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春的冒险——靠着上帝与自己和解 / 撒撒【视频】

文 / 撒撒

现在的我想告诉7年前的自己:不要害怕,在国外你会遇到很好的教会、牧师、小伙伴;更重要的是有上帝陪着你,你会经历很多,会成长很多,你也会过得很开心。

那时的我,刚满16岁,没有自己的喜好、观念,只为讨长辈欢心而为学习付出一切,我乖乖地坐上飞机出国留学。


▲本文视频《如何靠着神与自己和解》,由YG4J录制(注)授权OC福音使用,特此致谢!

1.学习表达自己的观点

刚到美国,教会的牧师跟我们讲:“在美国你有100%的自由去做任何事,但你要对自己的人生负100%的责任。”从那一刻开始,我意识到,我需要开始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了。虽然我有点胆怯,却又很兴奋:独自过担负己任的人生,必须更谨慎做每一个决定。

我先是在美国读高中文科(英语、历史)的课程。那年暑假到美国后,才知道有个暑期作业,就是读两本书写读后感。我想这应该难不倒我,没想到,我按照过去的惯例写了一篇,却只得到74分,是“B-”,这是我从未有过的差成绩!

我去找到老师请教失分原因。老师指出我最大的问题是:缺乏个人性的陈述,因为我用了80%的篇幅总结文章内容。他说,我们必须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即便他人并不一定同意。

就此我学到的第一个功课:我需要有自己的观点,我得学会思考。

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从小就把自己藏在人群中间,怕说错话,怕得罪人。老师对我的这个截然不同的反馈,开启了我寻找自己的过程。其中,教会的引导与陪伴至关重要。

2.谦卑倾听的榜样

在国内时,我只是跟父母一起去过教会,也参加过青少年团契。我一向都很乖,很容易就接受了他们所讲的一切道理,对那时的我而言,相信上帝就等同是一种说教。

到美国之后,我从教会的师母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爱主的基督徒榜样。即使她有重要事工,非常繁忙,她仍不时带我们出去吃早餐。当时我虽然不动声色,内心却在高呼:天哪,我有这么重要吗!

同时我也意识到,并不是因为我们是一群多讨人喜欢的小孩她才关心我们,也不是因为跟我们有多亲近的关系她才照顾我们,更不是在她闲来无事或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之后用余下的精力来帮助我们;她给我们的是一份真诚、鲜活、满满的爱。当时,她和牧师把我们当成自己家的小孩来照顾,让我到今天都对“教会是上帝的家”深信不疑。

师母对我有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她很少居高临下地管教我们;在举正面例子时,她常说身边的人;举负面例子时,则总是说自己;她善于理解每一个人的不容易,也善于发现人的优点——即使那人的缺点看起来比优点多。

直到六七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期待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这样的基督徒。

3.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

在国内,似乎优秀的人特别多,所以不管做什么都要去竞争;因为看重学习成绩,所以必须从中考开始拼搏,一路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好进入最好的大学。

然而出国之后,我发现了完全不同的风貌。

来美国后我领悟到:要申请大学,首先要足够了解自己,喜欢并且适合什么样的学校:是活泼的,还是严肃的;是在大城市,还是在乡村;是天气冷的地方,还是热的地方;自己现在的成绩在什么水平,如果想要拼一把能到什么水平,等等。

至于申请专业方面,不是只想着申请热门的、容易就业的专业,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这往往比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更为重要——首先,需要对这个专业有热情(起码不讨厌);其次,要考虑自己的能力。如此,在努力之后,就把结果交给上帝。

我最后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简称Penn State),这是一所非常大的综合性大学。原因之一是我选择的专业在这个学校非常好,原因之二是这里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学生团契。因为团契的陪伴,我在大学中成长了很多、改变了很多。

4.跳出优秀的既有框

在大学前两年中,出于太容易和其他人比较的习惯,以及一直活在“如果自己不够优秀就会被别人讨厌”的恐惧中,导致我看到身边的人在做什么,就也想去做,并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曾经有一个学期,我选了7门比较硬核的课,还同时在团契里服事、在校园里打工、参加社团。当所有的事情都挤在一起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也许有人做得到,但那不是我……如果我继续把什么都抓在手中,可能我什么都做不好。

对于我来说,努力学业和保持自己不因外界因素而远离上帝,是生活中的首选。

其中,大学团契的辅导们,既像父母家人,又亦师亦友,是我属灵的榜样。我非常幸运地遇到团契的小伙伴们,我们从大一相伴着走完大四,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开心的。因此我意识到自己从前对“优秀”的理解太狭隘:并不是只有成绩、能力、交际上的优秀才算是优秀。

