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 / 朋·友:我们时代的友谊(上)

【编者按】

常言道“朋友多了路好走”,背后凸显出中国社交文化中务实、功利的一面。几年前流行于中国高校学子中的“空心病”,从某种层面也反映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表面化的社群关系下,个体孤独挣扎的心灵困境。

真正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如何维系一段友谊,使朋友不仅仅为“自我”服务,而成为生命中有益且美好的一段经历?

我们邀请了几位朋友,聊聊Ta们是如何看待友情的。

 

受访者:

Credo ut intelligam(1993年出生,现居杭州,程序员)

书拉密(70后,作家/编剧/译者)

G怡(“00后”基督徒,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遇到上帝,得到救赎)

埃文(“80后”,故乡杭州,现居清迈)

希雅(“80后”,现旅居清迈,攻读临床心理辅导)

末伏(“70后”,自由写作者)

阿木(“10后”孩子母亲,曾从事多年主内儿童社会救助机构社工)

小旭(“90后”,最近刚从北美传道人转换角色,成为国内职场新鲜人)

 

Q:对照现在的与学生时代的你,对友情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Credo ut intelligam:学生时代大家都比较单纯,交友的目的大部分出于共同的爱好或相近的性格,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就相对复杂。因此我毕业后没有太多新结交的朋友,即使有大部分也都是教会里的弟兄姐妹。学生没有太大的生活和时间压力,双方都可以有许多时间培养和经营友谊,但工作后,不再拥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去维系友谊。

书拉密:总有一些人,可以成为一辈子的朋友。一开始,可能只是彼此有好感,但在更长的时间里,需要的是彼此更深地欣赏、体恤和在意。友情和爱情一样,偶尔也需要浪漫的点染。学生时代与朋友谈论更多的是对未来事业和爱情的设计与憧憬;今天,事业与婚姻都已经落定,与朋友交流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的体验与经验,看似琐碎,却在有意无意的问候中,表达纯粹和有温度的关照。不一定常常联系,但偶尔想起,会因为有对方在那里,很安心,很安慰。

G怡:现在我读大四,比起中学时代,我觉得现阶段的友情没有中学时代那样真挚和深刻。现阶段的我也不像以前那样热衷于社交,觉得身边有一两个真正的好朋友就好。

埃文:我认为现在的友情相比学生时代更真挚。学生时代因单纯的环境和无利益冲突让友谊经历的考验不足,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时代的友谊很容易获得,却经不起风浪。进入社会,复杂的关系和利益像香葱一样被渐渐拨开,剩下的友谊将会历久弥坚。

希雅:学生时代的友谊很单纯,也很脆弱,随着时间、空间的转换,朋友之间慢慢疏远。而现在的友谊更“复杂”,除了彼此性格、三观的一致,还需经受更多的考验。对我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当我看见朋友生命中深深的破碎,仍能接纳对方;或者我自己如何在好朋友面前活出真实的自己,敞开生命中的破碎。

末伏:学生时代,我挺孤独的,特立独行,其实很害怕没朋友。但我并不是很受欢迎,因为敏感。长大后,虽然想表现好一些,有时也做不好。后来所幸就放过自己。实在不喜欢的人就绕开。友谊么,能看见落难朋友的需要最宝贵。但现实中,能顾得上也真懂彼此的没几个。所以不对朋友有过多类似对耶稣的期待,也就不会感受到太多世间凉薄。保护好自己的心,也才更有热情去爱别人。

小旭:告别学生时代,友谊更加需要双方刻意地投入时间去经营。学生时代,和要好的朋友们或者关系好的室友们天天都能见到面,随时能够分享喜悦与烦恼。毕业之后,大家散落在不同的地方,如果没有刻意保持定期的联系,关系可能就慢慢变淡了。所以,对于重要的朋友,要像经营一片葡萄园一样经营这段友谊。

阿木:人心不古,单纯难寻。我觉得友情的基础是无条件的信任与无功利地关注对方的内心世界,如同小王子说的,关心的是对方是怎样的人而非对方拥有什么。但现在人的世故功利心已经渗透到了越来越年轻的人群中,也渗入包括教会在内的各种群体中。

 

Q:你身边的知心朋友多吗?Ta们通常具有哪些令你欣喜、感动的精神或气质?

Credo ut intelligam:知心朋友不是很多。他们身上通常具有正直、善良、勇敢的精神气质。

书拉密:与某些高朋满座的人相比,算少;与某些孤独隐居的人相比,算多。我的朋友们风格各异,但都很有个性,让我看到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的一面。她们有的慷慨大方,愿意做雪中送炭的人;有的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小小的一次查经分享都能金句频出,令人绝倒;有的谦逊低调,如果不深入了解,完全不知道她在某些方面是隐藏的高手;有的情深意重,总能在重要的时刻送上切中泪点的关怀。我喜欢她们,也希望自己能够配得上这样的一群朋友。

小旭:如果这里的“身边”不单指物理空间近的话,我可以很开心而感恩地说我的知心朋友还挺多的。一方面是我们曾深入了解过彼此、我们的生命曾在某个阶段密密地交织;另一方面我们对彼此都能够信任敞开,能说贴心的话,并感到安全,即便是在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后,仍然能拾起曾经的温度。Ta们身上有很多令我欣喜、感动的美好精神和气质,比如真诚,愿意袒露脆弱、让我走进Ta的内心,能够倾听和共情而不着急论断,在我有需要的时候,愿意花时间、精力来陪伴我、帮助我,甚至不吝惜物资来支持我。而在这些朋友中,基督徒朋友们又多了一个特质,就是能在信仰生活上和我相互鼓励和代祷。

