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信仰杂谈

 

 

 

文/杨朝山

 

 

 

自然法则

 

谁都不会怀疑自然界有它固有的法则,科学知识即是人对自然法则的认识。我们由于认识这些法则,能解释很多自然现象,能利用它来改善生活环境。科学知识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是如此的深刻,使得我们对自然法则的真实性一点不怀疑。那么,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的人,是否也要遵从某种法则,某种超越于人自身意志的法则?至少,法则是否存在?人是否能够像认识自然那样去认识这个法则?这正是信仰的关键所在。

 

 

科学方法

 

简单地说,科学方法遵循下面的顺序:假设→理论→推论→验证→重复→应用。任何理论都要有假设。假设是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是对客观法则的认识的出发点。当我们探讨关于人的自由意志的客观规律时,我们的出发点又是什么呢?我们的假设是什么?更准确地说,我们的信仰是什么?这里正好说明信仰存在的原因。人要客观地认识自我就必须先超越自我,以“非我”的身份看待自己,依靠超越自我的外力才可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而信仰正是人通向外力的桥梁。这个外力,在基督教中,就是神、上帝。

科学主义者的态度是:OK,你可以信上帝的存在,但要证明这个信仰的真理性,请你展示上帝的“神迹”。其实这些“神迹”并非必须是谁死了还能复活。许多人由于信神而改变了生活态度,生活得更和谐,这不就是一种“神迹”?信仰的真理性在于自身的体验,如果它真的带有真理性,那么总会在你的体验中显示出来。如果你不去实践,怎能知道它的正确与否?没有实践与体验,只能是没有发言权。

 

 

信仰与假设

 

既然人必须借助超越于自我的外力才能认识自己,那么这一外力便不是人所能全面认识的,我们假设它为万能的神。那么,自然会引到下一个问题:神是本来存在呢?还是被假设出来的?

把信仰视为假设,实在是理性主义者的做法。但理性不是人性的全部,信仰正是理性走到了尽头的产物,如果你允许非理性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它就要在信仰上起作用。

其实,非理性同样不可逾越。理性与非理性之于信仰,犹如波动性与粒子性之于电子,不可分割。对宗教信仰的这种认识极为要紧。因为宗教信仰很容易被人利用、误导(历史上许多战争源于宗教信仰之不同就是一个例子)。夸大宗教信仰中理性或非理性,都会导致不良后果。

 

 

有神论与中国文化

 

传统的中国文化遵循的基本上是无神论。我们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最容易接受的是科学知识。基督教也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却遭到中国人巨大的心理阻力,好像基督教谈的上帝是“西方人的上帝”。但是有神论有许多有益的影响:比如认识到只有神是万能的,人总是有局限性。承认人的局限性(罪性)是一种对自己的超越;推而广之,也容忍别人的局限性。这正是宽容的内涵,民主的根基之一。

对待基督教,也应像对待科学知识那样,如果它有真理性,就可以接受,而找到信仰中理性与感性色彩的平衡点是最重要的。

 

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现住加拿大多伦多市。

本文代表许多还不是基督徒的中国学人,对“科学与基督教信仰”的看法。本刊特请李志航先生回应。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