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约翰
错把友情当偶像
高中时,好友到我家看我。两人在明亮月光下,沿着沂河走了很远。猫头鹰的每根羽毛,在月光下清晰可见;玉米拔节的声音清晰可闻;凉凉露珠不时从树叶滴在脖颈儿里。
沿着河边走啊走,仿佛时间消失了,剩下永恒的现在。
这样的经历,你难道没有过吗?“他乡遇故知”,谈着谈着,就进入了一个如此安稳静好的境界。
爱是美丽的,友谊是温暖的,谁也不去操纵谁,就只剩真诚对白和交心之乐。
所以,中国文化向来把“有朋自远方来”看得非常珍贵。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甚至认为中国人孤独太深,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友情上,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甚至可以不远万里动身去找。
但问题是,你一旦把友情当成了偶像,试图把时间和情谊留住,却总是“因爱生隙”,硬生生无法与时光抗衡。
因爱生隙的背后不是爱的错误,而是把友谊和爱情偶像化的错误。最好的朋友也不能满足我们。C.S.路易斯说,当你碰见一个人的时候,那一刻真发现有一根“神秘之线”来牵引你们的心。这“神秘之线”可能是你们共同读过的一本书,类似的经历……不过,引起这神秘激动的种种,最终也还是“总被雨打风吹去”。
伯牙弹琴,钟子期会于心赞于口。后来,子期去世,伯牙在坟前弹奏一曲,就把琴摔碎,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有人之处即江湖
难怪古人把“朋”和“友”分开来说。“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可见,友比朋更重要。管宁之所以与华歆割席分坐,就在于“道不同不相与谋”。但问题总在于,你们相同的“志”又从何而来?
这一问题无法解决,也就注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恩恩怨怨。所谓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哪里又能离得开?
我始终忘不了《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那一幕。这是因曹操确实曾对关羽“上马封银,下马封金”,有恩于他。关羽吃软不吃硬,曹操提起往事,历历在目。于是,他就“义释”。但这么做,对得起兄长刘备的江山基业吗?他的“忠”又从何谈起?“忠”和“义”打架。关羽放走曹操,其后却大喝一声,把曹操吓下马来。
那一刻,是中国文化的片刻失语。
而刘备一听说二弟遇难,也就不管不顾,居全国之力,报一己私怨。到最后,到底是“仁义礼智信”,还是“哥们儿义气”?
有人总结金庸小说时,认为金庸小说越写越反文化——烟花柳巷成了道场,堕落成了超越,武侠也就成了反武侠。但金庸有一点从来没反过,那就是“哥们儿义气”,这是因“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中国人若把这个都反了,那可真混不下去了!
那么高贵的诉求,到头来是一肚子利益和满江湖恩怨。
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我可以是谁的朋友?
耶稣却以是否遵行上帝旨意、是否持守真理作为前提,来谈友谊。这就是圣经所说的,“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阿摩司书》3:3)
他也需要友谊,常常带着12门徒,从中还选了彼得、雅各和约翰常与自己亲近和祷告。最后晚餐的时候,谁也不愿起来招待和服侍,他就脱下外衣,束上毛巾,端来水,给大家洗脚。
有人问他谁是我的邻舍?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谁是我的朋友,让我可以尽心竭力爱他?他讲了一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意思是每个有需要的人都是你的邻舍!故而,你所关心的不再是“谁原来是我的朋友”,而是“我可以是谁的朋友”!
这一下子把人逼到了绝境。难道每个有需要的人,都是我的朋友?都需要我去服侍他们?
是!
耶稣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马可说:“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马可福音》10:45)他一方面传道门训,另一方面也医病赶鬼。他几乎在遇见的每个人的需要上都看到自己的责任。甚至对最终要出卖他的犹大,他都尽力挽回,力图以珍贵情谊和柔声劝勉唤醒他最后未泯的良知。
为何他这样舍生忘死地服侍?
这首先不是基于道德,而是基于真理。“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参《马太福音》4:4)
这是因为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参《约翰福音》14:6),他要透过自己的服侍,把真理传递出来,好让人因他可以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所以,他是每一个心灵谦卑者的朋友。
走出个人的舒适区
不过,这是耶稣基督,你我又不是他!
是,你我都不是他。
可是,他来过这个世界,并且已经复活。
与他相遇,意味着你的心被真理和爱充满了,于是,你就可以去爱,去服侍,去做人的朋友,去施比受更为有福!(参《使徒行传》20:35)
刘安婷,一个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的台湾女孩,毕业后每年有上百万的收入。但这样安逸的生活,总让她的心空落落的。在一个高度个人主义和盛行“精致利己主义”的世界里,她不是别人的朋友,别人也不是她的朋友。
终于有一天,她从耶稣基督那里看到了榜样,得到了呼召,开始了“为台湾而教”的公益项目。她毅然舍弃美国高薪,回到台湾,开始四处奔波和到处服侍。她深入到台湾原住民中间,带着一批人,去教那些得不到教育的孩子。
她成了一个有故事和有朋友的人,那是因为她先以耶稣基督为她属灵契友,又走出个人舒适区,去成为别人的朋友!
你愿意成为别人的朋友吗?
发表回复