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是生活的保障和财富的标;在凡物需要购买的商品社会,金钱是所有生产和服务进行交换的媒介,自然也就成了财富的标。

即便如此,也不能顺理成章地解释,今人为何到了为金钱不择手段的地步。毕竟,多年来中国文化不是一直教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吗?

微妙正在这里!拜金主义在新时代生了一个衣貌光鲜儿子∶成功学。

成功是个好词,意味著幸福、成就、富足┅┅谁不想成功?所以“成功学”让人无法抗拒。问题是,“成功学”名副其实麽?怎样算是成功?成功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什麽途径达到的成功,才是健康、正当、持久的?

仔细分析,现今的“成功学”,与“假冒伪劣产品”的确存在惊人的相似∶

 

相似一∶指标非常单一

在成功学开创人物拿破仑·希尔的著作里,虽然表面有冠冕堂皇的挂饰,但书中选取的案例,基本上都是“超级富豪”的成功故事。其暗地传递的思想,即“成功”=“致富”。

如果说拿破仑·希尔还比较含蓄,自他以降,成功学书籍的金钱崇拜导向更加露骨,比如,告诉你如何在短时间内成为百万富翁等等。

我们需要思考∶把金钱当做成功的唯一标准,合理吗?比如说,踏实工作、照顾家庭,乐於助人,虽未大富大贵,但活得感恩满足,算不算成功?一辈子甘心坐冷板凳研究学问,但未带来商业上的回报,算不算成功?

 

相似二∶很廉价

成功学假定∶获得成功就如同实验室里的化学反应一样,只要将A与B(可能还有C,D┅┅)放在一起,就肯定能产生“成功”。这些A、B元素是从众多成功人士的经历中归纳出来的共同点,只要你这样做了,必然能成功!

成功学很讨巧地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实质上,不过是想用假科学的方法,廉价、大量地生产“成功人士”。这是很危险的。我们不该忘记古老的谚语里包含的常识与智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财富并不容易到手,除了个人努力外,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因素,是未知的、不可控的—— 称为“运气”、“机会”、“天命”的东西。

圣经《传道书》优美而准确地揭示了这一点∶“┅┅快跑的未必能嬴;力战的未必能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传道书》9∶11)

 

相似三∶危害不易马上发现

成功学的显明的一面,是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如“17条定律”(注)。这些道理,基本上是不会被人驳倒的,因而成了成功学的挡箭牌,也是成功学能登上大雅之堂的“礼服”。

然而仔细思考这些定律,只不过是一些规条而已,是有些道理,但不足以使一个“不成功”的人完成向“成功”的转变。不过,在许多铺垫和煽惑下,人自然而然会问∶这些定律我做不来怎麽办?有没有捷径?於是,成功学隐藏的一面,就巧妙地推销至读者面前∶如何运用意念、默想和潜意识等等。

这正是成功学危险的地方!短期内,成功学那套方法很鼓舞人心,但长期而言,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

“成功学”有一点是成功的∶它能成功地将学员变成偏执狂(虽然不一定能让学员致富)。对成功学做过很深研究的郑建生博士指出∶“学员会慢慢地接受一套自我中心的世界观,大量采用‘非黑即白’的分类,绝对化的逻辑,鼓吹神奇的想法,课程强调情感,排斥批判性的理性思维。结果,除非那人已经拥有一个良好的世界观及处世技巧,否则,在飙升的期望和现实世界的难变之间,难以调和其间的矛盾。因此在心理上获得持久进步的机会十分微少,甚至可能引来心理伤害。”

 

 

我们该信什么?

 

从我们该吃什么?到我们该信什麽?如今的每个中国人,都在问这个问题。单看我们自己,力量微小,影响有限,也不知从何著手回答这个问题。当我们目光转向上帝,才发现上帝早就赐给我们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圣经里赫然写道∶“人活著,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马太福音》4∶4)

我们活著,需要健康的食物。然而这不是全部。我们的心灵,更需要健康的“食物”——不是拜金主义的成功学,而是上帝。

 

注∶

成功的17条定律∶1、积极的心态。2、明确的目标。3、多走些路。4、正确的思考方法。5、高度的自制力。6、培养领导才能。7、建立自信心。8、迷人的个性。9、创新致胜。10、充满热诚。11、专心致志。12、富有合作精神。13、正确看待失败。14、永保进取心。15、合理安排时间和金钱。16、保持身心健康。17、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现居北京。

本文选自《海外校园》116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