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成长,孩子才能成长

在戒毒所经历的许多极端事例,让我反思如何成为好父母,才能祝福孩子。

文 / 蓝星

儿女是耶和华赐给我们的产业。那发自心底的爱,让我们对待孩子,都经历过“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下来”的小心翼翼。

带着伤害的爱

我们总想毫无保留地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但由于自身的限制,我们想给出最好的支持时,却常常包含着对孩子的伤害。最可怕的是,我们无法意识到这点,反而坚持不懈地用自己含有伤害的爱,努力地“爱”他们,也持续地伤害他们。

我们的爱可能成为孩子的枷锁,我们的视野可能成为孩子的禁锢,我们不健康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和处理方式,甚至我们心中的偶像,都会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耳濡目染地影响孩子。我们的担心焦虑、不安全感都会像病毒一样,毒害我们的孩子。

2015年,人生的困惑把我带进神学院,攻读心理咨询硕士。在4年的学习中,激发了我许多的思考,尤其在实习阶段服务戒毒所的单亲母亲和孩子一年。那些妈妈们,因为精神药物和戒毒药物的影响,情绪麻木。在思想迟钝的境况中,她们看不到孩子们的需要,让我好心痛。

在为她们提供咨询帮助中,我看到在缺爱和不安全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许多行为与情绪上的问题。我永远忘不了一个黑人小女孩,每次见到我的时候都会张开双臂,用渴求的眼光看着我,希望我抱抱她;我也忘不了她依偎在我怀中,感到被爱被呵护时的表情。我会隐隐担心,缺爱的她长大后可能会因为没有爱在心里而缺失自信,以至迷失在不当的亲密关系中。

在戒毒所经历的许多极端事例,让我反思如何成为好父母,才能祝福孩子;在做咨询的过程中,我也在祷告中思考父母如何影响我的咨商对象。

基于保密原则,我无法分享遇到的案例,但我祈求上帝给我勇气,把自己放在手术台上,以一个女儿与母亲的身份剖析自己,既不怕暴露自己的软弱和罪,也祈求上帝,让我可以借着“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合适地梳理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的,以祝福读此文的为人父母者。

找到伤害的根源

依恋理论是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特别是在3岁之前的儿童,需要和父母或照顾他的人,建立安全亲密的关系。如果没有给孩子这样的安全关系、安全空间,孩子很难长成具有健全个人特质的成年人。鲍尔比认为,依恋关系是构成儿童“内在工作模式”的核心因素,对人际关系、行为动机,影响很大。进一步的研究,从依恋关系可解释为何人具有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混合型等特质的行为模式。

依照依恋理论,我认为自己是偏向安全型,但也同时具有焦虑型:我会肯定自己,也会认可身边的人;我能给我依恋的人空间,不会让我亲密的人因我过度的依恋而抓狂,但是我也有比较敏感、难于应对的地方。这与我儿时的经历、和父母的依恋关系密不可分。

我有一个大我6岁的姐姐和一个小我5岁的弟弟,是三明治中的夹层,并感觉妈妈喜欢姐姐和弟弟多一些。

大概是我七八岁的时候,一次,妈妈分零食给我们三人。姐姐、弟弟分得多,令我感到很伤心,因此对妈妈说:“你就是偏心,我不稀罕你给的零食,你拿走吧。”说完,我躲到一边。妈妈试图说服我,让我接受她分给我的那份,同时嘴里反驳,说她没有偏心,不停地为自己辩护。

我没有接受妈妈给我的零食,她就把零食给了姐姐和弟弟。这使得躲在一边的我更加伤心。当妈妈想接近、安慰我时,我拒绝和回避她,并告诉她:“我不想和你说话。”只因为最深处想被爱、被公平对待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又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的我,变成了刺猬——用话语伤害妈妈:“你就是偏心”“我不想和你说话”以及拒人千里的态度。

