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成为真正的乐趣:教育工作者的观察 / 孙基立

1

不久前我读到一本以著名的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的童年为蓝本的小说《追梦的孩子》(作者:帕姆·穆尼奥兹·瑞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的诗歌举世闻名,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他的童年。

他曾经是一个瘦弱敏感的孩子,生活在同学的霸凌、父亲对他写作的粗暴干涉之中。同情他的人都是在生活中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人,如他的继母、妹妹。父亲期待他成为医生或者商人,这样可以赚大钱,并在社会中受到尊重。而艺术、写作这样的工作,在当铁路工人的父亲眼里既挣不到足够养家糊口的钱,也和男子汉的身份不相符,因为父亲眼里标准的男子汉是强悍的“大男人”。可是小男孩聂鲁达却对文字有特殊的爱好,他同时也爱大自然:如森林、松果、像宝石一样闪光的小甲虫、大海的浪涛声……他敏感忧郁的天性和周围环境对他的期待格格不入。然而这个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小男孩却执着地追求着他的梦想,直到有一天,他终于挣脱了父亲的控制,乘着梦想的翅膀飞翔起来。

在这部小说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聂鲁达那种发自内心的对文字的热爱:大自然、以及人性中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通过文字在他的生活中发酵,成为醇香的美酒。他和文字相处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这是在“工作”,在他的生活中这就是最美好的享受。因此当父亲逼他放弃写作,就等于是逼他放弃生活中最大的幸福。他的激烈抗争就是保护在苦涩童年中少有的快乐时光,并顽强地想将这样的欢乐延续到自己一生的岁月。

真正的成就,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

2

我自己从事的教师工作,让我很容易地体察出学生真正的学习动机——

· 有些学生学习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必修课;

· 有些学生是出于功利目的:如果履历上的这门课能帮他找到更好的工作;

· 有些学生是出于真正的兴趣:无论这门课在短期或长期内是不是有实用价值,他都钟情于于此。

这几类学生都可能很努力,成绩也看不出区别,但是毕业几年后,他们之间的差异就逐渐显露出来:

· 第一种学生一旦不再有拿毕业证的压力,就立刻停止了学习;

· 第二种学生如果在工作中有机会用到这门课的知识依然会继续提高,而一旦没有机会使用就会放弃;

· 只有第三种学生,会在任何环境下都坚持学习。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见到他们,他们之间有天壤之别:第一种学生最多只记得皮毛;第二种学生则随波逐流,受环境影响很大,水平参差不齐;第三种学生往往会在这门学科中有超出我想象的造诣,让我惊艳不已。

当学习成为一种真正的乐趣,就不再是负担和压力,而是成为一种玩乐和享受生活。无论有没有考试,工作中用不用得到,都会乐此不疲。而来自外部的压力,终有消逝的一天,如果那天来临之前,没有找到以玩乐的心态享受学习的感觉,自己在这门学科的发展始终是受限的。

3

在我最近参加的教学方法研讨会中,我发现整个教育界也在重新反思分数在教学法中的使用。过去,分数就是教师手上的尚方宝剑,用以惩戒不乖的学生,奖励用功的学生。但是今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制定学习目标,学生规律性地写学习日志,将遇到的困难、挑战和获得的成就感和老师交流,和最终的学习目标进行比对,然后自己给自己打分,当然最后的分数还是由教师调整。但是这个讨论、反思的过程其实是一种很有效的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到自己的兴趣、提出问题并和老师一同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法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依然是非常有效的,而教师的角色也由主导者变成协助者,让学生逐渐成为有能力管理自己学习的人,成为终生的学习者。