有的朋友总能让我感到开心和温暖;有的朋友非常善于和那些不被大众所理解的人们产生共情……每个人都是上帝创造的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可爱之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上帝的角度来彼此欣赏,而不是被一些社会标准所牵制。

之前,我一直与人保持着我自以为安全的距离。在团契里,我也算老基督徒,所以我习惯做学姐,给别人帮助、指导人。但我却不习惯坦露自己的难处或者问题,怕给大家带来麻烦。后来,我终于学会不假装完美,不自欺欺人,不拒绝承认“自己就是个麻烦”这个事实。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比别人坚强或者软弱的时候;坚强时作其他人的支持,软弱时依靠着上帝,也依靠着弟兄姐妹挺过去。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关系。

5.接受自己会失败

我天生活得现实又清醒,根本原因是我讨厌失败或者被拒绝的感觉。因此我选择了一个和我性子十分相合的专业:精算。这个专业的性质之一,就是帮助公司做风险管理,如同我总试着规避风险——虽然不奢望任何不属于我的东西,但若自己可以做到的,就付出加倍努力去得到它。因此一直到大三之前,我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失败过。

然而在找工作上,我终于经历了当时人生最大的一次打击。

依照我的就业目标,大二上学期结束考精算第一个考试,下学期结束考第二个,大三上学期开始去找暑假实习,有了实习经验之后再过后两个考试,大四稳稳地去找工作。果然,按照自己的规划,我按部就班地学习、投简历、面试,在11月份如愿拿到了实习机会。

不料,来年1月底,我接到公司电话:公司转型,卖掉了招聘我的部门,所以实习机会黄了。我开始还不在意,但不久就意识到招聘季节已经过去,职位都满了。于是我换了方向在学校找实习机会,也没有任何结果。

连续3个月,我在不停地经历被拒绝;然后,我开始慌了。我原不是很容易被情绪影响的人,但那段日子我深深地陷入了低落:我的职业生涯是不是完了?我是不是白费力气?我还不够努力吗?是我哪一个决定做错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还能怎么办呢?

幸好那时我被身边很多爱我的人们围绕着,尤其有机会做团契里一对新人婚礼上的伴娘,得以近距离听他们分享进入婚姻的喜悦,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同时,我也会跟团契里有相同困惑的人分享我体会到的上帝的教导。

6.找到自我定义的依据

直到去加拿大念研究生,又在读书的同时找到了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后,才发现那个时候自己是钻了牛角尖,一直处在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里:我觉得自己条件还算不错,合乎所有的要求,为什么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

但现在看来,一件事情成就的背后,其实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因素。找工作、申请学校、谈恋爱,都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让所有条件都变得刚刚好,一定有上帝的作为。所以再遇到什么不顺利,我会把它看成是上帝在清楚地告诉我,那不是他为我选择的路。我也相信,上帝会给我们预备更适合我们的选项。

这又带给我一些新的思考: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对我来说有这么重要吗?我一直在追求的,就是一份满意的工作吗?一份很好的工作就能定义我这个人吗?诚然,工作、金钱、社会地位,甚至我所追求的一个和谐家庭,都不能真正定义我。

最后我发现,没有比拯救人的灵魂再有意义的事情了;真正能定义我的,是我为上帝的国做了多少。因此我不再过于期待世界上的成功,或者过于惧怕失败,而是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上帝的国度上。

尾  声

我的成长,是一个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在不断的改变中,我希望自己终能活成上帝所喜悦的样子。

直到今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变化,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更值得感恩的是,作为基督徒,我不需要迷茫,因为上帝已清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如何做。靠着自己,我们做不了什么,但靠着那加给我们力量的,凡事都能作。(参《腓立比书》4:13)


▲本文视频《如何靠着神与自己和解》,由YG4J录制(注)授权OC福音使用,特此致谢!

注:

YG4J(Young Genereation 4 Jesus)是北美华人牧者团契为展现年轻世代成长面貌的一个YouTube频道(见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oE6UowklqguOAQM-3CLP3A)。

频道录制了一些受访者,自述其在青春岁月中,如何经历价值观的冲撞与重建、行为的修正、关系的修复、生命的医治或再造……等,最终更认识上帝与自己。(本文中插入的视频即为其作品之一)。

《海外校园》则将受访者的人生故事另外独立发展成文字,盼望借此合作,打造出一个更能激发年轻朋友共鸣、生命获得养分的平台;也成为长辈们关怀年轻世代的参考,并激励、肯定一切有效信仰传承的努力。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