虽然只记得这一件事,但是长期以来,妈妈的偏心造成了我在亲密关系中的过度敏感,不健康的内在模式使我无法适当地表达在冲突中的情绪和需求。比方说,在我和先生的关系中,当我感觉自己不被爱、不被在乎的时候,我会变成一只刺猬;当我先生试图接近我,修复关系时,我会告诉他:“离我远点,我不想和你讲话!”我也会在愤怒和伤心中说伤害他的话。这种行为模式也会发生在我和好朋友之间,影响我的人际关系。

我被这种不健康的内在工作模式禁锢、捆绑,也对自己的孩子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我常常到上帝面前认罪,渴慕改变,但突发的情绪,仍从潜意识里不知不觉地操控我,让我无法自拔。

努力突破禁锢

人的心里多半有痛点。当痛点被触碰的时候,我们会失去控制,就像身体上的伤口被碰触时,会失控喊叫一样。即使事后感觉羞愧,到上帝面前认罪,但是,当事情再次发生的时候,我们仍会失控,陷入被禁锢的循环中。找到自己的痛点,在上帝的爱中被医治,会使我们和上帝之间的认罪、祷告更具体,拉近我们和上帝的关系,也会帮助我们跳出禁锢的死循环。

我依然记得,经过多年的挣扎和学习,认清自己心里的深层需求后,在祷告中,我感受到上帝无条件的爱和接纳。那一刻,心结被打开,我体验到与上帝亲密交往的甘美。缺失的爱终于找回来了,当冲突再次发生时,原来的痛点没有了,我的情绪表达开始顺畅。当我借依恋理论进行祷告反省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做事的行为动机,来自于渴慕被母亲所认可。

我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从本科到研究生,始终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工作后,更加努力,30岁刚出头,就已经在大专院校担任系副主任。后来,为了夫妻团聚,我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当时,科大被称为通向美国的跳板。我就不甘示弱,顺应潮流,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到美国读博。

读博第2年,我在一间保险公司找到了在美国第一份也是唯一的工作。那时,我不但是全时间读书,在学校教计算机编程课程,同时还要兼顾一份全职工作。工作职位则从最初的电脑程序员,到团队核心技术骨干,一直做到项目经理。2015年,我进入神学院学习心理咨询,再次启动全职工作加全时间上学的生活模式,成为今天的我。

潜意识里,我努力向上,最开始是想得到妈妈的认可和爱;慢慢地,这想得到周边人的认可,成为了我做事的动机。心理需求加上内在动机,把我固化成一个不会休息的人。我的生活永远是紧张和繁忙的,也缺少生活情趣。比如,我不喜欢养花,觉得养花浪费时间;我不会装饰房间,喜欢一切从简。用我先生的话说:“你似乎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

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上帝的爱使我可以停下来欣赏他创造的美好,使我可以静下来聆听他的声音,回应他的呼召,顺应他给我的感动。心灵深处的反思,帮助我把生命与上帝相联,为上帝而活,让我最终放下自己,开始全职服侍,过一种不再为荣耀自己而单单荣耀上帝的生活。

认罪必得医治

圣经说:“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诗篇》139:14)

我们是上帝奇妙的创造,我们的心有太多的维度,因此我们常常体察不到在千丝万缕的思绪中,有哪些是需要对付的罪。深层的认知自我,可让我们能更深地了解自己的罪,帮助我们来到上帝面前,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认罪悔改,从而得到真正的医治。

经历多年的挣扎,我多次为自己缺少爱心、忍耐,发脾气感到羞愧,也为自己的工作狂状态感觉无助;在教会服侍,隐隐的也想得人的称赞,为此我也很羞愧。但借着祷告,对自我心理需求的认识,对自己行为动机的了解,能更经历上帝深层的医治,让我的生命得到突破。

盼望我对自己生命的剖析,也能帮助你去思考自己心灵上的痛点,找到心灵的深度需求,从而到耶稣基督那里,在他的爱和包容中医治自己。靠上帝的智慧,让灵命更加成熟,自己更健康,成为孩子的祝福。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