末伏:知心朋友不多。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发现到的一些小幸福、小开心都会让我欣喜和感动。他们在困难麻烦中表现出的真诚,以及最终能积极解决问题的心态,都让我对这个世间抱有好感。

希雅:我身边的知心朋友不算少。我喜欢真诚、敞开、谦卑,对人生、生命有反思的人。在我的生命中,我遇见过这样的人:他们不一定聪明、美丽、表现正确,甚至他们似乎有些软弱,也许在性格或能力上有很明显的不足,但他们很真实,不会总是试图遮掩、隐藏自己的软弱,反而对他人多了一份怜悯与恩慈,对人生多了一份包容与理解。

G怡:算多。愿意为我付出时间和精力让我感动,独立坚韧的精神让我敬佩。

埃文:对我来说,具体的感动和欣喜,就是他们很谦卑,很包容,很有克制力。正如耶稣一样,有能力却限制自己,为要体谅别人的软弱。我从我的一个朋友身上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品质。

阿木:古人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人到中年,曾经的知己也因际遇、环境不同而渐行渐远。曾经爱好相同兴趣相似性格互补或才华横溢的朋友,相伴走过青葱岁月,他们单纯善良正直且热爱生活。

 

Q:你对好朋友的定义或标准是什么?

G怡:悲伤着我的悲伤,幸福着我的幸福。

小旭:我的好朋友们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进入我的生命中,我和其中的一些人虽然如今联系不像曾经那般密切,但是我有信心每当我们再相会,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两颗心仍然可以敞开与贴近。

Credo ut intelligam:对彼此忠诚,正直善良,富有同理心,在对方有难的时候能及时给予帮助。

希雅:我认为好朋友彼此之间能真诚、敞开、信任、尊重、包容。在这个忙碌、浮躁的时代,花时间培育友谊是需要付代价的。我非常感恩在我年少时遇到的好友,她以完全的接纳和鼓励陪伴我度过了阴郁的青春期;在大学团契,几位好友给我无条件的爱与信任,她们给我的友谊成为我人生中温暖的底色;在上海,我和R姐妹因为一起参与服事,建立了深刻的友谊……

书拉密:不见得常常联系,但却会彼此惦记。可以分享艰难与不顺,更可以分享成功与顺利。

阿木:患难见真情,能在对方失意时共渡低谷,也能在对方成功时衷心祝福。

埃文:首先,好朋友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利他的基础上,如同约拿单爱大卫,可以舍弃自己的王位来爱他。因此好朋友的一个关键标准是可以放下强大的自我;但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界限。既尊重彼此,又可以展现自己最软弱的地方。爱在其中作为调节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末伏:因为在不同的城市居住过,朋友散落各地。让我最温暖的是,无论多久没联络,只要我有需要,他们都会在。

 

Q:你是否经历过友情中的伤害与被伤害?如果有,你会怎么处理?(如果没有,可略过)

Credo ut intelligam:暂时没想起来有这类经历。

G怡:有。曾经一个陪伴了我8年的朋友现在形同陌路,都还留着联系方式,但是都不会再给对方发任何消息了。

应该算是互相伤害吧。我一直没有理解过她的情绪。她因此觉得很受伤,我也觉得很难过,因为她也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埃文:没有,因为从一开始,如果不是真正的友情,那么就不会寄予太多期望,也就不会被伤得很深。

希雅:有。一开始,我会因为被伤害陷入到极大的痛苦与自怜中,对人性失望,很久不能释怀。后来信了主,也经历了许多关系中的失落与失望。我后来意识到:我太在意关系,将我的喜乐与价值感都建立在关系上。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可以真正地满足我们,包括友谊、夫妻、亲子,等等,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如此,降低对友情的期望值以及接纳生命的真相,我发现反而在友谊中获得了自由。

书拉密:直接告知自己受到伤害,以免每次想起会激起愤怒或怨恨。然后不再联系,以免对方每次看到你的问候会生出压力。

小旭:“伤害”这个词挺重的,我不太敢随意给一段经历贴上这个标签,但是我确实给朋友带来过伤害——有一位曾经深交的朋友因为种种原因已经拉黑了我好多年。尽管有除我之外更加复杂的维度,并且我本无意伤害对方。但是很多伤害都是这样,谁也不愿主动伤害谁,却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慢慢让一段关系陷入淤泥。后来几年我通过我们共同的朋友向这位朋友道过歉,也尝试修复或重新建立关系的可能性。遗憾的是,对方决定让友谊止步于此。但让我释怀和感恩的是,对方通过我们共同的朋友向我传达,已经对之前所经历的事释怀,希望彼此都好好地向前行。

末伏:早年有经历过误会,无法解释。起初的几年还是很疼的,后来离开了那个城市,也就渐渐淡忘了。有些关系没办法和好,只能自己在心底里释怀。受伤也让我反思朋友的意义,朋友这种关系,其实很脆弱,在某些时候,人似乎只能更爱自己,选择伤害对方。这是人性的弱点,那就顺其自然了。

阿木:我经历了很多伤害才有了以上的体会。并非人云亦云,确是后知后觉。

 

对话 / 朋·友:我们时代的友谊(下)

 

《“对话 / 朋·友:我们时代的友谊(上)”》 有 1 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