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话 / 朋·友:我们时代的友谊(下)

 

对话 / 朋·友:我们时代的友谊(上)

 

Q:信主后,你觉得社交圈是否有些变化?你身边的非基督徒朋友多吗?

书拉密:有变化,但不算太大。多数朋友都慢慢成了基督徒,没有成为基督徒的,也仍然是朋友。目前,基督徒的朋友比例确实更大,因为投入在团契、小组中的时间与精力更多。友谊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栽培的。

G怡:有变化。我更愿意和主内的弟兄姐妹建立关系。非基督徒朋友也多。

Credo ut intelligam:因为我从小信主,所以社交圈一直都是基督徒朋友居多,相比之下我身边非基督徒会少一些。

末伏:信主后结交的非基督徒朋友越来越少,跟以前的朋友也因为少了交集而渐行渐远。我正在试图改变这个状况。我们似乎总是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圈子里,至少外面的人这么看我们。只有回到普世的人群中,才能最有价值地实现影响力:一方面用生命影响生命;另一方面也能被监督,让自己变得更好,以至于更有好的影响力。

小旭:信主后,我的社交圈的确发生了变化,基督徒朋友的比例大大增加。我用有限的空闲时间参与团契和教会活动,渐渐的,基督徒圈子开始成为我的同温层。我仍然有非基督徒好朋友,但在时间分配上却体现出对Ta们的不够重视。现在回想,我一度看待友谊都有些“不单纯”,首先把朋友当作传福音的对象,而不是单纯地作为朋友投入在我们的友谊中。当然,这两者本来也分不开,我因为爱我的朋友们,才迫切地想同Ta们一起分享上帝的爱和恩典。只是,这份爱也需要更有智慧和节制,并且特别需要考虑到对方的体验和感受。

希雅:信主后,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几乎都是基督徒,我不自觉地把那些非基督徒朋友“踢”出了我的圈子,我自己也很惊讶——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我反思自己为何会这样?发现狭隘的神学观、追求舒适,以及缺乏真正的爱与怜悯是根本的原因。我试图作出调整,开始学习心理学,加入助人行业。学习给我最大的收获是,信仰是不能被隔离在教会高墙之内的,上帝呼召基督徒进到每一个具体的领域,活出所信。

埃文:信主后,社交圈反而变大了,非基督徒朋友也多了。主扩张了我的内心,让我有更多的理解力和包容力。他也让我看到自己深层的罪性,使我更谦卑地可以靠近每一个我不喜欢的人。我希望每年我可以认识更多的非基督徒朋友。

阿木:变化过大以至于用力过猛。曾经我的社交圈几乎只有基督徒,而今身边几乎谈不上有什么人是我以上回答的“朋友”标准。对基督徒也好,非基督徒也好,总算可以做到公正公平,一视同仁。

 

Q:你最不能接受或忍受朋友的什么行为?为什么?

Credo ut intelligam:我最不能接受背叛或者背后说对方坏话,因为这意味着信任的崩塌以及真诚的缺失。

末伏:界限不清。以为是朋友了,就能做一些越界的事情。比如介入到别人的家庭生活或亲子关系中,说一些貌似善意的批评,出一些自以为是的主意。我觉得人还是要有“领地”意识,也应遵守社交规则。

书拉密:说言不由衷的话,做两面三刀的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形象歪曲事实,利用他人的善意背后捣乱。不真实、不诚实从来令人厌恶。建立信任很不容易,拆毁则易如反掌。

小旭:好问题,我似乎从未有意识地想过。我觉得我最不能接受对方故意甚至带着恶意去做伤害我的事。因为我会觉得非常受伤,感觉背叛,难以再信任对方。当然,如果事后对方向我解释Ta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真诚地反省,向我道歉希望和好的话,我觉得我是愿意原谅Ta的,也愿意继续给我们的友谊以机会。

阿木:人皆有良心,我最不能忍受对方伪善、双标、不守承诺、巧言令色、自以为是、总站在道德制高点指指点点。

埃文: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对方不把我当朋友对待,但又冠以朋友之名。那样人际关系会很累。

希雅:我最不能忍受朋友的欺骗、刚硬。人性很软弱,朋友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给对方带来一些伤害。在友谊中,我们不断认识对方,也认识自己;我们选择原谅和悔改;我们经历伤害与医治。上帝参与到关系中,这也是我对友谊认识的转变。但如果你所信任的这个朋友活在谎言和刚硬中,关系便不可能有成长。

G怡:最不能接受朋友不在乎我的感受。我认为交朋友其实是在建立亲密关系,在乎对方的感受是亲密关系里最基本的要素,如果不能满足,那就不算是朋友。

 

Q:圣经中的哪句和友情相关的经文,最使你印象深刻,并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

Credo ut intelligam:《箴言》27章5节,“当面的责备强如背地的爱情”,因为现代社会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真正的朋友应该能够温柔又坚定地指出你的问题,同时帮助你一起改正。因此我更喜欢结交那些说话比较直接但没有恶意的朋友。

小旭:“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言》17:17)

G怡:“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言》17:17)

以前我会觉得朋友一定要黏在一起,回复我的每一条信息,关注我的每一条动态。但是现在会觉得,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有很多互动,但在患难的时候一定会提供帮助。

末伏:一句是“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言》17:17)其实,人一生非需要他人相助的时候并不多。所以特别时刻蒙恩待,就格外美好。另一句是“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翰福音》15:14)我能从圣经中找到耶稣原谅我、愿意带我玩儿的确据。这常常激励我,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遵行他的吩咐。做不好的时候,就回来跟他聊聊。

希雅:“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参《哥林多前书》13:4-8)

埃文:“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箴言》27:6)

书拉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

阿木:“我的朋友讥诮我,我却向神眼泪汪汪。愿人得与神辩白,如同人与朋友辩白一样。”(《约伯记》16:20-21);“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约翰福音》15:13-14)

 

Q:你认为维系或经营友情最重要的是什么?