这种教育方法的倡导者中有一位学者Suan D Blum,她曾经专门研究中国学生的学习情况,她发现,分数几乎成为许多学生唯一的学习目标,甚至生活目标,因为分数几乎能决定所有人的命运。而许多学生在这样的压力下摒弃一切和分数无关的兴趣爱好,甚至作弊以取得高分。其实在中国,经过高考的学生都了解,在许多重点中学的尖子班里,从少年时期就要适应同学之间的恶性竞争,而一旦通过考试,学过的知识就如同用过的敲门砖,弃之唯恐不及。看看每年高考之后高三学生将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撕得粉碎,从高楼抛下的盛况,就知道“分数至上”的学习对于孩子们的身心造成怎样的压力和折磨!这种唯分数、唯功利、丛林法则的学习氛围让她开始深刻反思教育真正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她后来成为知名教育家,并倡导淡化分数的影响力,让学习成为真正的乐趣。她的书和理论在美国改变了许多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评分制度。

4

我想到圣经《创世记》中关于伊甸园的记述:上帝前六天创造宇宙、大自然和人类的过程,其实也在“工作”,但是这个过程是多么美!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动物和人类,在他的呼唤中依次出现,充满奇妙的诗意。而他在工作六天之后,休息了。连上帝也需要休息呢!他给人类的工作:管理这个世界,在圣经的描述中,也像是一项游戏,就是在美丽的伊甸园漫步,给动植物取名字,摘树上的果子吃,亚当夏娃的工作像娱乐一样轻松愉快!

我一直非常喜欢《创世记》的开篇,因为就在这段文字里,我看到了上帝的智慧大能和他对人类的宠溺:他掌握大自然的一切奥秘,同时将发现这些奥秘的乐趣当作礼物送给了人类,让他们管理大自然,自己躲在暗处微笑地看着他们“工作”,这其实就是娱乐!

真正对任何学科和知识的兴趣,产生于上帝放在我们心中的这种类似亚当夏娃在伊甸园漫步的心情:心灵自由,对一切充满好奇,只有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催生出伟大的发现。

而今日的所谓“学习”和“工作”不知何时变成了苦工,成了做不完的试卷,考不完的试,家长老师永远无法满足的期待,老板无休止的催逼。从少年到老年,人人都在这样的生活中负重前行,没有乐趣,没有心灵的自由,也没有真正的探索。这其实远离了上帝的初衷。

5

中国人在20世纪经历的社会动荡和内忧外患中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物质的匮乏成为几代人的记忆,即使今日的生活条件已大有好转,但是父母在培养下一代的过程中,这种生存危机形成的恐惧感依然挥之不去,许多孩子饱受这种恐惧感的折磨,身心受到伤害。

今日青少年高居不下的心理疾病比率,时常听说的青少年自杀事件,让人不寒而栗。而父母在儿女择业过程中也有很多类似聂鲁达的父亲,将名利财富作为择业的首选,丝毫不考虑孩子真正的才华和兴趣。很少孩子能如同聂鲁达那样勇敢抗争,最终他们也许埋没了自己真正的才华,终生从事自己不爱也没有什么潜力去开拓的行业,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极大浪费。

我自己也曾在这样的氛围中度过我的青少年时期,但是我非常感谢我父母的开明,他们虽然都从事理工科,而且在当年理工科炙手可热,文科则被认为是“无用”的。我的父母虽然疑虑,依然尊重我的选择,让我最终找到了自己钟爱的事业。

我相信上帝也希望他的孩子们幸福快乐,就如同他在创世之初对人类的宠爱和祝福。今日我们充满戾气、不安全感、浮躁功利的教育体系和世界经济的结构并不符合他起初的设计。他真正的期待是我们能在安全快乐的环境中去学习、工作,彼此信任扶助合作,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探索享受这个奇妙的世界。

问题回应:

  1. 你有一生愿意为之追寻和坚持的事情吗?
  2. 你觉得自己有哪些恩赐是被埋没或忽视的?
  3. 你在学习和工作中,感到最大的压力是什么?知道上帝六日创造,第七日休息之后,你有没有更深的思考和应对办法?
  4. 你如何解读“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探索享受这个奇妙的世界。”

(本文首发《海外校园》167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