希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谦卑和舍己。友谊可能建立在彼此欣赏、三观一致、相处融洽的基础上,但友谊之船常常会碰到暗礁,稍不小心,说翻就翻,尤其是在当下崇尚自我与满足欲望的时代,真正的友谊更考验人的品格。我记得我的一位好朋友对我说的一句话:“我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有十字架在中间”——刚开始对这话不以为然,但后来我们之间发生了许多事情,这句话成为我们关系稳固的纽带。

书拉密:与朋友相处,最需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是最有力量的安慰和陪伴。

小旭:我觉得是真诚、刻意(intentionality)、倾听、敞开。真诚就不需要多做说明了。这里“刻意”好像听起来不太真诚,是说友谊之花需要双方刻意地(有意识地)投入时间和心思去浇灌。其次,我觉得倾听既像是友谊的开始,也是经营友谊的重要过程。倾听的背后是对对方的好奇、探索、关切,是试着了解和理解对方。而被好好倾听的人,从我的体验来讲,会感到被接纳、被关注、被爱。最后,深入而真诚的敞开,是对倾听的回应,也是我认为友谊中最令人满足的部分。当你带着几分信任几分冒险打开内心让一个人走进来,当你被给予足够的信任,而被获准一点点走进对方的内心,这样的know and be known(了解和被了解)都是非常珍贵的经历,友谊也在这个过程中加深。

G怡:真诚。

埃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看别人比自己强,简言之就是缩小自我。谦卑自己、包容别人是我们维系和经营友情很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意味着走到另一个极端:降低自己的人格,任意被冒犯还觉得理所当然。那样的话,就会在关系中受伤。

Credo ut intelligam:能够不定期花时间见面(而非仅通过社交媒体)并且深入谈心。

阿木:真诚。

末伏:诚实正直。人的心其实很渴望深渊与深渊的响应。一个在朋友面前都要伪装、耍心机的人,其实很没有安全感。我并不认为所有的“友谊”都需要去维系或者经营。顺其自然比较好。可以长久地祝福,但不是必须长久在一起。

 

Q:现在人普遍都像一座孤岛,很难交到真正的好朋友。你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Credo ut intelligam:首先是人们的警惕性变高,交朋友需要承担风险,因此许多人往往怕受伤害而不敢敞开心扉与他人建立关系;其次是没有时间和精力,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特别明显——上班已经够累了,下班只想躺平,还交什么朋友、谈什么恋爱?最后是现代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愿付出,但交朋友需要付出金钱、时间、精力,如果你只想“交朋友能为我带来什么”而非“我能为对方带去什么”,那怎么可能有机会交到真正的好朋友呢?

G怡:1、没时间没精力。现代人的时间基本都是被工作填满,社畜们已经被折磨得不想再花心思去建立关系。怕受伤害。社会上的人很复杂,很可能自己交出真心后会被人刺一刀。2、带有一定目的性。在社会上结交朋友往往是出于利益而并非真心,希望对方能为自己提供一定的价值。

埃文: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信息化的时代,原本很多贵重的东西,通过网络社交能廉价获得,比如性、代孕、朋友关系,等等。因此每个人都成了一座孤岛,人的自我中心日益膨胀,只是一心满足自己的私欲。当东方的耻感文化和西方的罪感文化随着基督教文化的褪去,人们仿佛又退回到了野蛮时代。友情在私欲面前荡然无存了。

希雅:我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科技、社会大环境导致的人的异化。社会提倡自我实现、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等等。当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与世界产生连接,他就不想与人产生连接,如宅男宅女、不婚族都是侧面的反映。因此,当下无论是友谊,还是婚姻、家庭关系都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末伏:生活越来越便捷,对朋友的需求越来越少,这似乎只是个借口。其实人需要群体生活或语言交流的,因为怕付出,怕被伤害,没办法爱人如己,才渐渐成了孤岛。究其根本,还是不信耶稣,或不愿意照他的吩咐而行的缘故。事实上,不会与世界相处的人,也不太会真正有内心丰盈的独处。但大环境充满不信任,人没有安全感,即便有觉悟,其实也无力改变。

书拉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太爱自己。一个眼里只有自己、心里只有自己的需要、只想倾诉自己的感受、只想满足自己期待的人,不可能交到真正的好朋友。

小旭:一方面,可能是职场生活占据了现代人一周大部分时间,而如果职场上不便和同事成为好朋友的话,其实留给知心朋友的空间和时间并不多。大部分人下班后已经很累,还要料理自己或者家人的一些杂事,有的人还需要一些独处时间进行充电和恢复,其实能留给友谊的时间很少。

另一方面,可能在很多的环境里,真诚或许会被利用,真诚不一定换来真诚,因此人们慢慢变得不容易卸下防备,使交心也变得困难。另外,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也时常在探索新的交朋友的方式,比如现在流行通过社交媒体找“搭子”——如看展搭子、吃饭搭子、游戏搭子。只是,从“搭子”再到知心朋友,需要的不仅是共同的兴趣,还需要更多的真诚、更多的倾听、更多的敞开、更多的浇灌。

阿木:教会外:谎言横行,充满试探,缺乏信任,浪费光阴,趋炎附势,耽于享乐。教会内:轻看罪恶,自我中心,爱心冷淡,傲慢自负,肤浅信仰。这样的环境中去哪里找好朋友?只有求主保守自己,至少让自己可以成为别人的朋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